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生猪期货满“周岁” 猪企初尝“稳”甜头

马爽 张利静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马爽 张利静)我国首个活体交割品种——生猪期货于2021年1月8日挂牌上市。该品种上市即面临生猪价格大幅波动。2021年12月底至2022年1月初,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多家生猪企业后了解到,一年来,生猪期货在助力化解价格波动风险、保障养殖利润,推动我国生猪产业保供稳价、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猪企投向期货怀抱

  2021年12月底-2022年1月初,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了多家生猪企业。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简称“中粮家佳康”)副总经理李芳芳在谈及参与期货套保的初衷时说:“企业要稳健发展,就要想办法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希望生猪养殖企业的经营利润能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内波动。”

  生猪养殖具有农产品属性,基本上是“靠天吃饭”,通常一轮猪周期要经历3-4年,而能繁母猪从配种到仔猪长成一般需要11个月时间,这期间行业面临较大价格风险,猪企在多轮周期中饱受价格波动之苦。2021年1月8日,生猪期货在大商所挂牌上市,为猪企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中粮家佳康是中粮集团旗下的肉类业务平台。主要业务包括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及屠宰分割、生鲜猪肉及肉制品生产、经销与销售,及肉类产品(包括猪肉、牛肉、禽肉及羊肉)进口分销。“自生猪期货推出首日,我们便开始参与期货套保。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中粮家佳康拥有具有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及生鲜猪肉及肉制品生产等全产业链布局,对原料进行买入套保,对生猪进行卖出套保,通过对期货工具的运用,可以用玉米、豆粕期货套保锁定成本价格,再通过生猪期货锁定终端价格,基本上可以实现闭环管理,规避经营风险,进而完成年度产能规划。”李芳芳说。

  2021年,生猪养殖企业在新一轮猪价下跌周期中挣扎。牧原股份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早在2017年大商所生猪期货合约设计还处在调研阶段时,公司就已经开始组建生猪期货团队,并在上市前深度参与交割标准的制定,同时组织团队多次外出交流学习生猪期货套期保值及实物交割流程。

  2021年,牧原股份同样也参与到了生猪期货的套保队伍之中。“2021年上半年生猪价格处于猪周期下行阶段,而产能超预期恢复加速了价格下跌进程,伴随着市场活跃度逐渐提高,基于熟悉交割流程、培养团队期现结合能力的目的,公司进行了卖出套期保值。后期价格走势符合预期,进入交割月企业顺势进行仓单注册,并完成首次交割。”该负责人表示。

  记者了解到,如中粮家佳康、牧原股份一样在2021年积极利用生猪期货的大型上市公司不在少数,而对于在我国数量占比众多的中小养殖户来说,生猪“保险+期货”模式也已走入他们的日常经营管理之中。如华西期货及平安财险利用生猪期货,在凉山州布拖县开展了生猪“保险+期货”项目,为当地36户生猪养殖户、2880头猪提供保障,赔付约115.5万元,赔付率约334%,当地养殖户激动地告诉记者,“没想到会赔那么多!要不养猪可亏大发了。”

  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从2011年开始连续11年荣获农业农村部生猪调出大县的荣誉称号,当地养殖特征是“大群体小规模”,年出栏规模500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46家,500头以上的510多家,总共年出栏90多万头。封丘县农业局副局长韩献广介绍:“2021年上半年,猪肉价格大幅下跌,好多养殖场承受不了,自繁自养的毛猪跌到5块一斤,一些成本高的大场出栏一头猪就赔千八百块钱,小散户也遭到冲击,退出不少。”

  在封丘当地,玉源农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2月份,公司占地面积261亩,母猪、育肥猪规模总存栏能达到10万头。负责人贾志强从2020年11月开始接触期货市场,并在饲料端进行了一次成功的风险管理尝试。“当时我们参与了饲料‘保险+期货’项目,虽然当年饲料价格上涨,但获得了70多万元的保费补偿。”贾志强说:“这次成功的尝试让我们有了信心,2021年又参与了两个生猪‘保险+期货’项目,总共获得了220多万元赔偿。”

  “‘保险+期货’可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市场价格信息机制的建立也有很好助力。”韩献广说。

  新模式逐渐推广

  像牧原股份一样,在生猪期货上市之初甚至之前,就有一部分企业嗅到了这一新工具带来的市场机会。

  武汉家家乐饲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武汉家家乐”)是一家专业做猪料的公司,主要服务的客户对象是中小规模的猪厂。武汉家家乐四川分公司总经理代志平表示,公司做猪饲料已经八年了,在生猪期货上市之初便从公司的豆粕、玉米期货团队中调拨人手,参与生猪期货的套保工作。

