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pic.jpg

  “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金牛奖颁奖典礼”以“责任·创新·跨越”为主题:勇于承担责任,大力支持创新,跨越重重障碍。论坛除了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各种精准互动之外,还将邀请股权投资机构、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主要负责人和相关部门领导召开闭门会议,共同商讨股权投资行业发展和实践中的热点问题。

  作为金牛奖的系列之一,第二届“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金牛奖”延续了“中国基金业金牛奖”、“中国证券报私募金牛奖”一贯秉持的“公正、公平、公开、公信力”原则,以及第一届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金牛奖的高标准,顺势而为、宁缺毋滥、精益求精,推出了一系列全新大奖。

videobg.jpg

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审核,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主题:“责任·创新·跨越”2018年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

  时间:2018年11月17日9:00

  地点:佛山金融高新区保利洲际酒店二楼宴会厅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各位来到“责任·创新·跨越”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的活动现场,我是来自深圳广电集团的节目主持人庞玮,很荣幸主持今天的盛会,与各位相聚在广东佛山。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

  2018年即将进入尾声阶段,这一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我们迎来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国的股权资本市场也迎来深入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代。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成长,万众瞩目的科创板将在上交所设立并试点注册制,种种一切都在说明中国的股权市场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就在昨天,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底,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1.46万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68万只,基金规模7.64万亿元,创业投资基金6284只,基金规模0.86万亿元。无论是管理人数量还是产品规模,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都已占据私募基金行业的大半壁江山。

  去年,我们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的颁奖,甄选出一批专业优·秀的股权投资管理人,与会嘉宾对行业的深刻洞见仿佛言犹在耳。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今天我们相聚在广东佛山,今年的主题是“责任·创新·跨越”的名义,携手广东金融高新区,再度邀请政商学界知名人士、优秀股权投资机构、行业协会代表、政府引导基金、母基金、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财富管理机构,以及上市公司、新三板公司负责人,今天这么多领导和嘉宾云集在此,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大家共同探讨国内外股权投资市场的发展和变革新趋势,并对中国产业资本的投资和并购、产融结合新生态、热点行业投资趋势等进行深入对话,赋能中国股权投资市场。

  在论坛和颁奖盛典正式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今天莅临现场的重要嘉宾。由于今天到场的嘉宾可谓群贤毕至,熠熠生辉,为节省时间,嘉宾可以不必起身致意。他们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先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先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博导、北大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小锋先生;

  来自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以及广东金融高新区的领导:

  原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云贤先生;

  原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千灯湖创投小镇名誉镇长李捍东先生;

  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倪全宏先生;

  中国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副局长刘永强先生;

  佛山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蔡家华先生;

  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发展促进局副局长李志伦先生;

  佛山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局副局长谢何先生;

  南海区人民政府区长顾耀辉先生;

  南海区人民政府副区长乔吉飞先生;

  南海区政协副主席欧志星;

  广东股权交易中心总经理王文胜先生;

  广东证券期货业协会会长阎卫星先生;

  广东上市公司协会副会长王东华先生;

  广东省创业投资协会秘书长肖飞先生;

  下面,我隆重介绍来自主办和承办方的领导,他们是:

  中国证券报常务副总经理孙伶先生;

  中国证券报副总经理门耀超先生;

  中国证券报副总编辑王军先生;

  中证金牛董事长钱昊旻先生;

  在此,我们还要感谢: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金融法律与金融监管研究基地;

  承办单位:——中证金牛、广东高新区;

  以及特别支持单位——千灯湖创投小镇

  战略合作单位——碧桂园、广誉远

  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

  另外,还要感谢新华社、新华网、南方日报、广东卫视、佛山日报、珠江时报等媒体朋友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

  去年,首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正式启动,我刚才已经向大家介绍了,我们有一批非常优秀的股权投资管理人脱颖而出,他们有的是在投资项目上独具慧眼,有的是在投后管理上别出心裁,他们募资时的诚恳和退出时的良机,为我们贡献了业内一个又一个精彩绝伦的经典案例,为金牛奖系列品牌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今年,在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颁奖典礼开幕的喜悦时刻,让我们首先有请主办单位——中国证券报副总经理门耀超先生作开幕式致辞。

  【门耀超】:尊敬的王一鸣副主任、尊敬的高培勇副院长、尊敬的陈云贤副省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温暖如春的佛山,举办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颁奖典礼。我谨代表组委会,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广东金融高新区和千灯湖创投小镇提供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向获得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的投资机构和管理人表示诚挚祝贺!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作为新经济的代表,股权投资行业在改革开放深化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管理规模已超过8万亿元。股权投资行业的大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难得机遇,得益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爆发式增长,而股权投资行业通过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哺育,又转而持续助力中国经济。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底,私募基金向9万多个企业或项目累计投入超过5万亿股权本金,扶持数千家公司上市,有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民营企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时期,帮助民营企业破解发展困境,实属当务之急,兼有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双重属性的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具备特有的股权安排和激励机制,有较高的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私募股权和创投基金积极拥抱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有利于引导民营经济的创新热情,有利于激发民营经济的创造活力。今年上半年,在银行社会融资总额下降2万亿元的情况下,私募基金逆势而上,成为进入实体经济、形成资本金的重要渠道,积极参与企业并购重组、债转股以及股权融资。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股权投资有力推动创新资本形成,努力让中国创新跑出“加速度”,为中国经济提供新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放眼全球,高科技日益成为国家实力的关键,创新成为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不竭动力。从近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和工业变革来看,谁能依靠创新抓住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谁就能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将在上海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忽如一夜春风来”,股权投资行业将再度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汇聚创新资本力量,加速创新裂变,必将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大舞台,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然,股权投资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鱼龙混杂的现象:私募股权和创投机构数量超过1.4万家,但多而不强。长期价值投资理念不足,“投机性”“盲目性”“炒作性”问题突出,使得股权投资市场同质化、功利化、估值混乱问题凸显。股权投资行业经过爆发式增长后,进入新一轮阶段性调整期,面临融资、退出等难题考验。从历史经验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经历从爆发式成长到大浪淘沙式整合的过程。此时,股权投资行业最需要一个有公信力的评价体系持续引领,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评选活动恰逢其时,将为展示优秀管理机构和管理人的价值判断力和专业能力,向社会传播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理念,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营造中国股权投资发展新生态,提供崭新的平台。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证券报主办的金牛奖系列已成为中国资管行业公认的权威奖项。第二届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延续了“金牛奖”系列评选一贯秉持的“公正、公平、公开、公信力”原则,通过汇集专业机构、完善评选标准、严格评选流程,确保评选工作与时俱进,力争将中国股权投资金牛奖打造成这一领域的新标杆,促进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助力行业拥抱机遇迎接新挑战,为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我们相信,经历历史的洗礼,股权投资市场将逐渐回归价值投资和专业投资,大批正规化、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和管理人将凭借自身卓越的投资管理能力脱颖而出。

  展望未来,科技创新方兴未艾,股权投资大有可为。祝中国股权投资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祝愿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不断涌现,祝中国经济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门总的精彩致辞。这次活动得到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特别是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面将请出佛山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蔡家华先生为我们致辞。

  【蔡家华】:尊敬的王一鸣主任、尊敬的高培勇院长、尊敬的陈云贤省长,尊贵的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佛山南海千灯湖畔,共同举办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金牛奖颁奖典礼,一起研究、探讨股权投资行业脉搏走向,发展的新格局、新思想、新理念。大会可谓是群英荟萃,群贤毕至,我想也可以说是业界的一次群英会,一次华山论剑,这也是佛山最大的荣耀。在此,受鲁毅书记和朱伟市长的委托,我代表中共佛山市委、佛山市人民政府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各位贵宾、各位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也衷心感谢大家对佛山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佛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广州市共同构成广佛都市圈,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三个极核,港澳极核、深港极核和珠澳极核,佛山之所以能够跻身湾区战略的极核,有赖于佛山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西翼的经贸中心和交通枢纽,佛山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去年的佛山经济总量是9549亿,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在第16位,今年前三季度佛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83亿,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佛山有超过7200家,完成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前三季度3653亿,增长4.9%。全市经济运行总的来说在前三季度我们认为还是是在稳健区间,依然稳中有进。我们的金融、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15000亿元,达到15028亿元,增长9.6%。贷款余额在广东省地级市是第一个突破1万亿元的,达到10329亿元,增长10.6%。前三季度税收1411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075亿元。

  股权投资是实现资本、技术、人才和管理等创新要素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为推动股权投资行业积极发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我们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提高服务质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陆续出台了比如《佛山市打造珠江西岸创投中心工作方案》,《加快股权投资行业集聚发展实施办法》以及《促进千灯湖创业小镇产业集聚扶持措施》等政策文件。到2018年10月底,全市股权投资基金总数达到449家,注册及募集资本超过600亿元,达到602亿元,其中经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基金管理人投资金额超过70亿元,投资项目接近300个。

  股权投资行业支持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增量资金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现代管理,还推动、孵化了技术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地补充。当前,我们依托广东金融高新区的产业金融基础优势,积极打造具有佛山特色的千灯湖创投小镇,把它作为我们打造珠江西岸创投中心的重点项目,致力于发展成为一个创投产业优势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特色小镇,成为在技术、资本、创意、人才与珠三角制造业实现全方位合作的对接站,来助推佛山乃至整个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广东省“放、管、服”改革的部署,省市场监管部门已经下放登记注册权限,凡是在千灯湖创投小镇内注册有限合伙基金类的机构,直接到区级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核发时间最多只需两天,现在我们基本上可以实现一天办完。截至今年10月底,千灯湖创投小镇累计完成设立的基金类机构已有175家,募集资金总额超过172亿元。出席今天活动的各位贵宾都是认识中国新常态、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精英、大家,我们期待在座的各位贵宾能够在思想碰撞中产生出睿智的火花,指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上不断开辟新的道路,为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预祝各位在佛山渡过愉快而充满收获的时光,也祝愿本次论坛活动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蔡家华先生。今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机,中国经济也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每一个行业、每家企业都在向着这个目标奋力前行,但是我们也不容忽略,现在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未来的宏观经济走势究竟如何?有哪些攻坚战必须要打赢?

  【主持人】: 2018年仅剩下40余天,前三季度各项经济、金融数据已先后出炉。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又应去往何方?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先生将为我们带来“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与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分享。

  【高培勇】: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拟定的题目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与宏观经济政策的抉择”,我想把重点放在后面。

  说到稳中有变,我想主要指的是今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骤然变化。今年第一季度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最高层是在4月23日进行的,4月23日对经济形势进行研判的时候,大家注意PPT上面两行字,用的表达是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关键是要主动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因而在4月份的时候我们对于经济形势的分析是处于稳中向好的判断,而且把主要任务放在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表上。

  但是到第二季度,情况发生了变化。7月31日研讨经济形势的时候,中央政治局用的表述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这个“变”落在我们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明显变化上,这个时候有变化了,这种变化了我们面对新挑战、新矛盾了,而且告诉我们主要是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最近的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是10月31日,这次对经济形势研判所用的术语,开头是“经济运行稳中有变”,但是怎么个稳中有变?用的是不同的表达,讲的是“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也就是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以往有所不同。所有的这些判断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即对当前的经济形势该以怎么一种表达比较贴合实际?我用的是上面这个表达语“外部冲击与国内结构性矛盾相互交织”,这可以说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形势最集中、最基本的判断,为什么要作这样的判断?它揭示了我们政策抉择当中的困难。大家很容易理解,如果当前面临的问题是前一个方面,就是外部冲击,我们有足够的经验可以应对。十年前那场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就是外部冲击,为了应对那场国际金融危机,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心态。单纯后一个问题也不难解决,过去五年当中,至少是从2012年中国经济发生转折性变化之后,我们就在探索如何解决国内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就是在过去五年当中我们形成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一系列理论判断,并且形成了一整套宏观经济政策框架。

  但是现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的矛盾叠加在一起了,这就无疑添增了我们在政策抉择方面的困难。

  变,调整是自然要发生的,但是这种变是局部性的微调,还是整体性的重构?这值得我们思考。

  越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越需要精准而专业的分析,“精准专业”这四个字的确是考验我们的关键问题。这个分析当中有三道拷问必须经历:

  第一道拷问:我们在以往适应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我们研讨经济形势的基点,随着中国经济形势出现的偶然变化,我们要不要回到高速度增长阶段的思维体系当中重新加以调整?

  第二道拷问:我们现在强调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了应对当前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要不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回到需求管理的轨道上,重新研判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布局?

  第三道拷问: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宏观调控主要的基点在于改革上,当遇到眼前这一系列变化的时候,我们要不要再回到政策性安排轨道上去?这也是我们所讨论的问题。

  首先看高质量发展,当我们强调现在已经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化的时候,实际上我们强调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经济运行当中主要矛盾的变化,在高速增长阶段,我们的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就是解决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侧,而不在供给侧。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强调的是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在以往甚至第一季度所作出的主要矛盾的判断和矛盾主要方面的判断,有没有形成冲击?要不要改变这样一种判断?我们不能不作回答。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的主线索。在高速增长阶段,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索是需求管理,对于需求管理我们非常熟悉,那就是立足需求侧,紧盯需求总量,着眼于对冲性逆向调节,追求的是短期稳定。对于这一套操作我们再熟悉不过了,需求不足了,我们加需求,需求过旺了我们就减需求。大家烂熟于胸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和政策设计,我们几乎到了能下意识操作的地步,但是当强调我们是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时候,当强调我们实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主线索的时候,它是对照着讲的,立足点由需求侧转到供给侧,聚焦点由总量的调节转向结构的调整,它的目标着眼于提高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结构。所以我们必须回答的第二道拷问是当前的形势变化是不是已经到了我们要改变宏观经济政策主线的地步?这个也不能不回答。

  第三个拷问,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宏观调控的工具主要靠的是改革,但是在以往的高速增长阶段,我们的宏观调控所依托的是政策性的安排,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明年要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请大家注意,是按年度来确定的政策。现在形势变化了,我们主要是依靠政策性安排去应对,还是要立足于改革性的行动?我想这也是非常必要的。

  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讨论对经济形势如何判断的时候,作了如下强个方面的阐述:

  一个阐述是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变。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没有变,即便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它没有达到足以让我们改变这一判断的地步。大家看一下10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表述,“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是经济结构变革过程中发生的,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中有周期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握宏观大势,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自信,着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我想这已经从总体上回答了我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第二个阐述是政策,当谈到政策态度的时候,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连续跟谁连续?相对于什么保持稳定?实际上还是相对于十九大报告和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作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安排,这种总体安排无非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坚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条件下,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局部性调整。有几句话是这样讲的: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货币政策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这体现了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总体思路。

