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海外传真:请给D股一点时间

沈忠浩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青岛海尔登陆中欧国际交易所(中欧所)D股市场已有一周,股价震荡下行逾6%。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短期波动并不令人意外。对于第一个吃螃蟹的海尔,对于经历2年多筹备、刚取得“零的突破”的D股市场,发行人和投资者都需要多一点耐心。

  无疑,10月24日青岛海尔作为首只D股在中欧所挂牌交易是一个里程碑。用中欧所联席首席执行官陈晗的话来说,实现了从“-1”到“1”的突破,比从“0”到“1”更难,原因在于上一轮金融危机前,曾有一批良莠不齐的中资企业在德国上市,所谓的中国概念股在德国投资者中留下了诸多负面印象。在投资氛围稳健保守的德国,要打破这种成见十分困难。

  因而,在D股的筹备过程中,中欧所特别强调发行人质量,所谓宁缺毋滥。在技术上,为了确保发行人质量,中欧所采用了“A+D”的模式,类似“A+H”,即从受中国证监会监管的A股上市企业中遴选D股上市公司,优先选择具有清晰全球化战略的制造企业。

  以海尔为例,其在欧洲市场拥有较大的成长空间,发行D股恰好契合其在欧洲的发展战略。今年9月,海尔宣布全资收购意大利家电品牌Candy。据悉,海尔考虑将D股融资的一部分用于该并购案的交割。中远期看,海尔认为D股融资能够帮助企业规避一定的汇率风险,并为设置海外员工股权激励奠定基础。

  陈晗称赞海尔是一家伟大的企业,不仅拥有长远的全球化战略,还重视对资本市场的利用和布局。可以预见,海尔在资本市场刷存在感,将为其在欧洲的投资并购带来先机。

  对中欧所而言,从ETF、债券到股票,这个目前唯一进入发达市场、中方占多数股份、年轻的中外合资金融工具交易平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D股筹划过程中,中欧所做了大量与中欧双方监管部门、发行人、中间商以及投资人的沟通。

  面对未来从“1”到“100”的艰巨任务,中欧所需要通过更多的沟通来给予投资者信心、消除成见和疑惑,让首只D股成为标杆,进而吸引更多优质的中国发行人和欧洲投资者;还需要聚拢更多资源,带动中资投行、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服务机构伴随中国实体企业一起“走出去”,让中欧所真正成为“中欧金融之门”,达成“在欧洲地区建成中国相关以及人民币计价金融产品的交易、风险管理及资产配置中心”的愿景。

  或许是巧合,25年前,同样来自岛城的青岛啤酒作为首只H股登陆香港。尽管D股不完全是H股的翻版,但随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越走越远、在全球产业链走向高端,联系中国企业与海外投资者的离岸资本市场完全有理由获得繁荣的景象,但必然需要假以时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