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老区新貌】皖西白鹅兴业富民

梁 睿 经济日报

  安徽省六安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建党基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一首红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从这里传唱天下。近年来,当地又利用皖西白鹅这一特色种质资源,加快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打造白鹅全产业链,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群众收入。

  “去年我们销售了2400万余只羽毛球,约占全镇当年产量的三分之一。”安徽华羽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正海告诉记者。孙正海的羽毛球生产车间占地6700多平方米,位于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干汊河镇党委副书记王焕然介绍,该镇目前有100多家羽毛加工和体育用品企业,仅羽毛加工的年产值就达到了15亿元。

  这些公司生产所用的羽毛来自六安市。皖西白鹅作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也是六安市传统特色畜禽品种。当地不断加强对本地白鹅产业的引领和支持,形成了一条“孵化—育苗—饲养—宰杀—鹅肉加工—羽毛羽绒加工”的皖西白鹅全产业链,每年有1500万只皖西白鹅及相关羽绒制品等“飞”向世界各地。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皖西白鹅养殖加工更加规模化。2021年,皖西白鹅饲养量达1548万只,其中纯种皖西白鹅1027万只,年增长约7.8%;年饲养量1000只以上的企业137家,年饲养量1万只以上企业21家,占安徽省白鹅饲养量的四分之一;全市规模化养鹅比重达到50%以上。

  随着皖西白鹅出栏量不断增长,六安又在鹅肉及羽绒制品开发等研究上下功夫,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当地鹅肥肝生产厂家已发展到11家,产品迅速打开了国内外市场。2021年,霍邱县加工鹅肥肝3200吨,鹅副产品2万吨左右,产值16亿元,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2018年,在六安市委、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下,六安海洋羽毛有限公司与皖西学院开展产学研合作,成立了创新研发中心,开启了科技研发助推产业升级之路。

  “这几年,我们公司效益不断提高,不仅生产各种高、中、低档水洗羽绒羽毛,还生产羽绒被、羽绒枕、床上用品,并申报注册了自有品牌。”海洋羽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申玉告诉记者,公司去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

  “我们原材料的40%来自本地,养鹅与鹅深加工终端产品上下游已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产业链。作为全国四大羽绒集散地之一,六安自201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7届国际羽绒博览会,不仅提升了羽绒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而且为企业搭建了交流合作的平台。借此东风,海洋羽毛的发展也越来越好,今年我们有信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1亿元,进出口总值3000万美元。”潘申玉表示。

  在六安市,像海洋羽毛这样的羽绒加工企业正不断增多,形成了从羽绒加工到制品生产、羽毛球、羽毛工艺品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皖西白鹅附加值。

  目前,六安市规模以上羽绒企业加工年产值超过30亿元,贸易额超过50亿元,当地有出口实绩的羽绒企业58家,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当地生产的羽毛球已占全国训练用球的40%。此外,相关企业通过结对帮扶、示范带动、合作共建等方式带动当地6500余户白鹅养殖户发展,户均年收入增长6000元以上。 (经济日报记者 梁 睿)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