  请大家注意,中央政治局会议为了应对当前形势变化所提出的“六稳”,大家浏览下来会发现,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追问一下,这“六稳”当中缺了什么稳?稳增长。起码告诉我们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相对于其他方面的稳,稳增长不再像过去那样更加重要了,过去我们把它放在第一位,现在不是说它没有意义,而是相对于调结构而言,稳增长不再像过去那样极端重要了,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一条。第二件事就是把稳增长作为一个标识。大家设想,如果把稳增长纳入“六稳”当中,甚至放到“六稳”的第一位,对整个社会传递的信号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又回到原来那样一种需求管理政策的老路上了,没有把稳增长放在其中并非意味着稳增长不重要,请大家特别注意的是在谈到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和着重点的时候,强调的是扩内需和结构调整兼容。扩内需对稳增长起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是结构调整纳入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视野当中,它所突显的意义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立足于财政政策的安排来做几点检验:

  首先,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在最近一段时间是一个被引用频率非常高的字眼,人们把关注点放在积极财政政策的作用上。但是我们说此积极不同于彼积极,说到这儿,现在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阶段的不一样,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环境的不一样。在当前的形势条件下,当谈到“积极”二字的时候,它的含义是什么?我想各位心目当中的“积极”二字无非是扩张,就是让财政政策扮演扩张的作用,通过扩内需来实现宏观调控的政策意图。

  单纯意义的扩张只适用于高速度增长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鉴于我们的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而且宏观经济政策主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又是深化改革。在这样一种新的背景条件下,“积极”二字的含义是不是要有所调整,有所变化,才能跟得上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家注意一下,中央政治局会议用的表达是“积极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这意味着今天的“积极”二字不仅仅等于扩张,而且等于结构调整。所以积极财政积极的空间既是扩大内需,又要进行结构调整。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的行动路线主要有三条:

  第一条行动路线是减税降费。说到减税降费,我想在座的各位企业家,特别是金融证券行业的专家们总有很高的期待,减税降费的实施总是伴随着一定目标的确定,总要问自己为什么要减税降费,以往减税降费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扩内需,没有别的,所以在扩内需为目标的减税降费条件下,可以实行总量性的减税降费,既可以给个人减,也可以给企业减,给个人减是增加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需求,给企业减,是增加企业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企业的税后投资,而且那样一种减税降费是可以以增列赤字、增发国债为支撑财源的。但是今天的减税降费所瞄准的虽然有扩需求的含义,但主要是为了降成本,给企业降成本、给实体经济降成本是此轮减税降费的出发点。

  因此,聚焦于降成本这样一个新的目标,减税降费的行动路线就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给企业降成本,要着眼于给企业减税降费,所以此轮减税降费所聚焦的减税对象是企业,虽然也会涉及个人,但主要不是个人。其二,此轮减税降费给企业减,但同时又不是给企业增加成本的减。那要怎么办呢?那就意味着它不能以增发国债、增列赤字作为减税的支撑财源,如果一手减税降费,一手增发国债,大家试想它对企业的资源配置格局会有变化吗?原来找你征一千亿的税,现在说一千亿不要了,我向你借一千亿的债,资源配置格局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吗?不会。第三,企业的成本会因此而减少吗?也不会,而且不仅不是减少,反而是增加,因此债总是要还的,即便政府的债可以通过发行置换债的办法无限期循环,但其中的利息也是要还的,要还息,就要增加政府的支出,要增加政府的支出,就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税费负担。这就告诉我们聚焦于降成本的减税是要税费和政府的支出规模一起减,这就和以往的减税降费的行动路线有了很大的不同。

  第二个行动路线是增加基建投资。增加基建投资我们在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反复操作,屡试不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个四万亿的投资就曾经让中国经济从6%左右一下子回升到10%以上,这套操作办法我们再熟悉不过。但是放在今天,它适用吗?即便在当前要考虑扩内需,也要把扩内需和结构调整对接起来,如果一个投资同时可以达到两个目的,既能扩内需,又能推进结构调整,才是我们当下增加基建投资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最近一段时间这方面的政策倾向已经非常明晰了,就是强调要把扩大投资和补短板对接起来,扩大投资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扩大投资的项目一定要和经济发展领域的短板相匹配,要补基础设施领域的短板和受制于人的产业和产品项目的短板。这也是和过去不一样的地方。

  第三条行动路线是赤字。对于赤字,我们都很清楚,无论是扩大支出,还是减税降费,最终都要考量是不是以增加赤字作为基本财源。在过去,我说的是高速增长阶段,我们对赤字所付出的代价有着一套思维逻辑,那就是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财政上可以付出收支不平衡的代价,为了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财政赤字可以有更大的规模,那时候可以不计成本或不大问成本究竟有多大。但是在今天,刚才一鸣提到过几件事:其一是金融风险问题,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决定是底线,不能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其二,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预期,当把防风险和稳预期结合在一起,我们发现我们对财政赤字究竟有多大规模就不能不有所考量、有所忌惮?赤字的增加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问题是可以增加到什么样的地步,或者说可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把它消化掉,这考验着我们的专业分析水平和能力。一方面3%这样一个过去被我们认为不可超越的底线是要坚守的,我们知道3%的来历,知道欧盟国家自己也没有遵守这一信条,但在中国,考虑到我们过去一直把3%当做中国不存在金融风险、财政风险的例证来向老百姓宣传它。从引进3%那天起,我们就把它当做安全线和警戒线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再考虑到正如刚才我所提的稳增长这样一个标示一样,3%也是社会观察政府宏观经济走向的标志所在,如果明年财政赤字突破3%,大家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会作怎样一种研判?考虑到这些,我们以为要把它控制在3%这样一个水平线上,至于由此而带来的一系列扩张压力该作怎样的安排,我想跟大家说,还是由专业性的办法加以解决。

  所有这些是想集中表达一点,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宏观经济形势的骤然变化,当下我们最需要做的还是要全面调整理念、思想和战略,保持宏观调控的定力,决不能一遇风吹草动就乱了方寸,不由自主地回到原来的那条需求管理政策老路上去,而要在隶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之下兼容需求管理的政策操作,让结构性调整和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能够兼容。面对经济形势变化,我们在做宏观经济政策部署的时候一定要不断告诫自己,我们现在立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是以往,我们现在面对的是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以往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要着力推进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而不是以往的需求管理和那种粗放型的经济体系建设,我们要更好地满足的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而不单纯是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高培勇先生的精彩致辞。广东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尤其是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意志,所以广东在国家战略地位当中的作用更加突显,但是我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广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离不开一届又一届主政者的战略谋划和务实的推进,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广东省人民政府原省长陈云贤先生,他将以广东省的发展实例向我们介绍弯道超车金融发展的广东经验。

  【主持人】:谢谢高培勇先生的精彩致辞。广东是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尤其是现在粤港澳大湾区这样一个概念已经上升到国家的意志,所以广东在国家战略地位当中的作用更加突显,但是我们都知道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广东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地位和成就,离不开一届又一届主政者的战略谋划和务实的推进,今天我们非常有幸邀请到广东省人民政府原省长陈云贤先生,他将以广东省的发展实例向我们介绍弯道超车金融发展的广东经验。

  【陈云贤】:首先感谢论坛的主办单位,我实在是没时间来,我说“你们为什么要邀请我?”他们说“你是资本市场的老人”。听到这句话,把我的感情激励起来了,所以我就来了。

  我想给大家说的是一种方法论,或者说是一种方法思考,这种方法,大家都在谈经济形势,都在谈今年的结果,明年的可能走势等等。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或者比较微观的角度来思考一种方法,就是逆向思维、逆周期举措的问题。各个企业、各个单位、各个股权投资主体,你们有你们的思考,我想从国家的角度来进行思考逆周期的举措有哪些。

  比如一个经济大国,按照联合国确定的标准:第一,经济总量要占全球经济总量5%以上;第二,进出口贸易总额要占全球贸易总额5%以上;第三,世界500强企业总数要占5%以上;第四,一国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要占5%以上。这四大指标中,唯有第四个指标今年国庆期间刚刚颁布,我们占世界储备货币的1.8%多一点,接近2%。这是历史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最好的状况,但离5%的目标差距很远。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民币的走向、人民币的国际化,按照专业上来说是分三步走,一是支付结算货币,二是作为国际储备货币,三是最好能够成为国际的锚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路程才真正成功。我试图从国家的角度来思考我们逆周期的举措,各个企业可以从你们公司的角度思考这些举措,我这里只是谈方法论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16、17世纪,世界的主要货币仍然是黄金白银,当时作为一国货币在一定的区域能够流通的是荷兰盾,18世纪英国开始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商品是煤炭能源进入工业革命的议程,所以英镑捆绑煤炭交易取代荷兰盾,在黄金白银作为世界货币的同时,英镑也进入一定范围、一定区域、一定国家的世界货币之列。

  二次世界大战,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部署的一系列国际步骤,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马歇尔计划推出援助欧盟的系列行动,而这背后是美元跟欧洲各国的货币结算。紧接着1971年的美元跟黄金体系脱钩,1975年固定汇率走向浮动汇率体系,更重要的是美元跟石油体系进行了捆绑,从而形成了当前国际货币体系一枝独秀的美元体系。

  在世界各国金融群雄群起竞争的时候,你们在资本市场作为一个企业,如何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弯道超车,创新跨越?这就是我们要思考的。我们想想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或者说在当前比较困难的发展当中,我们有没有哪些可以作为弯道超车的切入点?我认为很多,这里只是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国家在这当中应该思考的举措。

  1997年日本京都召开国际会议提出《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大气环境管理的一个举措分支,提出了以二氧化碳为主体的六种气体的排放,世界各国要遵循这种排放规则,《京都议定书》当中有一个核心内容,主要是三个方面:灵活、减排、合作机制,最主要的就是各个国家的减排是强制性、规定性政府行为,减排之后如果你这个国家不能完成任务,那你怎么办?你的国家有多余的额度,你不需要这么多,应该怎么办?这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提出了在强制性一级市场或者初次交易市场当中可以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交易,在二级市场减排过程中,也能按照不同金融机构、投资单位、企业项目等参与其中,所以有了这么一条规定。

  有了这个规定之后,我们看到世界出现了一个变化,这就是在碳排放市场当中出现了碳排放权的交易问题,由此出现了另外一个很核心的变化,碳排放权可以进行交易,由此产生金融市场上一系列新金融产品,比如碳商品的形成,由碳商品的形成慢慢出现了碳排放权的交易,由现货交易慢慢出现期货交易、远期交易,进而形成碳期权、碳基金、碳市场等等。我们来看看世界各国对这一块金融市场发展的情况,先来看看欧盟。

  欧盟碳市场发展的情况,在现货市场上有欧盟碳排放配额EUA,即在欧盟共同体中确定德国、法国、其他国家能排多少,这是政府强制性的一级市场,是政府配给制,是现货一级市场。第二是核证减排量CER,我这个国家、我这个企业、我这个项目,如果超额了,只能去市场上买其他空额,比如一百公吨,1CER就是一公吨二氧化碳为主体的碳排放量,如果我不需要这么多,可以将一个CER在市场上转让,人家要支付给我。所以在货币结算当中,政府强制配额的EUA是按一公吨,一公吨就是要支付100欧元,政府配额强制性结算单位货币是用欧元。用减排量,我这个项目、我这个企业、我这个国家需要更多额度,我向其他国家、其他企业、其他项目购买,有些有多余的,可以卖出来。所以减排额度CER,一公吨按10美元计算,这里提到一级市场是这样,二级市场是这样。既然有这个交易,欧盟的碳排放市场取得了很迅速的发展。

  美国在2002年已经推出了当时《京都议定书》的相关决定,不参与,后来北美、加拿大也推出了,但从民间市场角度,美国照样发展得很好。首先是区域温室气体减排倡议,由美国的九个州发展起来,芝加哥气体交易所是社会民间结合起来,美国加州与魁北克省的碳交易体系有效结合起来。在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民间碳排放交易仍然有效。

  亚洲的情况大家都知道,现在有一点初步行动的主要是日本、韩国和印度。在中国,一级市场碳排放政府额度的限制来自于国家发改委,二级市场由此引申到进一步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等,应该主要来自于国家证监会,但是目前还没有。所以中国的市场现在在七个省市已经在做试点,主要试点碳排放现货交易,广东有两个,一是广州,一是深圳。现状在不断完善,不断推动,但是能够像欧盟、美国、北美的发展,尤其是欧盟进入第三阶段的发展,中国还远未到这个程度。

  我举这个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碳交易能不能与人民币结算捆绑,作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来思考?为什么这么说?刚才已经列举了这个示例,英镑之所以在黄金白银占有世界货币主体的过程中仍然有一席之地,在不同国家之间能够作为世界货币使用,就是其跟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商品捆绑在一起形成了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所以英镑捆绑工业大革命的煤炭交易,使它成功了。刚才列举了美国的情况,不管是布雷顿森林会议还是马歇尔计划,抑或是之后的系列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其中一点很根本的就是美元捆绑了世界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石油,从而变成世界货币体系当中仍然一枝独秀的货币。

  现在我们在思考碳交易中能不能做这个战略?大家都知道,我们国家的碳排放,随着改革开放、制造业的发展、经济总量的提升,当然业带来环境保护的系列问题,其中碳排放根据预测在2025-2030年达到高峰期,我们国家的碳排放量在世界排在前列。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我们国家的碳排放权应该也是主要的,碳排放权交易涉及现货交易以及在现货完善的基础上能不能进行期货交易跟其他交易,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碳排放权的一级市场作为政府配置如何来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的二级市场作为市场的有效交易,能不能有效规范,这里涉及到:一、碳排放权的标准制定问题,如果现货市场碳排放权的交易标准能够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而不是由各试点单位各自搞各自的,我们这种标准应该能在全国有效推动。二、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在前面,东南亚沿线各国的改革发展基本上是走在我们后面,尤其涉及到环境问题和碳排放权交易问题,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设立了国家的统一标准,由现货逐步走向远期、期货,这种标准能不能逐步按照我们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用这种标准覆盖到东南亚,覆盖到亚洲其他各国,形成亚洲碳排放权的现货期货交易标准有效推动发展,有没有这种可能?我们认为有这种可能,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碳排放权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捆绑人民币作为结算单位,有没有可能人民币借助于这个弯道超车的案例,从贸易的主要支付结算货币逐步走出去,变成其他各国央行的储备货币,它如果能变成世界货币最好,因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蒙戴尔教授提出未来世界稳定货币三岛的设想,一是美元,二是欧元,三是人民币。美元、欧元、人民币按照稳定三岛,1比1.2比1.4,其他各国对稳定三岛的货币进行浮动汇率,如果远期国际货币体系的目标是往这个方向走,中国的特殊举措就要有弯道超车的办法,这是其中一个办法,如果能往这方面走,我们提出要建立健全我们国家碳市场体系,包括现货市场,同时要创建碳期货市场,还要制定碳排放标准和设计、碳交易标准,健全碳资产财产权保护法等等,从而让我们的标准能够覆盖东南亚,沿着“一带一路”的方式逐步捆绑人民币结算,让我们在发展金融的同时、发展项目的同时、发展方向的同时,人民币捆绑另一个方面的能源碳排放权的交易,进而走向国际化。

