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结构性行情持续 关注风控及选股能力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上周沪深两市受疫情影响一度出现调整,我们认为,A股整体仍有继续上升空间,但需警惕短期市场风险。

  第一,新冠疫情不会改变国内经济长期向好趋势。截至2019年12月,国内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固定资产投资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企稳回升趋势显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持续,装备制造和高技术制造推动PMI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显示出国内经济增长新周期临近。新冠疫情虽暂时扰动国内经济复苏的节奏,但不会改变经济长期向好趋势。

  第二,政府政策灵活有力,经济扶持力度有望加码。新冠疫情爆发后,中央各部委立即出台相关补贴、降费、减税、降息等扶持政策,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预期未来经济扶持力度有望加码,流动性宽裕仍将持续。

  第三,债券市场收益率下降,权益资产估值处历史低位。目前国际主要经济体国债收益率处于下行通道,股债收益比率约为0.7处于十年来75%分位,显示权益类投资处于十年来难得窗口期。目前除计算机行业以外,申万各行业估值皆在中位数以下,超62%的行业估值低于近20年来75%的时期。从长期价值投资的角度看目前处于最佳投资时期,待未来经济复苏后有望估值盈利双提升。

  第四,警惕国内市场结构性风险及国际新冠疫情扰乱市场节奏。自2月初以来,创业板、消费电子设备、远程办公、在线教育、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等板块涨幅居前,而航空机场、餐饮旅游、地产等板块增长承压明显。受疫情及流动性宽松影响,市场结构性特征明显,偏好以未来盈利为主的中小成长企业,而近期盈利可能暂时受挫的大盘价值企业并不受追捧。结构性市场趋势有望在3月份得以持续,但因流动性宽松、风险偏好提升等因素导致的部分中小创个股的短期估值泡沫化将增加个别板块的波动风险,需警惕结构性回撤。

  目前,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主要经济体的新冠病毒确诊人数呈快速上升趋势,他国政府对疫情的控制力度将影响到国际经济的复苏,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在这些国家的疫情未得到有效控制前,国际金融市场将继续承压,或将扰动国内经济预期及风险偏好。

  大类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是理性长期投资者的必备武器,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以平衡的多元配置结构应对多变的未来不失为上策,但合格投资者或更应该在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以更加积极的方式参与市场投资,当然,投资节奏是关键,任何孤注一掷的行为都值得警惕。长期看,权益品种整体仍优于固收品种,国内权益优于海外权益,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上配置黄金等避险资产可有效降低组合波动,宜作为分散化工具持有。

  权益基金:

  关注基金风控及选股能力

  我们认为,拥有核心资产,现金流充裕,业绩增速稳定上升的公司仍为未来配置主流。当前市场环境下,结构性行情将大概率持续,个别公司估值风险将进一步扩大,基金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选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投资方向上关注以5G、生物医药、新能源车、高端制造、云服务等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基金,以及景气度有望上升且目前估值较低的建筑装饰、商业贸易、房地产、建筑材料、休闲服务、非银金融等行业基金。

  固定收益基金:

  关注高性价比资产

  当前市场环境下,国债价格中枢有望上升、长短端利差或将扩大,利率债券基金将短期受益。正股市场的结构性行情下,可转债系统性收益率下降,应关注主体业绩差异。当前部分企业经营、偿债能力下降,投资者信用债风险偏好下降,而国企、城投、地产等优质主体受杠杆、隐性债务、融资渠道约束,市场供给减少,高收益高性价比信用债较为稀缺,应关注基金相关资产获取能力。

  配置型投资者建议遵循从基金公司到基金经理再到具体产品的选择思路,重点关注具有优秀债券团队配置以及较强投研实力的基金公司,这类公司往往信用团队规模较大,拥有内部评级体系,具有较强的券种甄别能力,债券基金管理规模可以作为一个重要参考。

  QDII基金:

  贵金属产品配置价值凸显

  国际新冠疫情有扩大趋势,美国、日本、欧洲等地权益市场信心不足,且部分市场如美股估值较高,短期内避险情绪有望升级,下行风险增加,国际权益QDII应谨慎持有;港股方面,因疫情及经济影响已有充分预期,且长期来看港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港股QDII产品值得期待;从避险、分散、抗通胀的角度来说,黄金产品目前有较高配置价值;原油方面,疫情扰乱了全球经济复苏预期,原油总需求进一步减弱,原油期货价格又回落至长期支撑位,由于国际疫情的发展目前仍不可预测,原油需求或将继续下行,对原油QDII应持谨慎态度。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