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当好消费者“管家”

邓伟萍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书名:《管家式经济》

  作者[美]查克·马丁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邓伟萍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迭代,人们的日常行为模式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基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上网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事情。随着手机与消费者行为的不断融合,大量基于位置的信息和支付服务也应运而生。在5G推动下,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物联网的发展也逐步进入以规模消费为主的新发展阶段。

  物联网跨领域、跨行业,涉及快速发展的科技、数以万计的联网设备研发、易于获取的海量数据,以及人们用以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的新方法。以智能家居为代表的消费物联网正在重新定义消费生态,将为人们构建新场景下更为丰富多元的智慧生活。

  研究预测,到2022年,全球物联网技术的市值将达1万亿美元。BCC Research研究表明,目前联网设备的数量已超过世界人口总量。据预测,到2022年,在全球范围内平均每人将拥有4台联网设备。

  《管家式经济》一书的作者查克·马丁认为,在海量数据的加持下,商家可以对消费者的需求有更精准的洞见和预测,从而提供高度个性化的用户体验。查克·马丁将此种变革衍生出的经济模式定义为管家式经济。《管家式经济》着重介绍了物联网时代如何精准预测消费经济,让读者从各种层面快速了解七项创新技术,并帮助读者规划未来的商业之路。书中内容轻理论重实践,以真实事件为案例,研判未来市场发展的趋势。

  作者认为,七种不同的科技力量同时作用于如今的市场,作者写本书的目的,即在新时代语境下讨论这七种力量。

  这七种引领数字化变革的技术包括:传感器——它是物联网的驱动力,将使位置追踪变得更加容易。在物联网上,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追踪到;人工智能——从根本上来说,它将成为物联网的中枢,能够不断地学习并预测人类的行为;语音助手——随着打字输入方式退居二线,语音将成为人类新的沟通方式;智能家居——住宅里的联网设备正在改变消费者对厂商的期望;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它把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进行融合,提供一种全新的实时信息,改变用户位置和用户体验;互联汽车——通过全新的、不间断的交互活动,使得用户和厂商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具有移动性;无人机与机器人——借助随时学习的远程操控设备实现人类工作自动化。

  上述七种科技力量,对企业而言意味着在新型消费领域下不同的商业机遇。物联网是全球科技企业发展瞄准的重点方向,国内企业也纷纷开发物联网技术,努力将产品功能结合“智能”或“联网”两个字,如智能手表、智能电视、智能冰箱,意图不断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很多情况下,产品开发出来,销售情况往往不理想。其中原因很多,但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更有针对性地挖掘物联网所带来的机遇,重新系统性地了解七种科技力量,也许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路和方向。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导向将引领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发展。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要受到消费者青睐,契合真实需求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挖掘物联网消费潜力,绝不能单靠技术方面的堆砌或重组,而必须以消费者的内在需求来驱动智能科技服务的应用与研发。物联网企业必须有效结合技术研发、消费者生活方式改变、消费体验等。只有专注于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及新的生活方式,聚焦符合消费趋势的产品和服务,真正把刚需、高频、戳中消费者痛点以及良好的应用结合起来,才可能进一步挖掘物联网智能科技的消费潜力。

  与此同时,目前很多企业在开发物联网消费潜力的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所有与智能硬件相关的服务和控制都被各自的应用割裂开来,没有实现各个独立的硬件数据的互动、互通。因此,如果企业能够围绕上述七个方面的科技力量打造闭环式消费生态系统,或许能够真正实现互联互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经济的增长和物联网的发展息息相关,物联网可以帮助更多的企业实现更多更大的价值,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作者预测,随着物联网带来的第三次数字化变革,推销类营销方式即将终结,商家或企业将变成消费者的“管家”。当前,国内信息网络等“新基建”为企业智能化转型创造了基础条件,降低了企业转型的成本和门槛。

  报告显示,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设备)是移动互联网用户的6.8倍,物联网连接正快速增长,消费物联网设备具备独立通信能力后将形成新的流量入口。巨大的流量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在规模如此庞大的商机面前,要抢得先机,就需要企业更好地思考如何当好消费者的“管家”,在物联网发展浪潮中分得一杯羹。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