  这是我的思考,不知妥不妥,这种思考是一种方法论,在大家面对经济困难或者面对经济挑战的时候,我们怎么样拿出新的逆周期举措,弯道超车,创新跨越。

  这就是我跟大家汇报的内容。

  【主持人】:谢谢陈云贤先生。接下来将会进入本次论坛的第二个环节:主题演讲。数字商业时代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已经不言而喻了,2018年我们注定又是一场实体经济保卫的硬仗,投资机构对于实体经济的书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因素,所以我们可以更加主动、更加深入、更加直接地和产业接触,能够赋能实体经济。在这样一波又一波投资浪潮当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自己的投资逻辑?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己好好地思考,如何才能做到慧眼识得真英雄。今天我们邀请到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维先生,他将会带来他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机构投资者的春天已然来临。

  【张维】: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我给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对投资的一些看法。

  刚刚有几位尊敬的经济学家他们讲了一下对宏观经济的看法。大家基本都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宏观经济向下,基本是不可变的趋势。我们一路从百分之十几到六点几。大家有没有想过,如果哪一天经济增长率下降到2%-3%,会是什么样的情况。从长期来讲,中国这么庞大的经济总量,它的经济增长率下来是必然的,如果是3%或者像美国这个情况,美国过去几十年经济增长大概在2%-3%之间,没有太大的变化,而且个别年份出现负增长。美国经济依然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思考不影响美国依然是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和科技创新的发动机。

  美国经济在过去五十年还是一百年还是二十年,一直在发生心的变化。他位居行业前列的上市公司也在发生一些大的变化。虽然美国经济整体增长率并不高,但在纳斯达克企业的增长率大大高于美国经济平均增长率,可以想像纳斯达克企业样本是代表美国经济转型的好的样本。

  这个数字能更清晰的看出,二十年前美国前十名的市值公司跟二十年后美国前十名市值公司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批过去完全没见过的面孔出现了,像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

  只有微软等少数企业还在这个榜上。但排名第一市值的公司市值已经增长3倍。20年前微软是美国市值的第一名,3000多亿美元;今天的苹果公司是1万亿美元。尽管美国经济的整体增长只在2-3%之间,但美国经济的结构发生大变化,丝毫不影响成为全球领头羊和发动机。如果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跌,下跌到0%附近会怎么样?那就是日本的经济。日本的经济过去20年,大概在0左右徘徊,几乎没有增长。20年前日本的经济曾经在全球前十位的市值公司占了七位,20年后全球前十位市值公司日本一家也没有,中国出现两位。但日本的企业状况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有句话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些行业在衰落,还有一些行业在崛起,如果你做的是非常传统的行业,不在新一轮经济上行周期里,你会觉得经济是一片漆黑,但如果在新兴行业里,觉得机会非常多。日本非常好的企业,比如优衣库;也有一些传统企业欲火冲绳,像丰田汽车,全世界最伟大的汽车企业;像富士胶卷,已经成为一个高科技企业。

  经济大势仅仅是一面,但对于经济增长来讲,一定是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日本前十的市值公司发生大的变化,过去十年日本一些国家上市的牛股,很多企业增长了几十倍。而同期日均指数只增长了20%。的确有的企业在兴起,有的企业在衰落。

  经济学家通常都会对经济做出过分悲观的预期。凯恩斯的话说经济学家预测了五次经济危机中的十五次。经济学家总喜欢对经济做过分悲观的预测。人的因素往往对经济有了更大的一些影响。因为经济不完全是一个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不完全是理性的,也有很多人为的因素影响了本身的变化。对于资本市场更是如此。中国经济在2000年初高速增长时是典型的熊市,熊市了四五年。

  这张图是从2000年到去年(见PPT),中国上证指数走势图,跟GDP走势增长率走势图做了比较,它们很好的重合。以5年或者15年的周期讲,股市不是经济的晴雨表。这话不是我说的,1981年,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席勒写了了一篇文章叫“企业的预期分红与企业的股价有关系吗?”他分析了美国过去一百多年股价的走势,发现了两个特点:第一,企业的预期分红就是企业的效率跟企业的股价走势没有什么关系。第二,道琼斯指数与美国宏观经济关系也不大。罗伯特·席勒在1981年写了文章,2013年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行为学和心理学带进了金融和经济领域的研究。简单的用15年时间衡量,今天的熊市跟今天中国遇到的问题不见得相关。

  这是关于投资另外一个核心理念。如果站在资本市场的股权投资讲,无非看两点:一是看个体的企业,二是如何理解资本市场。

  对基石资本来讲,一直有一个观点,我们和经济学家一样,并不懂宏观经济,也不看预测,宏观经济即使预测对了,对我们投资没有任何帮助。无论经济增长是1%还是7%,都不影响我们周期的决策。如果问我们对哪些行业感兴趣,一定是消费服务、医疗健康、信息技术领域。你问中国任何一家投资公司,他告诉你的答案都是这样。因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和逻辑已经转移到这边,并不是你对宏观经济有理解,而是整个大势转移到这里,很多机构都摒弃和宏观经济有关的行业。这些问题并不能解决投资的问题,真正解决投资问题的是你对行业的理解,对具体企业行为的理解。投资投的并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宏观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个体化的企业。

  基石资本有句话,正确的股权投资一共只需要回答两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个企业的成长性。因为只有企业的可持续成长性才能穿越经济周期和行业周期。二是如何看待它的估值,到底值多少钱。如果是盲目的跟风,高峰期跟头、跟风、赶热潮,一定不会得到多少回报。

  基石资本管了将近500亿资产,投了100多个项目,很少投热点项目。基石资本不追风口也不赌赛道。

  要命的从来不是宏观经济,而是你不断去追逐热潮。我过去一周在华东基金拜访了一些母基金,这些负责人要么教育背景良好,要么家庭背景良好,他们都说由于宏观经济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我们以观望为主。这是糊涂的话,大部分是这些非常糊涂的话,他们要么有良好的简单的教育背景,要么有显赫的家世,对经济的认知是糊涂的。

  这张图大家很熟悉(见PPT),我们曾经经历过各种共享经济、千团大战,当前最火的是造车新势力,他们造完全智能驾驶的汽车。我们一家都没有看。为什么连看都不要看?举例,特斯拉的案例。特斯拉干了15年,还是亏损的,产能仅仅10万。但它在美国资本市场依然很值钱。因为美国人高度尊重你从0到1,你有创造性,我们佩服你。中国的500家造车新势力,他们做的是从1到2的事。如果是从1到2,我们要求你有财务报表、规模化的正向的财务报表。现有的造车新势力,不会有任何一家在5年内完成这个任务。什么样的企业最后能胜出?我不知道,最后也许胜出一两家。更大的希望在传统汽车。

  第二个例子,大众汽车的案例。大众汽车两三年前出现一个巨大的丑恶,整个公司系统造假,罚款几百亿美元,丝毫没有影响这家公司的增长和品牌。为什么?因为造车是需要积累的,品牌的积累是不容易实现的。

  同样推出一部30万的新能源汽车,你该买丰田的还是各种造车新势力的?这不言而喻。因为你可以用互联网的思维运营车,但并不能用互联网的思维造车。造车涉及到巨大的安全性,的确需要积累。这么看,可以看出来哪些东西是昙花一现的。

  独角兽越来越多,也是这个情况。一度出现非常多的独角兽,证监会说要给独角兽和海外巨大规模的企业发CDR,幸好没发,如果发了会把股民套得很惨。

  由于新技术的更迭,的确会导致独角兽越来越多,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坑。要想避免这些问题,只有放平自己的内心。下面一个主题我会讲一些优秀企业他们是怎么做的。优秀的企业是坚持主业,惟精唯一的。

  讲一个华为的案例,这是深圳机场华为的一幅广告,是讲一个非洲土著在河水湍急的河流上捕鱼。旁边只有一句话:“不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资源”。估计很多人没有看明白。这个非洲土著用一个木篮子站在河水湍急的河流中,只有在恰当的位置用恰当的力量让湍急的河水把鱼推向篮子才能捕到,而自己不至于被湍急的河流冲走。

  华为想表达什么?任正非有一次看到一个二战的案子,他想到一个问题。大家看过一部电影叫《敦刻尔克》,希特勒的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英法联军打退了。这个战略是怎么实现的?在英法之间有一个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希特勒认为我们盯着马奇诺防线打,打不过去。把所有的优势兵力避开马奇诺防线,走到大家认可不可能走过的高地,才能形成密集的突破。他成功了。任正非在公司表达,每一个公司都有自己的核心主业,你的投入仅仅只能投入在对整个公司未来有意义的领域,不能偏离主业。华为没有搞其他乱七八糟的行业,也没有搞房地产,也没有搞共享、大数据。因为他认为你的关键精力都要解决自己的问题。华为去年6000亿销售额,更能代表中国经济。他比腾讯和阿里的成功更令人可贵。因为他在众所周知的熟悉的领域,依靠自己的艰苦努力和长期的精耕细作成功的。不像腾讯、阿里,携带着商业模式的成功。因为华为在90年代进入这个领域时,用任正非的话说华为是因为无知而进入通信设备领域,因为不知道当时的通信设备巨头是如此的强大。华为只能做一些非常简单的交换机。华为依靠自己长期的研发投入,去年研发投入是897亿。占华为营业数据的14.7%。中国有任何一家企业做到这样吗?没有。他们差距有多远?

  这是普华永道统计的,上半年中国上市公司研发投入仅仅610亿。是美国上市公司的1/5。亚马逊、谷歌的研发投入可以看到腾讯和阿里跟他们的差距。亚马逊和谷歌的投入到200多亿、100多亿,腾讯、阿里的研发投入仅仅几十亿,他们都是全世界前十大市值公司。

  华为跟爱立信、中兴通讯进行比较。有个教授提出基业常青的基础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保持比竞争对手高出一倍的投资资本收益率。把华为、爱立信和中兴通讯的进行层层分解,可以发现华为的艰苦投入和运营效率。华为是在管理上解决了自己的一些问题。

  这是华为另外一个案例(见PPT),说二战期间苏联的伞兵死亡率很高,后来发现并不是德军的火力过猛,而是很多伞包没有打开就摔死了。他们想了一个方法提高质量。降落伞包做好之后所有车间主任和厂长跳一遍,结果质量立刻提高。华为想用这个来解决他们内部管理的问题。任何流行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方法论,必须首先用来解决华为服务于全球几十亿人口在这一百多个国家的问题,除此以外都是我们不应该做的。谁养的孩子谁抱,必须解决自己的核心问题,而不是追逐新技术、新商业。

  在这些问题上,可以看到华为做到了。这的确是中国第一牛的公司。因为它有它深刻的管理内涵。全中国没有多少家公司像华为这样,在二十多年前企业盈利不高时,几乎全世界各大管理咨询公司在这个公司做过咨询。关于华为的战略和组织,进行了持续二十年的改进,从最早聘请IBM公司再到聘请了埃森哲,再到后来聘请了BCG等,全世界几乎各大主流管理咨询公司帮他们做过咨询。华为的组织体系以及价值观是这样历练起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另外一家恒瑞医药也不错,唯一投重金做研发的医药上市公司。这家上市公司过去三年上市之后涨了90倍,跑赢了所有的医药股。因为他做研发。大部分医药公司不做研发,不做研发意味着公司没有新药,就是仿制别人的药。大部分医药企业连仿制国外专利高新药的能力都没有。只能做一些非常大陆货的药。靠营销创新,其实也不是营销创新,而是灰色的营销利益链的建立。很多医药企业就是这样的,没有太多企业想明白,只有少数企业想明白了,坚定执行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研发。恒瑞的研发,在全球医药企业里排第24位。但我们跟国外的医药企业还是有差距。恒瑞去年研发花了17亿,占整个销售收入比例12%。投入研发最多的企业是罗氏,去年投入800多亿做研发,占整个公司营业收入的27%。真正在这些领域,还是挺有差距的。即便中国第一牛的医药企业,跟国外无论是研发的绝对额还是相对比例,还是有巨大的差距。即便是这样,研发投入我们是罗氏的几十分之一,但市值仅仅是罗氏的1/5。这说明什么问题?难道股票下跌之后真的很便宜?未必。这是一家最优秀的研发企业,不是之一,是最优秀。

  大部分上市公司干的都是这些事(见PPT),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如果完全依据主业,有消化能力,做并购无可非议,但大部分做的是包装式、拼凑式,市值管理是并购。

  以我们做PE的眼光看,什么样的公司有价值?我选了六七个标准。市值20亿以上可全部上。当前PE低于历史平均PE超过20%。格雷厄姆说所有的投资物有所值才叫投资,物不不有所值都叫投机。巴菲特是他的学生。商誉占净资产比低于20%。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不是一个简单的通过包装没经过检验的,我需要经过检验,有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有近3年复合净利润增长大于15%,预期ROE大于15%,资金投资都是有效力的。用华为的案例讲,企业基业常青的重要秘密是投资资本收益率长期领先于竞争对手。资产负债率小于70%,完全靠资金推动的,通常资本负债率特别高的行业也是宏观经济景气型的行业。比如你做园林、照明工程,基本是靠资金推动。把宏观经济景气型的行业拿掉,这些行业包括钢铁、水泥、有色金属、大化工、银行业、建筑、房地产。把这些东西都排除在外。因为宏观经济是不能预测的。

  回到企业的基本面,发现只有5%的上市公司可以进入投资视野。大势跌到2600点,5%的公司进入投资视野。并不是很多企业都是所谓错杀,很多企业没有被错杀。这是做投资的观点。

  如何跨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忽悠式重组业绩陷阱的雷?有一个重要方法。心无旁鹜,苦心孤诣,在自己的竹叶上进行持续的投入,在未来有意义的领域持续投入,放平自己的心态,戒骄戒躁,特别是深呼吸,不要激动,放平自己的心态,把自己浮躁的心拿掉,在自己的主业上长期耕耘,像华为、恒瑞一样,这可能是上市公司唯一之道,也是我们做投资的唯一之道。

  我用这点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张维先生的分享。很多接地气的话听起来更直白、准确,投资就像您说的那样,一是不能跟风,二是无论外部大环境如何,形势上行还是下行,我们最主要的是保持清醒,不忘初心。

  今年以来,母基金行业呈现了一些新趋势,一方面伴随着资管新规落地,母基金的传统募资渠道面临新考验。另一方面提升投资收益率面临压力。在这些趋势中,哪些是短期无奈之举,哪些是长期生存之道?下面有请盛世投资董事长、创始合伙人姜明明先生为我们带来“母基金行业新趋势”的主题演讲。

  【姜明明】:首先非常感谢中国证券报,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今天可以来做一些对于宏观经济和行业的深入思考和探讨,刚刚各位经济学家都作了非常深入的宏观分析,张总从子基金、PE投资机构的角度探讨了投资价值。可能我更加聚焦在行业,聚焦在母基金本身,聚焦在私募股权未来几年的发展,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今年下半年到现在,无论是二级市场还是一级市场,大家听到最多的就是资本寒冬,我个人理解,核心是两点造成的:一是去年底的资管新规,资管新规直接限制了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保险机构对于私募股权行业的资金注入。二是今年下半年开始的去杠杆,刚才宏观经济学家们都讲了,去杠杆对我们这个行业的影响我理解为间接影响了资金的注入,因为去杠杆去了政府和国企的杠杆,去了民营企业的杠杆,去了上市公司的杠杆,他们在这个行业的资金注入和供给大幅度减少,造成目前这个行业一下子钱没了。

