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外遗珠珠还合璧 神州汲古古香袭人

经济瞭望周刊

  首届“北京东方艺术品博览会”与“金融与文物艺术品投资论坛”即将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 在此期间“北京汲古文化艺术基金”也将揭牌亮相。这意味着在跨越中国文物艺术品平台上,建设了海外散佚文物有序回流等运作模式方面开启了历史先河。

  本次活动定位于“高端、国际、专业、规范”,既凸显“东方艺术”精髓的文物艺术类国宝;又着重探寻整合各类流失的文物资源。

  购海外流失文物,修复中国文化长城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物。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很多珍贵文物往往出现国外的博物馆和收藏家手中。如何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物,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横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的难题。随着大多数中国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更加关注精神财富的增长。开展长期、稳定、有序地海外回流文物工作,对促进文化传承、激扬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主权形象及提升爱国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一是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海外回流文物回购、研究及保护日益为国家和社会公众所重视,因其唯一性与稀缺性,其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同时还全面的展示和弘扬了中华文明的精髓;另一方面传承传统技艺、传播国学文化。

  第二是填补了学术空白。目前,海外回流文物研究保护和利用等问题上,均缺少深入系统的研究,存在该学术领域的巨大空白。

  第三是满足收藏需求。近年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的大范围海外回购的宣传力度都稍显不足,而社会民众对艺术感染力强、人文气息重、传统色彩浓的文物艺术收藏品需求旺盛,文物尚缺乏针对公众的普及认知,远远无法满足单位与个人的收藏需求。海外回流文物回购回国后,研究及保护,出版及巡回展势必激励起国人爱国情怀和文物投资收藏热度。

  附海外回购文物实例:

  2000年春,上海图书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嘉德拍卖,以450万美金从美国买回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的80种542册藏书。

  2002年12月7日在观复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委托单位以2999万人民币以定向单人形式拍下《研山铭》。

  2007年,国家文物局通过实施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项目,由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操作,以800万人民币购得加拿大籍华人袁女士珍藏的一册明代内府抄本《永乐大典》,后移交国家图书馆收藏。

  2008年,国家文物局为国家博物馆以4800万人民币从香港购回国宝紫龙鼎。现估价10亿人民币。

  用“锤子”决定文物艺术品市场价值:将拍卖进行到底

  “退潮之后才知道谁是真正的裸体”这是文物艺术品经过20多年市场检验的经验留存。拍卖无疑是体现文物价值的硬道理之一。

  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从1993年中国嘉德敲下的第一锤到今天,已经走过了20年的历程。这20年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0年,这个阶段是拍卖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大陆以及香港的主要拍卖场上,买家基本上是以海外藏家为主,而主要拍品也是以近现代书画为主,这阶段一方面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场比较低迷,另外一方面,当时的拍卖公司无论从数量、规范化程度以及运作的市场化程度上都比较低,艺术品拍卖更没有能够引起整个社会与民众的关注;从2000年到2003年短短的三年间,拍卖行业经历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拍卖行业的经营比2000年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每年总成交额有所突破并保持在10亿—15亿人民币之间。从2003年开始,艺术品拍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003-2009这6年间,艺术品拍卖市场总成交额以平均每年55%的高速度在增长,艺术品拍卖引起了社会与民众巨大的关注。

  如上所提及过的,在2000年春,当上海图书馆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通过嘉德拍卖,以450万美金从美国买回清末两代帝师翁同龢的80种542册藏书时,人们这才如梦初醒:原来古籍那么值钱。回购“翁氏藏书”标志着古籍收藏由此拉开了新纪元。

  2010年,山西彭氏将清人沈复手稿《浮生六记》卷五《海国记》与扶贫办合作拍卖,成交价2325万人民币。此手稿是彭氏于5年前以2000元购自南京古玩市场地摊。

  2012年,枫江杨氏6年前以2000万购得“过云楼藏书”,经匡时拍卖拍出2.16亿元天价,创下古籍的世界拍卖纪录。

  据统计,2011年全年拍卖总成交额达到968.46亿元人民币,较2010 全年总成交额573 亿人民币有超过169%的增幅,远远高于其他经济门类增幅和涨势,成为了倍受民众追捧的金融新领域。

  文物艺术品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结晶,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国家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再通过拍卖的市场检验文物艺术品的应有价值,这是文化软实力在金融领域里的硬性体现。我们一直遵守拍卖市场的竞争规律:竞买人举牌的高度决定了文物艺术品价格的高度。

  汲古基金:文物艺术品与金融相结合的时代产物

  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民财富的增强,为文物艺术品的金融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汲古文物艺术基金应运而生。

  根据西方国家的经验,当国民收入达到6000-8000美元之后,艺术品收藏与投资的高潮就会到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宏观环境将催生更多的藏家和形成强大的购买力,且在当前,房地产市场面临宏观政策的严格调控,股票市场相对低平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的成长空间随着国民财富和生活品位的提高愈发巨大。

  在2009-2012年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变化之一来自于收藏家购买力的变化,艺术品市场成交的“火爆”主要由于金融类型资本的介入,金融背景的藏家依靠融资等金融手段可以迅速从资本市场获得较为充裕的资金,且能借助专业收藏机构的系统性、学术性和针对性,支持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发展的资金日趋规模化、形式多样化、方式灵活化。2013年将会有更多的金融类型资本进驻艺术品市场,金融类型资本和机构收藏将对艺术品市场的繁荣起着日渐增强的助推力。

  回顾2011年春、秋两季,在北京、香港、纽约、伦敦这全球四大艺术品交易中心,主要拍卖公司(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保利、苏富比、佳士得)的中国艺术品总成交金额达968.46亿人民币。得益于中国藏品热和全球当代艺术市场的跃进,中国已经取代法国,成为继美、英之后世界第三大艺术品市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日渐成熟和拍卖市场的日趋活跃,艺术品的流转更加透明灵便,投资艺术品市场将大为可行。

  从法制环境上看,艺术品市场交易的法制环境不断完善也会为艺术品信托创造条件。例如《文物拍卖试点管理办法》、《文物拍卖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及《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陆续颁布,这对于北京汲古文物艺术基金等机构以及广大文物艺术品投资者来说,是一个绝对有利的好消息。为了使艺术品市场交易与运作方式不断规范和完善,主管部门与有关行业协会正在调查研究如何健全职业道德和信誉机制,协调一级与二级市场发展的行业规则,建立现代艺术品经纪人制度并建立科学的鉴定评估制度,这是文物艺术品投资行业获得长久生命力的规范性保障,在此之下整个行业的未来前景值得所有人期待。

  结语:汲古烁今,传承文化

  “自古成功在尝试”,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句里,饱涵了人生哲理。创业之成功所具有的高瞻远睹、把握时机与先人一步。这也成为了汲古基金建立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源泉。

  综上所述,在文物艺术品市场逐步成熟的基础上,同时在政府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办发〔2006〕24号)有利政策保障下,又有国家文物局所属的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及北京文信时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文物鉴定专家支持,恒基发的金融精英团队运营与煮雨山房文化资源的全程策划,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兼具。汲古基金计划经过大规模购买海外散佚文物,使之有序回流,筹建海外回流文物博物馆,与国外各大博物馆互动,进行正能量爱国互动巡回展览;并适时择机进行专场拍卖,以体现中国文物艺术品的真正价值;在基金的剩余价值中,要大力推进文化公益事业,普及东方艺术文化理论,考虑建立青少年文物艺术基础教育体验基地等公益性活动。

  让我们拭目以待,关注、支持中国基金发展大趋向,聚焦、携手汲古基金的现在与未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