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纾困基金相继成立 机构探索多赢模式

陈健 黄淑慧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随着各类纾困基金的陆续成立,相关纾困项目不断落地。近日,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多家参与纾困项目投资的券商等机构处了解到,目前,纾困基金主要采用市场化方式组建,商业化模式运作。各方正从标的筛选、募资、投资模式探索等方面紧锣密鼓推进。已有项目落地的机构也在加快推进后续项目的实施。

  一家券商纾困基金业务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公司正在积极寻找更多资金方的合作,同时以提供综合金融服务为导向组建项目组,深入上市公司研究降本提质增效的方案措施,以提升上市公司业务和盈利能力为核心,综合运用解决短期流动性需求、进行资产和债务重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管理等多方面手段,从根本上解决上市公司经营困难问题,实现公司与纾困对象的长期共赢。”

  纾困企业“画像”渐清晰

  2018年11月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及国资平台、券商、保险资管等纷纷牵头设立纾困基金,以帮助民营上市公司及大股东化解流动性风险和股票质押风险。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股权质押纾困资金规模预计已经达到约5000亿元。首批设立的纾困基金目前已经开始着手寻找投资标的,近期陆续有项目落地。

  天风证券有关人士莫以琛(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公司目前通过“天风1号集合资管计划”以及后续成立的“天风1号单一资管计划”已参与水晶光电、申华控股、ST天马等4家上市公司纾困,合计提供纾困资金约11.5亿元。

  记者从浙商证券了解到,2018年11月13日,浙商证券承销的全国首单地市级纾困专项债,也是浙江省首单纾困专项债——台州金投纾困债完成发行,发行规模5亿元。在浙江首单纾困债发行之后,浙商证券紧锣密鼓地筹备纾困基金,目前已经与民生银行、温州银行、浙商银行杭州分行等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合作筹集子基金的方式募资,预计规模逾百亿元。

  保险资管方面,近期已有国寿资产、阳光资产、太平资产、人保资产、新华资产、太保资产、华泰资产、泰康资产、中再资产等9家保险资管公司在中国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完成专项产品的登记,合计目标规模1060亿元。其他保险资管公司也在积极筹划专项产品的设立事宜。根据万达信息等上市公司公告,目前已有相关项目落地。

  业内人士称,地方政府或当地国资平台牵头设立的私募投资基金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是当前纾困行动的一大“主力”。陆续有上市公司公告获得了来自地方政府纾困基金的支持。如2018年12月,宝塔实业、金通灵等上市公司均公告获得了当地纾困基金的支持。

  联讯证券策略分析师廖宗魁表示,从目前落地的纾困对象来看,一些经营业绩稳定,具有较高ROE,仅仅由于短期流动性而产生质押风险的标的,更容易得到纾困资金的惠顾。这些标的集中在医药、化工和房地产等行业,分布在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

  浙商证券相关业务负责人周为军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公司对于纾困企业的画像已明晰。上述纾困基金将主要在优势特色产业中选择救助标的,重点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供应链等领域的上市公司。尤其是资产质量优越,竞争力突出的行业龙头,和具有核心技术壁垒的高科技企业,并将从信息、电商、医药、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中选择细分市场龙头进行重点扶持。

  莫以琛表示,在纾困对象选择上,他们主要选择主营业务及业绩均有较大发展空间,但在解决流动性问题方面已不适用于银行信贷体系的上市公司,这类公司事实上有持续盈利和发展的能力,需要券商投行帮助他们解决流动性问题以渡过难关,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债务重组或资产重组等运作,持续推动上市公司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廖宗魁认为,纾困基金的成立对于上市公司及二级市场的影响是整体偏向于正面的。首先,从实体经济方面来看,能够纾解上市公司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在二级市场出现大幅下跌的过程中,缓解了资金流动性紧张以及市场担忧的大股东股权变更的问题,能够形成较好的抗风险能力。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