  这是这个行业的几个大危机,我可以从我们这个行业的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于我们的影响:第一次金融危机是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传导到美国纳斯达克互联网市场泡沫破灭,是一次比较大的危机。第二次是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我们这个行业受到的影响是美元基金一下子没有了,2008年之前中国的一级市场主要是美元基金主导,人民币基金的力量非常弱小,其实主要是在南方深圳,北京、上海一级市场的主导力量是美元基金,2008年次贷危机后,美元基金消失得很厉害。这一轮经济危机在我看来是内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前两次金融危机主要是外部的输入,这次的经济危机一方面有外部因素,但最主要的是我们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整,去杠杆、追求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调整的结果。

  我2000年开始做股权投资,到今年正好18年,完整经历了前面两次的危机,我可以跟大家讲讲这些危机发生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

  第一次危机是2000年纳斯达克互联网泡沫破灭,当时对于中国创投行业的影响还没有那么大,因为当时我在国企,在上海实业做创投,也算是国内最早一批也投资从业人员,2000年网络破灭,当时中国的创投行业非常弱小,对行业影响还不是太大,但对企业投资有相当大影响。之前无论是美国互联网市场还是中国互联网市场,当时是以互联网门户广告点击量为核心商业模式。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家更加关注垂直商业的互联网,更加关注所谓的硬科技,当时还没有“硬科技”的概念,我们2000年在上海实业投了携程网,是一个垂直领域的网站。2002、2003年开始关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2002年投了中芯国际,到目前为止还是中国最先进的半导体代工厂。2003、04年投了展讯科技和珠海炬力。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投资做了一些转型和调整,这也是我们应对危机的表现。

  2008年的时候我在外资华兴资本做投行业务,2008年危机对于行业的冲击非常大,当时国内创业投资的主要来源还是依靠于外资,当时我们在华兴资本感受特别深刻,2007年一年能关闭30个,到08年只剩不到10个,很多美元基金人去楼空,连人都找不到。所以08年我们开始做业务方向的调整,更加关注人民币基金,更加关注资产管理业务,更加关注未来中国的资本市场。09年创业板开了之后,中国迎来源巨大的发展浪潮,也就是所谓的黄金十年。

  今天在新周期下,我们对于基于前两次经济危机对行业影响的思考,应该做点什么事情呢?

  刚才很多嘉宾都借用中基协的数字讲了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我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们毕竟在做母基金,现在整个行业母基金活跃的数字非常之多。这个管理规模不包括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数字应该超过2万亿。市值投资(音)是2010年设立的,是最早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的母基金。2010年设立的时候,当时看中国的母基金市场不超过十家,现在已经有600多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私募股权子基金管理机构接近1.5万家。我经常在问,我们这个行业需要这么多管理机构、总业人员吗?美国的私募股权行业经过了40年的发展,从业的机构数量不够一两千家,我们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黄金十年,也可以说是过度发展的十年,在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行业迎来一些调整和大浪淘沙也是正常的。

  未来母基金行业,我个人有一些募资上的建议,可以跟大家分享未来更应该关注的几个主流方向的LP,未来2-3年,相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会有大的变化,受影响最大的其实是社会资本,我们从2010年入这个行业的时候就在不同场合跟大家讲,中国的资本跟海外资本有很大的不同的点,海外的资本在私募股权市场上主要是配置型资金,以追求财务回报为主。但中国根本不是这样,所以很多机构跟我们谈,直接面对政府引导基金、面对国资的时候,没有理解、搞不清楚国资的想法和需求,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配置型资金,他们是功能性资金。什么叫功能性资金?他的钱交给你不是以赚钱为核心诉求的,而是一定要在战略产业上有一些协同,我们2010年创业的时候就在想未来5-10年中国的资金性质会发生变化,会出现以配置型为导向的资金,但是很遗憾,到今天为止配置型资金还没有大规模出现并且还在消失,未来2-3年社会资本、三方财富进入资本市场的速度会大大减慢,包括主流配置型资金,以保险机构为代表,比我们预想的过程可能都要长。

  未来无论做基金还是做投资,首先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要关注几方面的来源:

  第一大类是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在主要LP资金来源供给中占了三分之一的市场,而且政府引导基金目前的存量是2万亿,未来几年虽然不太可能大规模增加,但以它的存量和地方政府未来发展产业的诉求来说还是主要的资金。以前很多机构不屑于跟政府引导基金打交道,觉得政府引导基金限制多,有反投等各种要求,作为行业从业人员我也可以理解,但接下来可以考虑跟一些相对比较市场化的政府引导基金合作,盛世投资的好处是帮政府管理一个母基金整盘子,不会看单个基金,当然我们会提产业反投比例要求,但是以母基金整盘子考虑,你如果直接拿政府引导基金会有考核压力。政府引导基金接下来可能更加关注产业和项目的落地,作为功能性资金的代表,大家在跟政府引导基金打交道的时候一定要理解他们,要从他们的想法看无论是投存量还是带增量的过程中能不能跟当地的产业进行更好的配合。

  第二大类是国有资本。我自己在国有体系干过,国有资本未来几年是明显的变化发展期,有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国资平台以政府融资投融资平台为代表的国企面临转型,传统国资发展瓶颈已经开始出现,现在很多地方的国资委要求每个地方国资具备产业属性,如果这个时候我们的投资跟国企的产业发展属性能匹配的话,是能够获得他们的资金的。二是很多地方的国资在成立国企混改基金,而国家国资委层面是城投基金,现在在上海、安徽、广西我们都看到地方国资委成立国企混改基金,这也是未来投资的主要方向,因为国有经营性资产,特别是在大的集团下面的三四级公司的经营性资产有非常非常好的东西。在座各位投资机构可能不太关注这一块,我们现在跟很多地方政府和国企合作,在全国二十个城市有落地的团队,我们看到很多大国企下面的三四级公司,其实只是机制的问题,如果通过国有改制的基金,引入民营资本、战略投资人,再加上社会资本的导入,完全能够释放这些经营性资产的活力。三是很多国企未来一定会更加关注并购,无论是最近大家看到的国企并上市公司,或者是国企在产业方向上的延伸和并购,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其实最主要的钱还是来自于金融机构,其他的都是补充,主要是银行和保险资金,最主要是银行资金,我们判断未来2-3年资金面会紧张,但是这么大体量的金融机构资金,无论如何会变换成各种形式出现在股权投资领域,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多要求和诉求。最近优先类信托产品特别好卖,在市场上经常一抢而空,未来金融机构会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面目,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私募股权结构中,我们现在已经看到一些银行在做这方面尝试。

  未来2-3年,无论是母基金的管理机构,还是在座各位做子基金的项目投资,我们个人和我们公司的看法跟大家做一些分享。

  从母基金的角度来说,母基金的好处是商业模式更加多变,我们不赌一个基金团队,不赌一个项目,不赌一件事,不赌一个人,我们做的是趋势投资和价值投资,我们看好相关产业领域,密集地在这个领域做配置,只要宏观经济不出大的问题,行业不出大的问题,相信我们的投资逻辑是成立的。

  在下行周期,在整个行业处于低谷的时候,母基金应该干什么?过去八年盛世投资已经投了300多亿出去,投了200多个子基金、3000多个项目,第一个阶段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盛世投资在行业上游,接下来为行业做两件事情,主要是创造流动性:第一件事是做二手份额基金,因为08、09年这一波成立的基金陆续要到期了,市场上是没有流动性的,没有人接转资产、项目、LP份额,作为一个一个有责任的母基金管理机构,我们应该通过母基金的管理为市场创造流动性,我们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在做二级市场结转基金。这对机构、对行业是一个挑战,因为它不像新投一个子基金,它要求母基金的管理机构有一定的投资广度和深度,这是信息的来源,还要有判断底层资产的能力,因为这是技术活,跟信托基金有很大区别。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机构有做交易结构的能力,更好地实现结转,这是第二件事情。第三件事是专注并购市场,一是国企的并购,无论是国企并购上市公司、国企并购产业项目,这是一个大的方面。另外一个方面是上市公司的并购,未来我们这个行业的主要退出跟上市公司的并购还是有很大关系,核心就是未来两到三年我们自己要练好内功,我们要做中国最懂退出的母基金,前面八年我们跟大家一样在投,未来整个行业,无论是母基金也好、子基金也好,核心能力是在退出,盛世投资未来在打造一套为GP做增值服务的体系,无论是做二手份额基金还是做并购,核心是帮助GP做项目的退出,盛世投资一定要成为中国最懂退出的母基金。

  这是主办方给我的命题,简单跟大家过一下,包括我们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是市场化。主要是针对母基金,大家都觉得母基金沟通比较难,政府引导基金的公司都比较强势,其实是你们没有了解他们的需求,要从对方的需求出发,从资金性质、产业发展、未来属性,从他的需求出发看我们能帮他们做什么,因为他们才是LP,不能说我能帮你赚多少钱,其实很多政府引导基金并不关心钱。很多的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说我们从体制内出来,成立了公司,政府引导基金一上来就说我们是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所有政府引导基金都这么说,但是我问他什么叫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母基金怎样做到市场化?根据我们这么多年的投资逻辑以及跟政府引导基金打交道的过程,提出四个标准:一是资金来源的市场化,完全依靠财政、国资不算市场化。二是投资决策的市场化。三是激励机制的市场化。四是退出机制的市场化,大家用这些标准去衡量一个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是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运作。

  二是专业化。随着这个行业的深入发展,一个投项目的子基金说可以任何领域都投,在市场上已经很难募集了,接下来这些基金在做更加专业化的分工,母基金也一样,我相信未来也会有专门的医疗行业的母基金、环保行业的母基金、文化行业的母基金,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尝试,母基金要更加专业化、更懂产业。

  三是产业化。这是结合国资、政府的母基金,它们更加强调以母基金作为产业落地、产业招商、资本招商的平台,更加产业化。

  四是融合化。政府引导基金现在也赋予了很多功能,包括创投、产业,甚至基础设施的母基金我们都有参与。

  五是国际化。一个好的母基金管理机构,一个好的金融机构不应该只在国内、只管国内的人民币,未来我们也会走出去,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投资限制的大背景下,中国优秀的子基金和母基金走出去做美元基金,用美元的结构,用美国人的投去投美国人的项目,可能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姜总的分享。在座各位桌子上都有一本《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这本书比较厚重,编著它花费了不少心血。中国证券报、中国财富研究院在本次评选调研的基础上联合钜派投资公司共同编著而成,接下来有请中国证券报副总编辑王军先生跟我们讲一讲编著幕后的故事。

  【王军】: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中国证券报举办的金牛奖评选活动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系列,公募金牛奖已经举办了15届,私募基金金牛奖已经举办了9届,上市公司金牛奖举办了20届,相比而言,股权投资金牛奖今年才是第二届,是一个小弟弟,如何把股权投资金牛奖评好,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我看来,如何加强专业性,如何加强研究深度,可能是我们把评选搞好的最关键的方向。所以我们推出这本《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是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个环节、一个步骤。在此我要感谢钜派集团对我们的支持。谢谢大家!

  接下来请出《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战略合作方代表钜派集团董事长倪建达先生上台致辞。

  【倪建达】:尊敬的各位领导,由于时间关系,我讲几点感受,首先是特别感谢中证集团的各位领导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为我们这个行业作了非常多的努力,让我们在行业面临严冬的时候可以抱团取暖、理性思考,所以我们发了一本《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上面还用金色的字写着“大浪淘沙始见金”,这表明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看法,也是中证集团作为一个非常知名的媒体集团,承办了那么多的行业评选,有着一个非常科学的体系,这个体系将一如既往地为中国股权投资基金提供服务。钜派很能油这样的机会参与其中,很高兴能在佛山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参加这场高峰论坛,大家都知道,佛山是咏春拳发祥地,咏春拳的第一套拳叫小谂头,小谂头不正,终生不正。钜派是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今天有那么多股权母基金、股权投资大佬、重量级公司来到这个论坛,钜派在募资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也有非常强大的客户资源,期待着今后可以跟大家更好地合作。

  最后,再次感谢中证提供的机会,相信我们之间未来的合作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也可以为行业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助力。

  再次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正式发布,有请两位领导走到舞台中央一起合影留念。《2018中国股权投资白皮书》的合作应该是双方战略合作的开始,中国证券报金牛奖是业内首屈一指的评选体系,钜派集团也是国内领先的财富管理集团,未来双方肯定能在更多领域擦出火花。

  下面将要进行的是今天上午的最后一个环节:圆桌对话环节。金牛奖颁奖典礼不仅为那些股权投资行业的管理者提供展示自我的非常有魅力的舞台,同时也是为优秀的股权投资机构和优秀的企业共同搭建一个合作交流、互利共盈的平台。

  今天上午最后一个活动也是今天第一场圆桌对话环节,我们荣幸邀请到五位来自保险资管和母基金等股权投资领域的领军者和上市公司代表共同探讨新监管时代如何重构股权投资新生态圈。

  掌声请出本场对话的主持人弘毅投资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林暾先生。

  有请对话嘉宾:

  元禾辰坤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中心合伙人李怀杰先生;

  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家庆先生;

  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投资总监王承炜先生。

  【林暾】:我是弘毅投资的林暾,非常感谢今天给我这个机会来主持这个论坛。我们这个论坛是介于各位和午餐之间的最后一个论坛。今天上午大家看到的金牛论坛是业界的盛典也是思想的盛宴,希望大家忍耐二三十分钟时间,把圆桌论坛进行完。   

  今天有几位重量级嘉宾在这里,请他们介绍一下他们自己和他们背后代表的机构,我代表各位业界的朋友提几个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请几位嘉宾共同做一个分享。

  【李怀杰】:大家好,我是来自元禾辰坤母基金的李怀杰,在整个环节是PE的代表,我们主要的业务是给PE基金融资支持和帮助PE基金更好的寻找到项目标的。从过去十年时间里,共同投资了57家基金管理公司的70多个基金,在市场上形成了很好的效益,能促进投资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还有一些标准的制定和行业的发展。

  【李家庆】:君联资本的李家庆,君联资本是2001年成立的专注创业期和成长期,以早期为主的风险管理公司。我们还是像刚才几位嘉宾上台讲的,讲二级市场、资金端的事情,我们主要集中在创新的早期资产端。主要投资跟TMT、消费、现代服务、医疗服务、生物医药为主的领域里的创新和成长期公司。现在大概管理了接近70亿人民币加美金的20支基金,主要投资一级市场。

  【王承炜】:大家好,我是平安养老保险的王承炜,平安养老险是平安集团下专注养老保险的主要机构。我们目前管理的业务是企业年金和第一支柱社保基金,也参加第三支柱养老金的发行和管理,还有平安银行自行发行的保险管理。目前是管理大概4000-5000亿人民币。

  【林暾】:上午有很多宏观经济分析,第一个问题想请教各位,就你们所见的股权投资行业,现在到底是不是面临拐点?你们觉得什么样的机会是行业新的机会?什么样的挑战你们认为是最大的挑战?

