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折叠屏手机叠浪而来 这些公司积极备战、站上潮头

时娜 上海证券报

  折叠屏手机市场即将迎来重磅玩家。

  12月22日,荣耀正式官宣,荣耀首款折叠屏旗舰手机荣耀Magic V即将发布。

  12月23日,华为也将发布新款折叠屏手机P50 Pocket,产品采用纵向折叠设计。

  2022年一季度,小米和vivo也将发布折叠屏新品。

  有研报指出,折叠屏手机从单机数万元到单机7000多元,从手感厚大到质地轻薄,从设计单一到美感打磨,从CPI到UTG等一系列的产品优化变革,正向亲民、时尚、耐用、便捷的大众市场渗透,相关铰链、超薄柔性玻璃等核心供应商有望显著受益。

  今日柔性屏板块异动,长信科技一度大涨17.74%,凯盛科技一度涨逾8%。

  多品牌折叠屏手机纷至沓来

  “你期待的这一部,到位了”。12月22日,荣耀手机官方正式宣布,荣耀首款折叠屏旗舰手机荣耀MagicV即将发布。

  荣耀CEO赵明曾对上证报记者表示,荣耀的折叠屏产品将会超越现在市面上所有的折叠屏手机。

  据荣耀介绍,作为荣耀首款折叠屏旗舰,荣耀MagicV系列将重新定义折叠屏产品的科技价值,扩充荣耀高端市场的势力范围。

  从官宣海报来看,荣耀MagicV采用内折叠设计。业内人士指出,内折设计可以很好地保护内屏,避免日常携带出现磨损的情况。

  将于12月23日登场的新款折叠屏手机华为P50 Pocket,则采用纵向折叠设计。根据华为此前发布的消息,此次新品将采用纵向折叠设计,有白色和金色两款配色。不同于此前猜测的产品命名“Mate V”,P50 Pocket将继承诸多P系列设计理念。

  在折叠体验明显改善的背景下,折叠屏手机市场终于迎来新机发布小高潮。上周OPPO已率先发布了首款折叠屏手机OPPO Find N,采用横向折叠设计,售价7699元起。

  OPPO Find N搭载了自研的铰链技术,屏幕弯折时可以形成自然的水滴形状,从而有效减轻视觉折痕。

  市场分析人士预计,未来3个月将迎来国产安卓折叠屏手机发布密集期。除了上述厂家外,小米和vivo也有望于2022年一季度发布折叠屏新品。天风国际预测,苹果可能在2023年推出折叠屏iPhone。

  折叠屏手机渗透率提升空间大

  由于价格比较贵,折叠屏手机市场规模一直没有起来。研究机构DSCC报告显示,2021年三季度,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达到260万部,环比增长215%,同比增长480%。三星占据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的93%,华为出货量排名第二,占比为6%。

  中金公司表示,随着技术成熟、价格下降,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有望迎来快速增长。

  西南证券预计,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到1800万部至2000万部,同比增长超过100%。消费者对智能手机大屏便携的潜在需求远未被满足,折叠屏手机的渗透率未来仍有大幅提升空间。

  平安证券电子信息行业研究报告称,随着三星、华为、OPPO等发售折叠机产品,预计会有更多的品牌发布相关产品,消费者关注度也将提升,零部件升级拐点将至。

  上市公司积极备战手机零部件升级

  平安证券指出,折叠屏手机的面板、触控、盖板材料、黏着剂、基板材料、偏光膜、转轴、OLED材料等与传统手机有所差异,其中面板、结构件(转轴)、盖板、系统等升级较大。

  太平洋证券认为,投资者应重点关注相关的增量零部件,如柔性AMOLED、UTG(超薄玻璃)和铰链等。

  上市公司一直在积极配合手机厂商进行零部件升级准备。

  凯盛科技在2021年半年报中称,公司持续推进柔性可折叠玻璃盖板技术攻关,弯折半径、弯折次数和良品率持续突破,UTG 一期项目已具备供货能力,今年3月投资约10.25亿建设的UTG二期项目正有序推进。2021年7月,凯盛科技联合华为发布“优化柔性玻璃弯折性能”发明专利。

  深天马A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UTG(超薄玻璃)和CPI(透明聚酰亚胺薄膜)是目前主流的折叠屏盖板方案,公司在折叠屏研发上,两种方案均有使用,并根据市场端的具体需求进行方案优化和匹配。全资子公司创新中心在今年点亮的折叠屏产品中集成了业界先进的CFOT(偏光片取代技术)技术,相较现有折叠屏在功耗上有比较明显降低,能实现极致的弯折半径。

  长信科技也是消费电子产业链当中柔性屏领域龙头公司,公司主要研发生产柔性可折叠盖板玻璃,目前已经实现小批量出货。

  但需要提醒的是,虽然上述企业技术领先,且提前布局,最终能否切实获取大量订单,从而实现业绩高增长,还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毕竟,市场爆发的时候,肯定会引来群雄逐鹿。如今,折叠屏手机市场才刚刚拉开大幕,最终鹿死谁手,言之尚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