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财政金融齐发力 经济向好底气足

欧阳剑环 彭扬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比增长6.8%、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超1.3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一季度多项数据显示,前期出台的一系列财政金融政策正加快落地见效。

  业内专家表示,当前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仍在加大,随着财政金融综合举措全面落地见效,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扩投资稳步推进

  今年以来,多地发力稳投资,密集开工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奋力实现一季度“开门红”。

  山东省发改委数据显示,一季度525个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已开工465个,开工率88.57%;重庆市发改委数据显示,一季度,川渝共建的248个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5.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24%,39个计划年内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6个,顺利实现“开门红”。

  国家统计局18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也印证了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增长。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8.8%和7.0%。

  投资平稳增长的背后,是多路资金提供的持续保障。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介绍,一季度,各地在提前下达的新增债务限额内,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新增专项债券13228亿元,主要支持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以及保障性安居住房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在基建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带动下,企业中长期贷款成为一季度推动信贷高增长的重要力量。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企(事)业单位中长期贷款增加6.68万亿元。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在基建投资方面,去年大量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加快推进,今年进入施工阶段,资金需求旺盛。在制造业投资方面,政策持续鼓励银行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能源是侧重点,实体企业也有较强的信贷需求。

  充分满足投资领域合理融资需求是各地下阶段的工作重点之一。人民银行武汉分行副行长刘绍新近期表示,将完善重大投资项目金融支持“白名单”制度,组织金融机构对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现融资对接全覆盖。指导金融机构加大技术改造领域信贷投放,积极满足重点领域技改投资融资需求,优化业务流程,便利符合条件企业享受财政贴息支持,为扩大投资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

  今年一季度,财政支出持续增加,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财力支撑。

  财政部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7915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9.6%、教育支出增长4.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12.2%、农林水支出增长10.9%、科学技术支出增长9.4%、住房保障支出增长9.0%。

  “各级财政部门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入。基本民生、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科技攻关等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财政部国库支付中心副主任薛虓乾介绍。

  同时,部分税费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完善。比如,优化完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得税政策;将符合条件行业企业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作为制度性安排长期实施;延续实施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创新已经渗透企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不断加码的税惠政策、持续优化的税费服务,将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迈向更高水平和更深层次发展。”深圳市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五奎说。

  拓日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智能光伏试点示范企业,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陈五奎说:“‘真金白银’的税费优惠切实降低了公司的研发成本,带动了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让我们的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国家税务总局副局长王道树介绍,年初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财税等部门先后两批发布了延续和优化实施的税费优惠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2万亿元,加上继续实施的留抵退税政策,预计全年可为经营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8万亿元。

  融资需求回升

  随着前期提信心、稳增长等政策效应显现,今年以来,有效融资需求加快回升,助力宏观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7万亿元,显示企业融资需求回升,经济复苏动能增强。

  在新增贷款创下历史同期新高的同时,结构上也出现了可喜变化——一季度住户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分别增加7653亿元、9442亿元,显示居民消费、购房活动逐步恢复。

  业内专家表示,货币政策将充分发挥效能,继续为经济回稳向上提供有力支持,并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在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运金看来,二季度及下半年经济恢复预期较好,消费、房地产、科技创新、基建等领域将会形成更多资金需求。此时,货币政策需做好前瞻性谋划,更好为下一阶段扩内需做准备。

  “后续货币政策或倾向于运用结构性工具推动部分领域信用扩张。”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说。

  刘绍新表示,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向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经营主体稳健发展。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