  【李怀杰】:中国股权投资行业也是一个波浪型或螺旋型发展的过程,我们从2006年开始从事股权投资母基金行业,也看到了一些浪潮和结构性事件,包括股权分置改革、创业板推出,还有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刚才宏观经济学家都讲到了目前对外、对内都有一些不均衡,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整体来说,我们预判这个行业还是会持续发展,但发展方式或发展模式跟原来有比较大的区别,这几个趋势是过去五年里大家看到的,投资机构的专业化、垂直化,做精、做专,这个趋势过去几年普遍被大家所认同。接下来五到十年里是下一波经济周期,原来传统专注的投资模式会不会遇到行业经济周期大波动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行业怎么办?是不是还值得投资?也会是大家考虑的话题。从资产管理来说会不会是多组合资产管理来平衡单一资产管理的波动,这也是一种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目前是阵痛,长期来看还有更好的发展,但结构或模式上会有一些新的调整或新的改变。

  【李家庆】:变化肯定很大,看过过去不同周期内17、18年时间一级市场早期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周期之后,到今天可能也确实是需要重新洗牌的过程,今年开始到明年,甚至会延续到后年,整个产业,无论是LP,还是基金管理公司GP,抑或是投资企业,向头部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今年的融资趋势下降70%、80%的情况下,依然还是有比较大的资金募集,刚才张维总说上市公司5%有投资价值,私募股权市场可能不到5%吧,大概有1%、2%的基金会募集完成剩余20%、30%的资金,资金规模并不小。君联资本今年依然会完成接近80亿人民币和十几亿美金的融资。从退出角度来说,从过去每年的200家、300家、400家,今年一年大概60、70家,对基金管理人来说,投资企业是不是能在相对总规模缩小的市场里依然能占到比较大的退出比例,这一点是非常明显的,所以说会是一个非常大的洗牌过程,我们自己认为也是比较正常的。

  【王承炜】:我是从资金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刚开始主持人讲了一个数据,现在股权投资基金,加上创意基金,总规模接近8万亿人民币,相比中国A股股票市场,即便比债券市场总规模都不算小。这带来一个思考,如果仔细看这些资金,在过去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问投资这些企业到底以什么样的节奏去投?对平安保险这种类似养老金的资金,一是肯定要投,二是投资期限肯定很长,不会短期三五年赚了钱就跑,三是如果经济出现了一定的下滑,没有这么多热钱追逐少数项目,反而提供了买入估值合理企业的机会。因此在现在这个阶段,对于好的投资管理人,我相信有自己的投资能力,通过自己的筛选,恰恰能买到估值合理的企业,这反而孕育着机会,这样的孕育我们愿意捕捉。

  【林暾】:说得太好了,各位嘉宾都提到了股权投资行业往前走,头部化、募资难、投资难、退出也难,这是大家普遍的共识。

  接下来我想问一下从GP、LP的角度,家庆总更多从GP的角度来说,怀杰总从LP的角度来说,我们跟元禾辰坤、国开行都有很密切的关注,LP在找什么样的GP?GP在找什么样的LP资金?

  【李家庆】:我们一直以来都比较简单,都是长线的机构资金为主,今年还没有太多的碰过银行渠道,或者说过多面向社会化募集,因为我们基金的LP机构都是国家社保基金,包括元禾、国开、中国科学院和保险公司,作为我们来讲还是非常希望能够和长线的、机构化的,愿意交给我们的基金管理人,五年、八年甚至十年投资在早期的创新和成长新经济领域的企业的钱。既然要管这样的钱,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和我们自己的投资人或LP保持非常透明的、可持续的、相互信任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这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拿了钱之后,只要我能挣钱,你别管我从哪里挣来的,这一把挣着了,下一把挣得着挣不着无所谓,不是短期套利的关系,所以定位很重要。

  第二,基金管理公司或者GP的规范性、透明度以及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非常重要,过去的十年时间,人民币基金或者相当多数人民币基金的投资人不太介意,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大家对于透明度、规范性、风险管理能力以及长期持续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人力资源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一点上,适度地进行调整,有助于GP和LP之间建立健康的、长期持续的关注。

  【李怀杰】:从LP的角度,这个话题可能有点大,因为国内私募股权投资LP种类很多,有政府、实业投资人、个人投资人等等,我们更多是从专业母基金FOF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有几点:

  一是我们挑选的GP要专业化,专业能力很强,能真正给投资行为保值和增值的过程,它的投资能力是我们过去考虑非常多的一点,这个能力可以从多个方面衡量,比如过去的投资业绩、对市场对行业的理解。

  二是品行很重要,刚才家庆总也讲到了,专业投资机构是一个长期的投资,对机构的透明度、合规性,包括内部协调性都非常关注。

  三是特色,母基金是做资产组合和资产配置,每一个我们要投的机构都会有亮点、特色点或标签化的东西,现在有2万多家股权投资机构,每家机构怎么在2万多家中体现自己的特色和独特性也是很重要一点。

  四是持续性,从股权投资母基金的角度,希望能够寻找、发现、扶持、培育、长期伴随GP的成长过程,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好的GP管理公司,大家长期走下去,不仅仅是投这只基金,可能投第二期、第三期,长期形成战略性协作或合作的模式。

  【林暾】:谢谢两位李总。下面这个问题我想侧重请教一下王总,刚才您说您是险资,资金来源宏观上看是没有问题的,我们也知道平安养老短期、长期都是市场领先的,企业年金更是很重要的部分。海内、海外、一级、二级、多个资产类别,您是怎么配置的?投资端,平安养老有没有什么计划跟优秀的外部GP进行合作?

  【王承炜】:其实对于保险养老金而言,投资都有共性,资金的投资风格取决于背后的资金性质,这些资金的性质比较重要的是长期性,长期性导致对于保险资金或养老金这些大的资产类别有几个要求:

  一是投资要求有一定的分散度,举个例子,美国的养老金构成了美国私募基金行业四分之一的资金来源,这些私募不一定占养老金的比例很高,保险或养老一定要有充分的分散度要求,这就意味着它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股权投资当然是一个很好的投资类别。

  二是要比较长的时间周期,不可能一个不断增长的资金投的都是短期的,如果只是投三到六个月,那么三到六个月之后还有更多资金要投,所以一定要有长期的投资机会,而长期的投资机会,在国内能看到的,除非国家发很长时间的债券,再有就是股权投资,股权投资能以长期限的视角去投资。

  三是对于保险资金或长期资金而言,比较在乎的是逆向投资思维,它跟其他短期资金不一样,我可能不在乎什么东西很热就一定投什么,我在乎这二、三十年不断变化过程中,我投资的主要时点应该整个周期比较差的时候,因为从长期来讲,金融资产价格有均值回归的特性,所以我不会采取跟短期资金一样的投资策略。

  【林暾】:2019年就要来了,三位能不能简短说一下2019年最希望找到的投资标的是什么?

  【李怀杰】:2019年是变革的一年,有很大的内外部因素,包括行业的变革,我们希望能找到那些不忘初心、持之以恒,把自己手里的事继续做好的有恒心、有耐心的投资机会。

  【李家庆】:对于我们来说,每一年都是差不多过的,十七、八年的时间,每年都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行业的发展、创新趋势的发展,所以2019年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新基金完成募集之后,在我们关心的技术创新驱动下,能在未来的三到五年,在中国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包括国家经济的发展中扮演重大角色的新兴科技性、创业型民营企业,这是我们2019年要做的事情。当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迎来整个行业重新洗牌之后再出发的过程。作为一个有历史的公司,还是需要承担责任、勇于创新,2019年是中国真正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再出发的一年。

  【王承炜】:对于保险或企业年金来说最关键的2019年其实就是穿越经济往下的周期,对于大体量的资金而言,整体投资不受宏观的影响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的特点。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看,我管理的4000亿投资组合,组合的构建能够穿越经济周期往下走的过程,同时在下跌过程中假设有好的投资标的,我愿意付出时间成本买入这些好的投资机会,无论是股权还是债券,当然前提是控制住风险,穿越经济下行的低谷,相信对于长期资金而言就是更多的机会。

  【林暾】:最后一个问题,科创板会引发一些企业得到在中国资本市场融资和再融资的权利。我想请教一下各位,在你们看来,科创板会实现吗?对你们的投资有影响吗?

  【李怀杰】:科创板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从股权投资行业来说是开辟了一个新的退出渠道,这个事比较紧急,我们这些机构,包括被投的企业要充分做好准备,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天下武功惟快不破,我们一定要抓好这个窗口,不管是实现资产的证券化还是实现资本有序退出,都是很好的机遇。

  【李家庆】:我们非常看好,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其实这件事情在我们内部,在这个行业内已经在做,已经有将近二十家公司在和头部券商在进行密切交流,也在跟交易所、监管部门进行前期沟通和交流,这对于实体经济行业以技术创新、硬科技驱动下,而且有相当的行业地位,这是非常好的机会,对我们来说会直接指引产业的发展。另外,我们自己的判断会非常接近美股和港股券商,包括定价、锚定、基石投资人,对于项目选择标准会比较接近,所以我们会积极应对这个新机会,把它作为未来指引我们投资的标准。

  【王承炜】:科创板+注册制,为目前主要的PE或类似的基金提供了很好的退出机制,这一块对我们投资的影响分为两方面来讲:一是直接影响,直接投资以目前的监管态势,我们可能属于第二批,不见得马上参与投资。二是间接影响,比如原来在主板上不能上市的企业回到科创板,这些企业在注册制下怎么估值?对整个市场的估值还会有比较深的间接影响,这一块我们会密切关注,看看怎么通过基金的模式间接参与,或者关注对主板的冲击。

  【林暾】:各位朋友,由于时间关系,圆桌讨论就到这里。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一段非常精彩的讨论。

  今天上午的主论坛部分到此圆满结束,下午在主会场还将会进行两场圆桌对话,分别是大健康时代医疗健康投资机遇和挑战”以及“硬创新时代,硬科技、高端制造突围”,同时还有两场平行活动,一场是行业机构代表与监管机构的闭门座谈会,另一场则是光壹广东金融高新区专场推介会和相关项目的签约仪式。下午4点30分左右广东金融高新区还安排地方参观考察活动,带大家一起考察广东金融高新区360度全景展厅以及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

  非常感谢各位一上午的守候和聆听,下午所有活动都是两点钟正式开始。

  主题:2018中国证券报股权投资高峰论坛——圆桌论坛

  时间:2018年11月17日14:00

  地点:佛山金融高新区保利洲际酒店二楼宴会厅

  会议内容记录如下:

  【主持人】: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感谢大家在短暂的午间休息之后,回到主会场继续下午论坛部分。

  在上午的论坛中,我们邀请到政商学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顶级股权投资机构、上市公司代表等各界精英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观点盛宴。今天下午,精彩还再继续,下半场将给各位带来两场尖峰对话。

  首先我们要进行的是“大健康时代 医疗健康投资机遇和挑战”的圆桌论坛环节。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比较抓人眼球,说谷歌首席科学家库兹维尔说到2029年人类可能迎来永生。真的这样吗?我们可以永远不死了吗?可以活得更长久,可以更长久地看到世界发生的更多的无限的可能也许是很多人心里的梦想,我们也希望这种长久更高质量一些。近年来,医疗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可谓异军突起,颇受投资人的青睐。医疗器械、创新药以及医疗服务,是其中最主流的三个投资方向。那么,这三个方面的投资趋势、未来行业成长空间、面临的困难分别是怎样的?还有哪些其他细分方向的投资机会有待挖掘吗?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业界的声音。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今天的对话嘉宾,他们是:

  上海源星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金炯女士,金总稍后也会担当本次圆桌论坛的主持人。

  上海磐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唐爱民先生;

  远洋资本有限公司股权业务中心董事总经理魏施寒先生;

  中金资本运营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杨玥女士;

  广誉远中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红飞先生;

  深圳市高特佳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张鹏先生;

  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接下来正式进入圆桌环节,现场交给金总。

  【金炯】:这是今天下午第一场圆桌对话,刚才主持人说到永生的话题,台上几位都算是医疗健康领域的同行,我们致力让大家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好,当碰到健康有挑战的时候,我们希望新药、新器械、更新型、更加贴近用户需求的医疗健康服务都可以让大家生活质量有更大的提高,永生才是一件幸福和美好的事情。

  非常高兴在金牛奖论坛谈医疗的话题,接近深秋,好在佛山还是暖意洋洋,不像北方已经有寒冬的感觉。资本市场现在有两种观点,一种是科创板的兴起,大家觉得春天要到来了。另一种是在内外时局不确定因素下,很多人觉得是不是资本进入寒冬了。在这个大环境下,请在医疗行业奋斗多年的老兵看一看他们各自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布局是怎么样,正在密集布局哪些领域,从这个角度大家可以看见我们认为的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接下来请在座五位嘉宾谈一下,也借此把各自的基金作一个简短的介绍。

  【唐爱民】:我是上海磐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唐爱民,医疗健康是磐霖资本非常重要的投资领域,之前投资了很多创新药,已上市的包括康泰生物、凯普生物,康泰生物是做疫苗的,创新药也投了一些,包括北京的珅奥基是晚期肝癌抗癌药物,还有锐博生物,这些都是创新药的代表。

  【主持人】:创新药方面已经完成了非常好的布局。

  【唐爱民】:是的,这一块是非常关键的布局领域。

  【主持人】:未来看三到五年,全垒打的项目也会来自这一块吗?

  【唐爱民】:是的。

  【魏施寒】:各位好!我是来自于远洋资本的魏施寒,远洋资本是一家另类投资管理公司,经过过去五年的发展,目前在大健康领域布局美中宜、月子会所、美德婴,我们在眼科领域布局了爱使眼科,影像领域有瑞斯康,曾经投资了合全药业,比较集中在消费医疗服务这个领域。

  【主持人】:当时是基于怎样的思考做这样的布局?

  【魏施寒】:一是市场需求,一是资源禀赋。消费升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同时我们根据这几个消费品种深入理解行业的需求,比如产康,其实产康不是生孩子那两天的事,而是长达十个月13次产检以及作为一个母亲艰辛的历程,对于现在的家庭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有意愿性的事情。

  【主持人】:需要更深的服务深度。

  【魏施寒】:包括医美、影像外包,我们真实理解区域特点进行的选择。我们母公司是远洋集团,我们在资源禀赋上能帮助他们在区域运营、空间拓展,从一个一、二线城市成为全国强势品牌共同成长的品牌。

  【主持人】:一家医疗投资机构也要了解自身的特点做产业布局。

  【杨红飞】:非常荣幸,作为实体经济唯一一家企业参加本次论坛,我们是广誉远中药,整个大健康产业未来的空间和发展规模是各行业中非常有前景的,2016年行业的体量有7500亿左右,预计到2020年会达到1.5万亿,复合增长达到15%,这个体量的增长当然得益于人口增长红利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国家对医保、医疗政策的福利带动,这几年的经济增长带来的消费升级更需要大健康产业。

  改革开放前,1978年,整个国家的恩格尔系数是56%,到2016年这一系数已经降到30%,按照联合国的指标,20%-30%已经到了复苏的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养生健康理念的增长量非常大。

  更重要的是到2020年人口老年化增长达到17.2%,预计到2050年会达到4亿人、30%,人口升级会带来慢性病的需求增加,目前排在前四位的慢性病有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和肺病,这四类病从医疗机构来看,有两大块行业:一是创新型化药未来发展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前景,二是消费升级带来的人们观念的转变,从治未病的领域,传统高品质中药也是一个更大的资产增长空间,因为我们是做传统中药的,说起传统中药,非常兴奋,广誉远也是整个传统中药领域唯一一个有两个国家级保密配方的公司,产品体量非常大。广誉远能传承下来四百年的核心东西是它的文化,传承工艺和品质保证是企业能快速发展壮大的核心。在中药体系,一个具有历史配方,并且能够传承下来,我认为未来在市场中一定有着很好的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你们还会进行布局和投资吗?

