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稳定经济基本盘 有效挖掘释放内需潜力

焦源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近日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要以内部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快速扩大有效需求,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有效挖掘释放内需潜力,防止各类谨慎性储蓄大幅上升,同时,应提前规划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在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基础上,扩大各类服务和新型消费。

  刘元春认为,“两新一重”建设必须强化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强化空间规划,防止重床叠屋。财政政策方面,要把握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矛盾,积极财政政策须根据不同阶段矛盾来进行具体安排。

  快速扩大有效需求

  中国证券报:当前经济已经呈现出良好趋势,未来主要的不确定性因素会有哪些?当前应如何有效挖掘释放内需潜力?

  刘元春:当前经济在疫情阻击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和复工复产超预期完成的基础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未来依然会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蔓延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在没有全面了解疫情机理和掌握有效治疗方法之前,未来1年至2年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性依然来自疫情的蔓延。

  二是在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冲击下,世界经济与金融的变异将与世界疫情共同构成我国外部环境最大的不确定性。

  三是对于当前供需缺口认识不足,需求扩张政策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四是在疫情冲击下,可能导致部分传统性救助政策和刺激政策失灵,并可能引发后遗症。

  当前首先要在战略上保持稳中求进、以保促稳、强化底线管理的原则,以民生为导向、支撑扩大内需,以内部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快速扩大有效需求,以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其次要采取一系列举措有效挖掘释放内需潜力:一是全面对冲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提振各类经济社会主体信心;二是利用民生体系改革和建设,加速构建后小康时代的社会安全网;三是大力发展无接触经济和数字经济,减少疫情冲击,利用新基建、数字经济补贴等计划加快相关领域潜在消费和投资的转化和扩大;四是有效启动前期部署的各项市场化、法治化和对外开放的改革规划,加快民营经济投资的提振;五是提前规划中等收入群体倍增计划,在稳定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基础上,扩大各类服务和新型消费;六是在稳外贸的政策作用下,进一步挖潜新兴经济体的出口和投资市场。

  调动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

  中国证券报:在“两新一重”建设推进过程中,应警惕哪些问题?目前投资新基建项目的配套资金从哪儿来?如何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的活力和积极性?

  刘元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重大工程建设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提升投资的方案,在推进工作中必须警惕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从总体上讲,不能“大车走老路”,按照老办法来实施“两新一重”,“要用改革的办法,要经过科学论证,按规律办事,不留后遗症”;二是必须强化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强化空间规划,防止重床叠屋,把“两新一重”应分离开来理解和实施,让不同部门在没有协调的情况下进行规划实施,会导致出现重复建设和不配套建设的问题;三是必须通过PPP、基础设施信托投资基金(REITs)以及特殊经营体等改革,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平等参与,有效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调动社会资本的投资积极性和参与度。

  新基建与旧基建在建设、使用和营运方面有很多差异,因此在资金来源方面应不断进行创新探索。一是对于新基建进行有效分类,针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在资金融通上的不同属性进行融资方案匹配;二是总结旧基建的PPP实施经验,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新基建领域的应用;三是创新运用REITs;四是设立专门的新基建投资信托计划或者投资基金,允许信托机构从单一项目入手,提供长期债权资金;五是允许保险资金在融资工具创新的基础上参与投资新基建项目,以解决基金资金期限和项目建设运营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六是要根据新经济的特征来创新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提供股权投资工具或项目配套资本金,充分发挥科创板作用,积极推动在新基建领域比较成熟的企业上市;七是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通过发行新基建专项债券、设立新基建专项贷款等途径展开融资;八是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供应链金融,拓展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新型抵质押方式,探索收益权质押融资,发展能效融资、绿色债券、绿色基金,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保持财政政策弹性

  中国证券报: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如何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

  刘元春:一是必须对于目前的经济下行压力进行深入研究和系统分解,把握清楚哪些冲击是疫情带来的,哪些是趋势性结构性的,哪些是周期性的,不能在没有充分定性和定量分解的前提下就进行全面的简单财政扩张。

  二是必须把握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积极财政政策必须根据这些不同阶段矛盾来进行具体安排。比如在企业全面复工复产之后,必须针对市场有效需求缺口扩大的问题,快速加大对于大型项目、关键投资以及消费扶持等领域的资金投放和扶持。

  三是必须根据财政政策落实的项目、领域和速度,对货币调控进行相应调整匹配,防止资金数量和成本带来的问题。

  四是国债通过特殊转移机制向基层直达,必须进行机制体制创新,要求基层政府在疫情救助、基层资金补充、民生建设以及项目启动等方面进行科学统筹规划,防止因能力不足而带来的财政资金错配。

  五是必须保持财政政策的弹性,在底线管理的同时具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机动性和可调整的空间。

  中国证券报:在货币政策操作上,央行下半年会如何调整?

  刘元春:央行近期政策调整,是为了应对目前短端利率过低引发各种问题的短期安排,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下半年,为了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和各类大项目开工,货币政策会按照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布局,进行数量和价格上的进一步灵活适度调整。一是M2增速和社会融资增速将随着名义GDP增速在三四季度明显反弹而进一步提升;二是通过降息降费等方式落实金融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的要求;三是进一步创新各种工具加强货币政策的结构性和直达性效果;四是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在提高逆周期调节的同时,对脱实向虚和金融泡沫化倾向进行专门治理。

  从6月初出台的两大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来看,直达性货币政策所涉及的资金面达到4.7万亿元左右的规模,考虑到实际落实的情况,央行很可能进一步创新直达工具,进一步拓展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空间。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