  “目前团队有5个人,2021年11月我们尝试了第一单。养殖户跟我们合作,用我们的饲料,我们就和他签成本兜底合同,生猪出栏的时候,如果猪价低于约定的成本,低出来的部分由我们承担。按照我们的模式,养殖户和我们签订合同后,我们向期货公司以对等的数量买入看跌期权。另外,会和养殖户约定出栏时间和周期,将之与采价期吻合,以降低风险。”代志平表示:“这是我们尝试的给养殖户兜底的模式,主要借助华西期货生猪场外期权,对养殖户现货进行保底。”

  “目前虽然只做了一单,但已经有很多客户想要合作,2020年接触的10家客户中有9家都很愿意跟着我们按照这个模式做,如果这个模式推广开,工具利用好,我觉得我们可以帮下游客户找到规避生猪价格波动风险的新路。我们已经跟总部沟通,四川分公司先行尝试,一旦成功,就可以在其他分公司推广。”代志平说。

  “以前我们都是凭着感觉预判未来猪价,现在打开手机就能从期货盘面上看到价格,这样我们心里就大概有数了。”他说。

  豆蕊米成都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做类似的业务。“我们目前服务的养殖户大概有7、8户,他们目前年出栏规模两三万头,已经主动联系我们想要做期货套保。”公司负责人说,他的很多客户来自饲料、生猪贸易企业,“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有一个客户目前存栏是5万头,他听到朋友说期货工具的功能后就找我咨询,他希望能够保持稳定的利润。”

  “生猪期货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生猪期货上市以来,生猪现货的价格持续下跌,为大型产业链企业提供了对冲风险的机会。合理利用生猪期货工具,有利于养殖产业稳健发展。”李芳芳表示。

  据统计,截至2022年1月7日,生猪期货累计成交量616.69万手,成交额1.74万亿元,日均持仓6.08万手,LH2019和LH2111两个合约共交割54手,全业务流程成功完成闭环,相关规则制度及流程设计得到了市场的全面检验。

  具体来看,生猪期货的成交和持仓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价格波动相对现货更为理性,能够反映市场对未来价格预期变化,当现货价格1月份高企时,期货价格呈现贴水,而当现货价格6、7月份跌入谷底时,期货价格呈现升水,这给生猪行业的生产和消费企业提供了良好的价格指引,也一定程度缓释了现货价格的过度波动。目前,共有2500多家单位客户(不含资管、特法客户)参与期货交易和交割,90余家养殖企业申请了套期保值资格,大型养殖企业利用期货市场的态势基本形成,中小养殖户则以参与“保险+期货”项目为主。

  迈向更广阔发展空间

  从当前来看,生猪期货所发挥的“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两大功能正在逐步惠及产业链各主体。通过近一年的关注与参与,生猪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纷纷对生猪期货市场运行及功能发挥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和高度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生猪期货未来发展的期待。

  中粮家佳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江国金对记者表示,为应对生猪价格的大幅波动,生猪期货的推出意义重大。中粮集团一直高度关注生猪期货的推出和运行,自2021年生猪期货推出后,中粮家佳康就根据自身养殖情况积极参与,通过卖出套保规避经营风险,是参与生猪期货的直接受益者。

  牧原股份董事会秘书秦军也表示,我国生猪行业长期以来缺乏引导市场发展的价格发现机制,2021年生猪期货的推出为此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同时也为包括生产者和贸易者在内的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管理风险的新渠道。

  “具体来看,我国生猪养殖企业一直以来都面临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的挑战,在此情况下,推出生猪期货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定价方式的转变,企业可以通过期货套保、仓单销售,或者通过从场内产品延伸出的非标准品的交易等方式,来提前锁定出栏价格。”秦军表示,未来牧原股份将继续加深对期货品种及整个市场的理解,逐步增加参与度,为整个生猪行业的良性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在江国金看来,2021年是生猪期货扎实起步的一年,相信后续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套保,生猪期货市场的总体规模和功能发挥将有很大成长空间。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指出,生猪期货上市后,大商所深入实践“我为群众办实事”,在确保生猪期货安全稳定运行基础上,通过调整套保额度、设计多元化交割服务、推广“大商所农保计划”等,满足产业各主体套期保值的需求,切实做到了为企业办实事、助行业解难题,促进了生猪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对于持仓需求较大的大型养殖企业,可以向大商所申请产业客户专用的套期保值额度,适当放宽持仓限额限制,从而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满足大型养殖企业对期货市场的套保需求。二是持续增加交割仓库,满足市场交割需求。三是强化交割延伸服务,解决买方接货后处理难题。四是开展模拟交割和培训,助力产业更好利用生猪期货。五是考虑到2021年产业将大概率受到猪价下行周期影响,大商所在该年农保计划中加强对保障生猪价格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引导机构重点服务中小养殖户,使生猪期货成为大商所首个上市当年便纳入农保计划的品种。

  市场人士指出,任何新品种走向成熟并发挥功能,都有一个渐进过程,生猪期货上市一年来成绩喜人,但仍需要长时间的深耕细作、精心培育,需要社会各方的支持和理解。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协同,共同呵护好这个新生工具,促进其健康发育成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