  【杨红飞】:我们虽然有国家级保密的配方,但这三年时间,从产品疗效和剂型都做了改良,比如我们研制了定坤丹口服液,过去的安宫牛黄丸是单片仁,通过双片仁配置,让脑梗、脑血栓病人急救效果达到最佳,企业还有六个独家产品,今年年底又上市了保婴夺命散,它是小儿高烧急救药。

  【主持人】:除了杨总自己是上市公司,其他几位都是GP、管理机构,接下来请杨玥总谈一下,您从母基金的角度来看,在整个医疗健康领域筛选GP,包括怎么样看各个GP,从母基金的更高视野来看产业布局,包括您看到的机会?

  【杨玥】:很高兴跟大家交流,我是中金资本的杨玥,中金资本目前管理的规模有3000亿,旗下涵概的产品包括政府引导基金、市场化母基金、美元母基金、人民币直投基金、美元直投基金。在医疗投资领域,目前中金启元这只母基金投资非常活跃,中金起源目前已经投资了60多只VC基金,其中三分之一布局在医疗领域,我们看医疗领域的基金时非常看重三个方面:一是团队,因为医疗是非常讲究专业化的投资领域,GP团队是不是有医疗专业人才?如果是医药基金,我们希望看到一些大的上市公司,或一是美国知名药企研发高管。如果是投资于医疗服务的基金,我们希望投资团队能有一些知名三甲医院、头部民营医院院长等人物。另外我们也会看重GP过往投资业绩,一方面医药领域投资业绩可能是通过后续融资或上市来体现,但医疗领域,很多基金投资之后希望能长期持有,尤其是上市公司或大集团在医疗领域的布局都是长线的,这种时候我们对于产业基金的评估方法更多的是从底层资产业绩增长的角度考虑,我们会看每个被投的医院或医疗机构过去几年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情况,最终对这个基金进行判断。

  此外,投后赋能领域我们也非常看重,希望这些被投的基金能在投资之后持续为被投企业提供赋能,尤其是医疗服务投资领域,因为真正投资完了之后,后面的管理是非常有难度的,管理过程中能不能给企业带来医疗方面的资源,能不能引入三甲医院的医生资源都是我们非常看重的方面。

  【主持人】:杨总讲得非常专业,如果说LP是这么要求的,我们平时也应该自己要求做到这些,只有做好了,才有真正对LP的回报。

  最后请高特佳的张总跟我们分享一下,高特佳是比较早年就旗帜鲜明地说我们只做医疗健康领域,人民币基金一开始大家都是泛行业投资,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高特佳也是业内同行非常尊重的,那么早就选择专注发展战略,非常了不起。

  【张鹏】:谢谢主办方的邀请,各位同仁,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于高特佳投资集团的张鹏。高特佳投资成立于2001年,今年已经第18个年头了,目前有一只由24人专职研究团队组成的研究驱动项目投资,我们只专著于医疗健康领域,秉持的12字方针是大比例、全周期、高参与、全阶段,围绕整个投资理念。围绕着医疗这一块我们做了很多事情,在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都有布局,高特佳两次在迈瑞纽交所上市之前以及这次回归A股之前都投了,迈瑞我投资之前的老东家。医药方面,有中山康方(音),医美行业有布局一星(音),我们跟在座机构同仁,包括台上的金总一起前段时间做了共投,跟很多机构都有合作。

  高特佳选择标的时肯定要结合政策面,支持地方政府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促进产业的发展,第三点也很重要,就是要对LP负责,保证退出制度,高特佳有一个由十来人组成的投后团队,跟刚才中金的杨总所说的有一点相似之处。

  【主持人】:总结在座几位所讲,一是在创新药物,这个创新不但是生物制药方面,化学药也有很多创新机会,中成药也有改善剂型、扩大应用面,有很多创新机会。在座各位也提到在医疗服务、消费升级的大环境下,人口老龄化等外部因素,在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可以看到各家做了非常好的布局。高特佳所提到的迈瑞等公司,其实我们是综合的,不单是硬件技术,还有很多软硬件结合起来,刚才提到的三家都跟高特佳一起合作。在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医疗,不管是装备还是植入器械,都有非常多的新布局,未来找到高成长的,能给资本市场带来惊喜的项目,在这些领域都有非常好的机会。

  讲到资本市场,最近这个市场还是非常有看头,波动很大,同时机遇又很多,尤其是习主席讲到科创板,而且明确讲了是注册制,虽然细节都没有出来,但可以看到是个非常大力度的,在二级资本市场上的大的政策性举措。今年夏天以来在香港资本市场,尤其是生物制药企业,很多都在临床二期阶段、三期阶段,只有比较少的收入,甚至有些企业还没有收入,大多数都没有利润,但已经在香港挂牌了。结合香港生物制药企业的一波上市热潮,同时科创板带来的机会,我想台下的朋友也会关心这两个大的方面医疗基金参与者是怎么看这个机遇的。

  【张鹏】:高特佳总部在深圳,北京、上海、南京有三个大的运营中心,我们离香港比较近,开板消息对我们来说震撼很大,各位同行也知道,作为机构一定要对LP负责,我们的资金成本跟国外的资金成本时间周期相比会短很多,他们可能十年以上,我们拿到的资金通常是5-7年,所以我们要寻求退出通道,不一定股权转让。

  当时的A股情况,包括前段时间对上市卡得比较紧,IPO通过率不高,企业做投资时一定会考虑未来以什么方式做退出,很可惜,这条路有点艰辛,这两年港交所李小加总有这样一个概念,可以打开大家的思路,多一条渠道。另外,科创板也给大家提供了退出通道,为优质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融资渠道,对机构来说也是非常好的退出渠道,也为LP提供了很大的资金上的保障。

  【主持人】:香港不管做基因检测还是新药研发,企业都在积极准备,大家都在说在香港上市,有可能是H股流通,但大多数公司还是会采用红筹股的方式,去年以来大部分都在做公司架构、组织结构,注册地要翻出去。有一些已经完成了,但完成的公司我估计还是会往海外走,因为整个重组过程挺花时间的,要再翻回来需要一点时间,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没有走出的,刚刚说的科创板对很多企业还是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基金的策略、具体规则还不明确,可能也要看各家基金,我们的合伙人有上市公司背景,所以我们也送了很多企业上市。大多数企业如果之前没有做过上市改制准备,即便科创板要推出,目前也是来不及的。目前我们也在跟所有公司讲,这个事情对于每家企业来讲就是要加强规范,要求自己往公众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靠拢,不管是在财务制度管理上,还是在人工激励上,在这方面,团队非常一致,董事会也容易形成一致决议,尽量找准位。

  科创板带了“科”字,我们优先在内部会去看有完整技术支持产权的企业,哪怕没有实现利润,但在销售收入上也已经有非常好的商业模式验证,未来也可以给资本市场非常好的财务表现预期,可预测性比较强,我们是以几项标准在内部做筛选,科创板对于整个产业一定是非常李灏的消息,不单是GP的退出,更重要的是让所有科技创新企业内心觉得自己是公众公司,创业团队由上到下,一是振奋,二是对自己也会更加严格要求,这也是对企业的正面引导。

  【杨玥】:对医药企业来讲,现在港股退出、美股退出是主要渠道,也希望未来科创板能打开A股退出的通道。

  目前,不少民营医院的投资渠道仅限于香港上市退出,我们期待未来A股也能打开通道,目前A股的医疗服务企业非常少,只有爱尔眼科和通策医疗,有不少民营医院期待未来在A股上市退出,康宁医院想上A股没有上成,未来期待政策更加放开,医疗服务企业未来能在A股上市渠道打通。

  【主持人】:我们今年也有并购退出机会,不管是外部政策环境,来自于资本市场,还是来自于国家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大政策,如果能让企业更有信心,更加扎实地往前走都是更好的,因为好公司哪怕不上市还是有价值,我们有很好的退出和变现机会。

  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大家都会讲团队重要,技术也重要,各个标准都会讲赛道、大门小门,如果我们在这个市场上称为投资老兵的话,都会有这个项目碰到这样类型的几个项目我就不投了,我想在座各位逆向思维一下,哪一类项目在医疗健康领域是投资红线,如果企业的项目出现这样的问题,他的技术再好,或者团队带头人在学术、专业背景上多么强,我们都会非常果断地说“不投”,这也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

  【唐爱民】:我们在投资企业的时候非常看重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我们有一句话叫科技创新引领消费升级,包括医疗健康的升级。相当于负面清单,哪些是负面的,第一条是企业创始人的人品。

  【主持人】:您通常会怎么样做背景调查呢?

  【唐爱民】:只能360度做,正面跟他接触,熟悉这个企业、这个人,进行侧面调查,在尽调过程中对他的表现综合作出判断,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每一个成功投资人的背后都会有失败的案例,这些案例才使得我们成熟。

  【魏施寒】:从两个方面介绍一下我们的经验和看法,从正面来说,每家投资机构都会建立自己的方法论,我们在做医疗服务的阶段也会有自己比较明确的方法论,比如说首先我们一定会看这个行业,从需求端到供给端,他的病种特征是我们能搞清楚的?这是北上广深缺的,还是西部地区缺的?这个病种是不是民营能做,还是需要三甲医疗体系做?然后深入到企业自己采用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解决问题的有效性,这个模式之下应该有结果,无论是药还是器械创新,抑或是医疗服务,应该在某一个阶段取得以上的需求是自己能做到的管理、企业运营,达到这个节点,无论是反映在账面上,还是经营业绩上,抑或是科学探索上,比如做到一期还是二期,要有一个节点表现出来。

  把这几个事情做完之后,就会看到交易面的事情,我们会做非常深的产业上下游、外围环境,一直到内部跟踪、看法,包括他的员工对自己公司的评价,很有意思,你在百度上搜一下,有知乎、问答,他的员工甚至一些离职的员工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公司的。当时我们投资美中宜和的时候,可以看到过去12年他们的离职率非常低,但也有离开的,我跟这些人聊天,他们内心特别感激过去五年在宜和的工作经验,他们觉得这个团队很温暖,对他来说,可能是因为家庭原因,因为现在的年纪,希望另一种工作节奏,这是他离职的动机。

  反面上一定不能做的,刚才提到基因道德水准的问题,再有就是合规性问题,所有这些合规性问题、道德性问题是坚决不能碰的,好企业一定也不会做这件事情。

  【主持人】:作为投资人,我们要做大量尽职调查,就因为我们是外部的人,在做外部标的挑选时,你有什么标准?

  【杨红飞】:我们也在做并购,听了两位金融界老总的谈话,我们更有信心,我们这几年一直以全产业链打造高品质中药的战略定位进行布局,我非常认同技术领先是核心,如果你的技术和产品无法得到细分市场的行业领先,那么你也没有办法可持续。如果技术无法转换为生产力,你的价值也体现不出来。很庆幸,我们的前一百大股东中,跟公司五年以上的占50%、60%以上,有一个共同的认知是他们都是到厂里看完我们的传统工艺,看完每一个工艺坚守的工匠精神就投了,看完工厂之后再跟公司管理层交流,他们已经成为我们的股东了。我们的工厂过去是国有的,破破烂烂的,他们看了之后就能投我们,核心是他们了解我们的背景,因为我们过去有成功做“白+黑”的经历,我们2000年收购白+黑的时候,当时白+黑年收入才2000多万,之后很快就做到2.2亿,06年签的协议,08年将白+黑资产6000万收购的12个亿卖给了德国拜耳,这也是我们从营销模式不断创新和医药行业的销售模式不断推出。未来公司从核心资产、产品资产以及营销模式能够作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去发展,目前的业务计划五年内达到100亿,上游是不是能满足我的产品生产质量的保证?我们在做一些并购,我们并购了穿山甲、鹿茸养殖基地以及枸杞、人身等,从战略并购的角度,绝对核心的产品我们是自己养殖,比如穿山甲,我们在云南和广州都有自己的养殖基地,但是对于属地资产,他的一亩地里满足我品质的产品达不到20%,但我自己做能达到80%,所以我跟农户合作,符合我的标准,按照我的标准收购,这样既保证上游原材料供应,也跟当地农户建立了关系。在上游布局中,我们通过这个布局会对全产业链战略步行能进一步落实。

  【主持人】:有没有哪几条调查出来就一定不投了?

