返回首页

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

倪铭娅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8日至10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围绕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大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专家认为,巩固经济复苏态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政策将提高前瞻性、针对性,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

  今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迈出新步伐,透出新气象。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继续位于前列,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全年目标任务提前完成,全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居民消费价格保持温和增长,新产业新业态茁壮成长,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但不可否认的是,经济回暖的根基还有待进一步夯实,特别是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稳增长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面临再调整;全球通货膨胀升温,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陆续退出,全球金融市场面临新考验。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可望成为应对这三重压力的关键抓手。

  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提高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财政政策方面,适度加快预算内投资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投资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加大就业、民生等领域财政支出强度,继续为小微企业减税降费,提高政策针对性、可持续性。货币政策方面,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降准等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再贷款等方式切实降低实体经济部门融资成本,加大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把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不是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在经济短期波动加大时,需及时运用财政、货币等逆周期调控政策,熨平经济波动,对冲下行压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经济平稳运行下,更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激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这需要在短期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同时,加大跨周期调节,让宏观调控“工具箱”更为丰富灵活。例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投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

  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还需筑牢风险防火墙,护航经济平稳运行。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经济运行中潜伏的风险隐患可能增多,这对宏观调控部门提出了严加防范、及时应对、有效化解风险的考验。这需要加强金融法治建设,压实地方、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等各方责任,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可喜的是,从近几年宏观审慎监管和风险防范化解实践看,我国宏观调控部门综合、协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通过市场化路径处置存量风险的机制体制更加成熟,完全有基础、有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护航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面对未来的挑战,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必将继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高质量发展新成就。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