  【杨玥】:医疗服务领域非常看重GP的医生资源,因为医疗服务或民营医院的投资不是只投一些楼、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投人,如果没有很强的医生资源,长期来讲这些企业的价值是很难得到释放或提升的,所以我们对医生资源很看重,如果在这方面没有很强的资源,我们就会比较谨慎。

  【主持人】:按照杨总的观点推演,GP看项目时,创业团队做的这个事情可能是对的,市场也可能是对的,商业模式也是对的,但你有没有把这个事情做出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视角。什么都对,但好像这个事你不见得能干成,接下来就要在市场上找其他团队。

  【张鹏】:投什么?投最好的细分领域,刚才已经提到了,高特佳是研究驱动型,会把每一块细分领域做深入研究,每个细分领域都不一样,比如化学发光就是进口替代的逻辑,但分子诊断,早筛又要看技术的领先性,看是不是有所谓的护城河概念,即高壁垒。医疗服务领域,医美行业我们会关注品牌或者获客的低成本,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投资逻辑都不一样。

  不投什么?结合我们投的企业和遇到过的企业,很有意思,有的是人力资源出身者创办了一个好的分子诊断企业,有的是机械制造出身的企业做医疗信息化,有的是做哲学的,创办了很好的奶粉企业,还有学人文的创造了药企,并且做得很好。这个时代并不是非得专业出身才能运营好或创立一个非常优秀、伟大的企业。从反面来说,我们也看到企业创办人拿到第一笔钱之后去买一辆好车,非常可悲。对团队人员洞察人心和有没有向上的积极性,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

  【主持人】:我经常跟团队复盘一些案子,发现有的时候项目没做好就是那几条,项目投之前的功课没有做细。我02年开始做VC,午夜梦回,我常常觉得是人投错了,一开始是讲人品的问题,现在我会发现创业者本身也是非常努力的,他可能努力的方式跟我们的预期不太一样,但有些非常好,是学科带头人、科学家,本身也非常努力,带着团队兢兢业业做事,但最后这个事还是没有做起来,这种往往非常可惜,技术也非常好,产品也非常好,市场也有需求,但公司就是做不大。因为引进了投资人,往往公司又要做大,所以就要花钱,这样一来一去,本来作为中小企业做得不错,拿到钱之后反倒做得不好。

  我这几年的体会是综合来讲创业者的素质都是挺好的,有专业背景,越来越强,但他是不是非常好的领导者?领导力往往在很多专业能力很突出的人身上往往很缺乏。中国现在跟十年、五年前的竞争环境非常不同,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大量的竞争者,原来企业可以犯一些小错,因为你还有机会救过来,或者说你用人用错了,或者说好的人没有团结,你有比较长的时间建立自己的团队,这部分领导力的缺失还不太容易突显,有时候公司还可以带上市,当然也有部分上市公司上市之后业绩变脸,这也是证监会的领导常常在讲的,有些企业家是走不远的,但他还是能走到上市。今时今日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所以他的综合领导能力,比如识人、看形势,又要在行业做非常好的卡位,同时知道竞争和合作,对创业者的综合要求越来越高。

  团队的很多同事都有专业背景,我们作为基金的管理合伙人,在评判创业团队带头人尤其是关键的一两个,不超过三个的核心团队,他们的领导力核心素养有多强,他能带企业走多远?换头这件事情在创业公司的难度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经历过成功案例,但往往非常艰辛,失败的概率非常大。

  【唐爱民】:我们投资强调寻找科学家中的企业家,这种情况我们遇到太多了,科学家真的可以找到很多,但科学家中具备企业家素质的人真的很少,凤毛麟角,能找到是一种幸运。我们遇到的科学家可能对科研、对产品精益求精,特别投入,也做得非常好。但是让他管理一个企业,如果他缺乏企业的整体管理意识,他的格局和对商务、对营销的认识如果不到位,企业发展起来真的会比较难,即便产品非常好也会有这个问题,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主持人】:我个人投资的时候,一旦在某个领域认准了跟我一起搭档的创业者,比如我B轮投了他,甚至A轮投了他,发现他很好,我会加码,虽然比上一轮贵了一点,但是找对一个人太难了,我们为什么不在看对的行业、看对的企业,包括团队都是对的情况下加码投资?

  各位在座的都是行业专家,每个人用五分钟时间跟大家分享一下成功或者经验教训,来谈谈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深度分享。

  【唐爱民】:我以我们投过的北京盛诺基跟大家分享,盛诺基是做这个药物我们接触的时候是做了二期,当时看到了一些结果,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我们一开始接触就特别有意思,它不是完全西化的药物,是从中国的中药中找到一个分子单体,这个单体提取以后经过再进一步的化学修饰,但只做了一步,使得它的活性提高很多。大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寻找项目时千万不要忘了中国的中药宝库,我们讲“道法自然”,其实自然界把很多非常好的东西留给我们,而中医恰恰传承了这一观点,青蒿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盛诺基就是在天然产物中发现了这个物质,花了接近十年时间开发这个药物,他觉得这绝对是一个好东西,创始人和团队都非常执着,这个企业曾经到了什么地步?企业钱不够了,创始人挂把自己房子卖了。盛诺基的临床指标跟美国公认的最好的治疗肝癌的药物相比都不弱,所以我们做了主投。

  【主持人】:是哪一年?

  【唐爱民】:2013年。这家企业的药物目前已经进入初步临床,去香港挂牌也在着手进行,业界对它的预期和评价是如果这个药物获批,可能是青蒿素第二。目前出现了两三例CR,PR出现了很多例。

  【主持人】:是用到肝癌晚期吗?

  【唐爱民】:是的,肝癌晚期更不好治,恶化很快。跟大家分享一个河南的患者,这个人在北京治疗,医生说“你回家吧”,大概只剩下三到六个月,这个人知道盛诺基之后就使用了这个药,我们跟他访谈的时候,他已经是CR,肿瘤完成消失了,我们听到之后非常兴奋。

  【主持人】:唐总刚才分享的案例特别能代表医疗健康领域投资同仁的心声,有的时候不光是投准了一家企业能给我们带来回报,更重要的是有这么一个解决方案可以给到患者,研发上的创新突破给创造社会了非常大的正向价值。我刚刚开始做投资的时候也是泛行业,最近五年聚焦在医疗健康之后,我发现同行非常有使命感,都觉得我们应该把社会资源通过二次分配投到创新领域,找到创新解决方案,提高医疗健康的整体水平,解决人们生命上的疾苦,我们很大一部分成就感也是来自于这里。非常感谢唐总用这个案例来说投资人的价值取向。

  【魏施寒】: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两个案例,一是美中宜和,一是联合丽格,顺便做一下比较研究,这样更能有效看出看出它们之间有哪些像,哪些不像。

  我们是投成长期或中期偏后,这两家机构的投资机构都是数亿元,算是非常认可它,也是非常重的投资。这两家机构在规模上都实现了全国布局,北上广深都是超过6-7家医院,外加很多诊所,形成了跨区域能力、全国连锁能力,它俩在规模上有一样的地方,当你做连锁型医疗服务机构时,一定要有两个特别重要的特征:一是有更多医院,这证明它拥有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且成功进行了复制和执行。二是需要跨区域能力,跨区域证明这个管理团队不光只是广州强或北京强,它是真正具有成长为全国领头羊基因的团队。

  这两家公司的管理团队都是非常成熟的年纪,董事长创始人胡澜女士是医学博士,美中宜和有12年的发展历史。联合丽格董事长李斌有二十年医疗行业发展经验,过去可以数得出来的经历能够证明这个团队的基因在不在这儿。

  再有就是看管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小小的不一样,这个不一样也跟医美行业跟医疗行业不一样有关,联合丽格每家诊所都有一个合伙人医生,很像金融行业,他是直接持股人。但是美中宜和,你让几个专家当医院的股东,他也不太想当,医美医生手中的这把刀和他帮你设计的方案,个人因素极其重要,他对人的要求特别高。而产科需要强大的体系支撑,医院要有全套设备,从护士,到服务人员,到前期诊疗医生,到后期的营养配送,这是非常严密的体系,每个人在其中都很重要,但是这个体系更重要。我们在这个组织架构模式管理上,一是采用合伙制,一是采用有效激励。但是因为组织架构的不一样,导致激励方式也不一样,美中宜和有一个业内称赞的模式,美中宜和医生的KPI就是客户满意度,没有别的。我不开药,因为我不这样赚钱。股东医生怎么激励?因为他是股东医生,这里面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制度设计,我的股东医生也是每家医院的法人代表,他是医疗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如果有问题,他会第一个面对这个事情,所以每一个股东医生都特别自律。

  管理体系和手段上,这两家公司又有一样的地方出现了,业内都知道,美中宜和体系内的业务操作标准超过上千条,这条标准对每一次举手投足、微笑都有非常严格的执行标准。同样在联合丽格,一个月前李斌先生刚刚出了一本书《中国医院操作手册》,这本书很厚,这么说吧,你要想开医院,买这本书打开看就知道该干嘛,包括营销、人力,也包括软硬件全套设备,因为医美同样有百万级手术室,你会发现从管理标准和体系建设上这两家医院又是一样的。

  对于病种、消费者需求以及供给特征,我们作为中后期投资机构要有特别深入的了解,同时进行体系性的分析,从人到管理、到经营业绩,一系列成体系的评判,形成一个综合解决方案,找到这个企业什么是适合我的、我的什么地方是适合他的,找到共同的路径。

  【主持人】:刚才他讲了两个案例,想说明我们应该怎么挑企业,他也是出于远洋自己的了解,投资人和被投资企业项目的匹配度非常重要,有的时候项目没做好其实是投资人没找对,有的时候我们阻碍了一些企业的发展,因为我们的资源跟他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杨红飞】:我想跟大家分享我们在三年前OTC战略变革的过程,广誉远是高价格、高疗效的产品,三年前我们在西安的国医馆开业的时候是众筹的模式,我在台下坐的时候听到前面有两个人在窃窃私语说这家企业是干什么的,其中一个人比我都专业,他说这家企业产品很牛,四个产品,从十几岁女孩子痛经的治愈,到优生优育,结婚之后生孩子质量的提升,到产后,到三、四十岁男性压力较大,睡眠质量不好的改善,以及“三高”人群脑梗、脑血栓的预防,他们家的四款产品涵盖了这些领域。我当时听到了特别震惊,我们对这四款产品都没有消费者总结的透。大家有兴趣可以在门外看一下我们的四款产品。

  三年前我们布局OTC市场的时候,因为产品属性是高疗效的,无论是医院还是药店,一定需要专家和店员或坐堂医,或医生来引导处方,否则没人买,很多产品都有这个疗效,但在说明书的疗效中,背后真正的疗效支撑需要很多文化在里面。我们在OTC市场布局的时候,就需要连锁,把它作为一个主推的战略品种来对待。但是连锁如果没有45或50个点的时候,别人没有办法跟你合作,我们用了一年时间都无法推开。2017年初我们出了定坤丹,把药材品质做了提升,把价格提到满足终端OTC的需求,一年半的时间,我们从7000家药店布局到12万家,我们也希望明年达到15万家,在一二线城市有广告效应网络摊薄。

  去年我们启动了“好孕中国”,这是一个优生优育方案,过去定坤丹无法跟连锁终端布局,让他作为主推,以“好孕中国”推进以后,龟龄集可以完全不以扣率为主,我可以给当地专家会员提供服务,龟龄集进入最多的药店都是40,这样就给公司节约了5-10个点,未来其他产品我们都会以定坤丹为模型,全产品铺,这样从企业来讲,溢价能力能提高。终端连锁单价毛利也能提高。

  通过这样的布局,明年无论是终端溢价能力的提升,还是现金流的改变,都会非常好。我也希望在座的资本市场关注广誉远,广誉远一定会给大家带来特别好的回报。

  【主持人】:组委会今天给我的议题中讲到医疗健康投资领域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杨总刚才讲到上市公司,比如中药产品剂型,还讲到商业模式从原来的处方药到OTC,还可以跟杨总讲,我们马上会上一个女性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APP,线上线下都可以做得很好,广誉远线下12万家药店跟我们线上合作。

  【杨玥】:我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投资退出的看法和经验。过去十几年的直接投资经验中,我们投了不少企业,成功的在美股、港股或A股退出了,但还是有一些企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抓住比较好的上市时机。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转让也是非常好的渠道,我们有两家企业最终通过卖给产业投资人或金融投资人实现了退出,回报倍数能实现2-5倍,从退出的角度大家不要小看股权转让。

  优秀企业可能发展的不是特别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回购退出也是一条通路。在资本寒冬下,有些企业觉得短期内实现上市比较有难度,其实一个好的投资退出,一方面是通过市盈率的提升来实现,另一方面是通过业绩的增长来实现。在资本寒冬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短期之内很难通过上市实现退出,我们就利用这个时机做好内功,让收入和利润得到稳定增长,把业绩做好,未来退出的渠道还是多方面的。

  【张鹏】:我分享两个小故事,一是看对一个人,爱上一个人,一路走下去。第一个是高特佳投资的博雅生物,我们首先是看对一个人,我们看到血制品行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刚需,凝血因子、人白蛋白,然后再选择在这个行业做布局。联姻之后帮助他们成长,血浆站的资源是决定其未来生存的资源因素,我们帮助他完善营销体系,获得更多的浆站资源,这个目的也达到了。

  前几年我们发现血制品市场,尤其浆站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连锁又引入全球血制品行业龙头之一基立福帮他改善浆站管理体系,未来产品可以销往更广的领域,在血产品多维度进行开发。我们现在仍然是博雅生物最大控股股东,希望一直能走下去,把这个产品做大做好。

  第二个小故事是不忘初心,我有一个非常年轻的长辈,不到50岁,结肠癌转肝、转肺,我用了一些个人关系,基本上一线、二线甚至三线治疗手段都用过了,包括K药、O药、临床用药,包括刚才唐爱民总提到的抗癌药都试过了,也试了免疫治疗、细胞治疗,但是很遗憾,都没有效果。我们用人工智能筛选所有全分子药物,筛选出来的结果不是特别乐观,有效药物最多只有两个+,通常认为三、四个+更有效果。作为百姓来说,如果得了癌症,完全是依赖医院、医药厂商开发出有效的药物。作为投资人来说,一方面确实要产生经济效益、资本价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忘初心,还有很多癌症要攻克,对投资人可以产生更多价值的时候,一定会做更多事情。

  【主持人】:医疗健康领域大有可为。

  接下来还有一分钟时间,我把我们谈到的几个议题简单总结一下,医疗健康行业被称为朝阳行业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方面是在中国来讲,不管是医药器械还是医疗服务,跟全球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我们在消费升级,人口在老龄化,会催生很多新型需求,对于置身于这个行业的人来讲,不管资本是春天还是寒冬,我们的工作节奏都没有发生改变。投资人更为专业,我们就能挑到优秀的专业者,同时为社会带来更优质的解决方案、产品、技术、服务,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我们找到了好的团队,带来优秀的解决方案,给社会创造了价值,给投资人带来财务回报,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六位嘉宾给我们带来一场真诚又精彩的分享。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到下午的第二场圆桌对话,主题是“硬创新”时代,硬科技、高端制造突围”。

  硬科技、黑科技是股权投资领域非常酷炫的一类,当下有哪些投资新风向?如何发现这些科技“独角兽”?如何帮助他们成长得又快又好?接下来上场的9位投资大佬和优秀企业掌舵人会有自己的一番独特见解。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参加本场圆桌对话的嘉宾,他们是:

  西安中科创星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李浩先生,李总也是本场圆桌对话的主持人。

  博信股权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可先生;

  君联资本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瑞先生;

  平安财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封群先生;

  易方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创业投资总监樊正伟先生;

  北京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副总经理李鑫先生;

  北京蜂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祁富雷先生;

  淡马锡中国区执行总经理吴海先生;

  昆仲(深圳)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管理合伙人王钧先生;

  感谢各位嘉宾的到来,接下来正式进入本场圆桌时间。

  【李浩】:大家好!非常高兴有机会主持这一轮圆桌论坛。大家都知道,“硬科技”这个话题最近比较热,11月8日在西安刚才了第二届全球硬科技大会,我也有幸参加了。

  首先,请在座各位嘉宾自我介绍一下。

  【王钧】:我叫王钧,昆仲资本的,我们是一个成立了五年左右的专注早期的风险投资基金,过去两年多主要着眼于硬科技,投了二、三十个案子,大数据、网络安全、芯片等领域做了全跑道布局,加医疗、加教育、加出行等等。

  【李鑫】:大家好,我叫李鑫,来自于中关村发展集团旗下的基金,中关村发展集团是北京市委直属的专门用于营造北京市创造创新环境的市属国企,集团下属5只母基金和各种直投基金,专门针对北京市特别是中关村内的硬科技和高科技项目进行投资。最近几年通过直投基金或关联子基金支持了北京市1400多个项目,都是在硬科技、高科技领域,其中北京集成电路母基金是国内首只专业从事集成电路相关的母基金,规模在250亿左右,2014年6月份成立至今,我们成功参与包括主持了豪威、新城半导体的收购等一系列国际并购,并沿着集成电路上下游投资大量的优秀企业。

  【吴海】:大家好,我叫吴海,是淡马锡中国的执行总经理,淡马锡大家听得比较多,我们在中国做系统股权投资有十年时间了,在中国有将近3700亿人民币的资产,TMT或科技类投资在整个资产中占很大成分,今天非常有幸能跟各位一起探讨对接下来科技创新方面的投资想法。

  【陈瑞】:大家好,我是来自君联资本的陈瑞,君联资本成立于2001年,到今年有18年的历史,我们管理400多亿的资金,包括美元、人民币两个币种,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一共投了400多家企业,我算了一下,符合今天主题的科技类、硬科技类企业有一百多家,在整个投资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方向包括半导体、AI,也有新能源,还有生物技术、航空航天。

  【李浩】: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创新孵化器的李浩,目前投了230多家硬科技企业,硬科技的概念是我们的创始合伙人李博士提出来的。

  【樊正伟】:大家好,我是易方达资产的樊正伟。易方达资产成立于2013年,股东是易方达基金,现在管理的总资产规模2500亿左右。主要覆盖四个业务范围:股权投资、资产支持证券ABS、不动产、FOF,股权主要集中在大消费、医疗、环保、高端制造,高端制造这一块我们也投资了不少企业,跟今天的主题是关联的,非常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

  【祁富雷】: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产业链金融科技创投企业,我的企业可能跟在座各位前辈的领域有一点不同,我们为生产制造业企业提供全产业链融资和资本信息科技综合服务,也是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我们在全国合作的央企和地方国企、优质民营上市企业已经达到35家,包括中国交建集团、中石油和各地方国资企业,合作的金融机构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总行在内的金融机构达60多家,两年时间依托核心企业和金融机构,为全国中小企业以及生产制造业实现了近百亿的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和产业对接,稍后跟大家分享我们具体的业务案例。

  【陈可】:大家好,我来自于博信股权投资基金,博信基金是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专注于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的企业,主力投资范围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研发以及企业服务,博信基金目前为止管理规模91亿左右,我们投资的企业相对来说在注重回报的同时比较注重退出率,投资的三分之一的企业通过上市退出了,还有百分之十几的企业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所以我们整体退出率基本上在50%左右。

  【封群】:大家好,我是封群,来自平安财智,平安财智是平安集团旗下全资子公司,目前成立已有十年了,目前管理规模300亿,总共投了60个项目,有17个项目通过IPO退出,11个项目通过股权转让和并购退出。平安财智聚焦几个行业,今天论坛提及的行业,科技与高端制造也是我们所聚焦的,平安是一个综合金融集团公司,银行、证券、研究所、租赁,所有对公板块,无论是股还是债,都有相应的行业板块,我们是行业板块中间的一个。我们的打法更多的是体现在内部联动和外部合作上,通过投资、通过综合金融,给被投企业赋能,帮助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解决投融资方面的需求。目前的产品类别包括PreIPO、并购、夹层、债转股、政府产业基金,感谢大会提供这次交流机会跟大家分享和学习。

  【李浩】:刚才各位嘉宾都把自己在硬科技领域和相关机构做了介绍,很多嘉宾都有着很丰富的经验,在硬科技领域投资过非常多项目和案例。

  本场圆桌对话的嘉宾人数比较多,我们分开来讨论。硬科技领域确实比较宽广,在这个领域内,大家下一步都有哪些看法的方向和领域,为什么看好这个领域?

  【陈瑞】:这一两年讨论硬科技比较多,这跟中国创新的阶段性变化有关,过去我们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新的基础上延伸了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后来商业模式+技术的创新也有很多。行至目前的状态,大家发现仅仅靠商业模式推动已经不够了,其实这跟中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有关,硬科技变成中国未来成长非常大的动力。

  到底哪些领域的硬科技值得投资?我把我们公司的投资图谱打开看,觉得几个方面都有机会。比如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方面都有很大机会。以君联为例,最早我们在国内投半导体相当多,前六、七年投了相当多的半导体公司,包括最早的华虹半导体,包括展讯,也包括做视频信号处理的公司。我们仍然认为这个领域有很大的公司,今年君联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半导体子基金,布置资金,在这个领域做更大的投资。此外,我们在生物技术方面也有很多投资,包括去年上市的贝瑞基因,前两天在香港上市的信达生物,都是生物技术上非常好的公司。更重要的是我们在一些大家不常见的东西上也有布局,比如航空航天方面,无人机就不说了,我们今年投了两家做卫星的公司,有的卫星公司将来是做通讯的,有的是做行业测绘解决方案的,我们在这个领域看到了投资机会。

  反过来说,硬科技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投资这个领域要做好几个准备:一是资金要准备好,我们的基金基本都是8+2年,投高科技和硬科技如果没有相当长的资金周期,很难让产品和技术跑出来。二是要有专业队伍和专家库。有了这两点,才能在硬科技服务中国的领域长时间陪它走下去并走出来。

  【吴海】:创新科技方面,我们不是单纯从技术来看,更多是从产业角度,有几个趋势我们是非常感兴趣的:一是数据作为资产,做大数据,跨行业是我们非常重视的利用,不光是消费产业,消费这一块阿里、腾讯已经做得很好了,医疗方面的大数据我们也看的比较深入,目前投的企业有在看癌症医疗数据和医药数据做分析的,对医药企业、医院诊疗效率,对未来健康险的不断完善,这些都会带来巨大效应。另外,数据再往前走一步可能跟人工智能分比开,从数据分析角度,都会延展到人工智能,所谓人工智能无非就是机器学习,用大量的结构化数据让机器学习,进一步提高未来制造业、分销领域、医疗领域的效率。

  我们更多是看产业在往下面走,如果需要产业发展效率提升,有哪些短板?这些短板需要哪些硬科技来支撑?半导体行业的确是中国一个很大的短板,我不是专家,今天在座的专家很多,这方面的确要有大量的投资,但投资效率如何是我们最关注的一点,国家过去十年半导体行业的投资是不少的,但我们是在往上追还是差距越来越大?关于这一点我想听听在座各位的见解。从硬科技的角度,不光是IT,刚才也提到医疗,以前提到的都是小分子、大分子、靶向治疗,现在更多看到的是基因编辑,大数据计算和对分子式预测,对新药开发效率的提升。另外一块我们也会非常感兴趣,即农业科技的创新,蛋白质的产生以前都是靠养鸡养猪养牛,将来生物的合成、藻类的合成,中国的农业发展这么长时间,其实效率还是不高,并且对环境影响很大,农业方面有那些科技进步,使中国农业产业能有持续发展,效率提升,同时还能养活14亿或今后的15亿人口,这是我们非常关注并且非常希望能在其中起到作用的。

  【李鑫】:我非常同意二位专家的意见,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模式创新和硬科技创新并不是完全冲突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反过来看过去的五年到十年,很大一部分模式创新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量创新,移动互联网为什么能引起创新?它其实来源于终端芯片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4G通信网络的完善,所以才促成移动互联网经济浪潮,模式创新和硬技术创新是相辅相成的。

  所有的技术创新应该有一个落地点,比如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便利,让现在达不到的地方以后能去的,比方航空航天,再有就是让生活更舒适,比如让大气更清洁,让出行更便利,新能源、新材料、车联网、智能驾驶等领域的发展,所有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安全、更环保、更便利的领域都是硬科技发展的领域。

  我们一直以来长期致力于投资硬科技,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基因疗法等,再就是能源环保、新能源、智慧出行,硬科技的创新跟模式的创新不一样,模式创新是典型的to C环境,规模增长会很快,大部分硬科技创新可能都是to B的创新,周期极长,早期风险极高,需要大量有宽容度的耐心作为支撑,我也希望更多引导基金能有机会创造出大量有耐心的资本,让中国的科技级层创新走得更好。

  【王钧】:我们跟在座各位嘉宾稍微有所不同,我们是一个很早期的基金,主要投资在A轮,一般是三千多万人民币的投资额,刚才陈瑞说到基金周期挺长,其实反过来算,投硬科技的基金周期还是很受限制的,比如你得三年盈利,得一年到两年报会,中间有整改,还得一两年退出。倒过来算,如果投A轮基金的话,中间已经“干”掉七年了,真正有腾挪的空间也就两三年。我们早期拿人民币做硬科技投资时面临一个比较大的挑战,就是不能简单去挑,我们的基本做法是认准一个大的科技趋势,从里头抓住优势企业家。

  我们基金位于比较幸福的数据+AI跑道,这个跑道看得很清楚,行业达成共识,我们可以发挥优势,过去一两年我们投了近二十个案子,成长还不错。

  另外,我们最近在尝试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国家政策比较支持的网络安全,美国过去几年,AI、生物医药和网络安全是最热的三个投资领域,国内AI和生物医药投资有很大力度,但从安全的角度来讲还是刚开始尝试。我们做了移动数据、数字安全,这个领域我们还是比较坚定地看好,一是它有很强的国界壁垒,比如以色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但你轻易不会用他的技术,美国做得很好,不开源的话也轻易不敢使,所以这一块我们还是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的。另一块是刚才大家反复提的芯片,芯片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往往芯片公司的周期会超越基金公司的成长周期,看着挺热闹,到底我去卡哪一块?我们做了一些尝试,有很明确的硬点,比如我们投了一家光芯片公司的。从早期VC基金的角度来讲,我之前的机构也做了一些IC的布局,其实从跑道来讲,肯定不如消费、互联网好,我们也在看到底是什么底层数据变了才能保证这个行业很好的发展。

  【李浩】:刚才各位都从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提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这个月还有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事,11月5日进博会上,我们提出下一步要在资本市场设立科创板,科创板到底是什么预测?下一步是什么情况?科创板的推出是否有利于解决硬科技投资的周期长、时间长或爆发力不够的问题?

  【樊正伟】:科创板是这个月的新鲜事,我想从两个角度看科创版,提到科创板,大家会联想到09年的创业板,参考创业板,科创板也会涌现出一批优质公司,从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也会提供非常好的投资标的,让大家获得比较好的投资收益。创业板从09年到现在确实涌现了一些优秀的企业,比如工业自动化领域的汇川技术眼科领域的爱尔眼科,环保领域的碧水源,它现在的市值跟刚开始的几十亿市值相比涨了十倍,这些公司都是创业板孕育出来的。中国有一大批优秀的公司,如果能到创业板,是有一些好的投资标的的。之前大家诟病的是我们的科技类公司投不了,这次科创板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第二个角度,很多股票都是高风险投资,里面有投资陷阱,可能上市之前看,商业模式比较好,后面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问题,或者说有些公司在上市之前某些概念、方向、热点比较好,如果真正来验证,比如永续经营,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后面发展战略的可执行性可能是存在风险的。

  所以我对科创板的第二个观点是可能后面会有很多公司通过科创板上市,但里面有一大批公司是投资上的陷阱,它不能像大家预期的那么好的发展,创业板最早上市的几十家公司,后面有很多公司没成长起来,上市之后给了上百倍市盈率,后面没有发展起来,远远低于投资者的预期。总而言之,我对科创板的观点是这里面有好的公司,但我们要仔细研究、分析,辨别出好的公司进行投资,对于有投资风险的公司,大家要注意投资风险,不要盲目乐观,要去规避这些风险。

  【祁富雷】:刚才听了各位老总的讲解,蜂向科技可能是这当中唯一一家不是以股权或投资类型出现的企业,但是今天的机会很难得,目前蜂向科技的定位跟在座各位老总涉足的领域有着很强的协同性,你们投的是优质的高端制造业,当你们进行股权投资之后,更希望这个企业能在经营或资本市场有非常快速的发展,蜂向科技主要是为高端生产制造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提供各种经营和资金融通,在座各位老总不妨把手头的优质资源介绍给我们,我们一起为在座大佬和股东创造更多更大的股权回报。

  我从蜂向科技服务的领域跟在座各位简单汇报一下,蜂向科技成立于2015年,一直致力于围绕核心企业、生产制造业上下游解决供应链融资的金融科技企业,2016年、2017年我们为全国20多个省份的高端制造业、硬科技提供了将近一百亿的资金融通,也为70多家金融机构实现了金融科技各个账户系统到业务系统的全产业链系统集成和融合。在此基础上,蜂向科技也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2017年下半年由中金公司领头,浙江省产业基金和徐州市产业基金跟投,我们完成了第一轮融资。到今年12月底会有两大全国性央企对我们进行B轮融资,计划2020年启动上市规划。

  言归正传,第一次跟大家接触,也介绍蜂向科技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在高端制造方面我们是怎么为高端制造业进行服务的呢?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知道,美国到目前为止,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80%需要资金的融资工具来自商票,20%来自银票。在中国,这一数据刚好相反,生产制造业资金融通需要的资金80%来自于银票,20%来自于商票。这一数据反映出中国的中小企业、生产制造业的信用数据不发达,导致我们在经营过程中,无论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一直处于不太有利的局面。蜂向科技一方面通过金融科技,融合区块链技术,对接核心企业全产业链ERP和订单系统,实时把这些信息推送给合作金融机构,目前我们也算是第一家打通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票据系统、信贷系统和账户系统的企业,拿到经营过程中的经营订单、合同订单、发票订单,实时在线上传输,T+0或T+1能得到各大金融机构的低成本资金。

  通过我们为金融机构和生产制造业的核心企业打造的产业链数据平台,以区块链技术实现多样化安全性,通过数据的传输真正把数据变成金融资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让金融机构通过产业链数据平台不仅能了解生产制造业的核心信用,还能让金融机构穿透到经营信用,生产制造业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面临的供应链金融生产收集过程、供应链金融交易结构过于复杂这一局面,包括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由于这些现实局面的存在,他们很难渗透到生产制造业,通过金融科技,能为生产制造业的产业、科技技术、资金融通形成高度融合的契合点,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效提高生产制造业的效率,降低采购成本。最后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无论是高端的生产制造业,还是国有企业,不管是地方国企还是优质的民营上市公司,其实一直在面临着高负债、运营成本高、资金链比较紧张的情况。

  实际在支持生产制造业的过程中,由于其供应链周期比较长,中间交易结构过于复杂,所以目前为止很多生产制造业的企业融资还是比较难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核心企业,怎么运用核心信用,在上学之后把我们的核心价值更好地发挥出来。比如我是一个核心企业,要生产制造,我今天要读大学,大学四年毕业之后就能走上工作岗位,创造更多价值,但我没有生活费,可能我给老爸打电话,需要两千块完成学业。这就相当于核心企业的应付,四年之后走向工作岗位创造价值时,这就是核心企业的应收,应付和应收代表全国六千多家企业一直以来供应链结构不完整,你要付钱的时候很快,但回款或下游供应商很慢,这个问题滞碍着我们的发展。蜂向科技提供的产业链数据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供应链的结构性问题。

  【陈可】:科创板出台以后我们有两个思考,科创板目前来看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一个环节,关于科创板的定位,当然目前没有正式推出来,所以我们只能在这儿讨论猜测,应该比创业板更宽松,比新三板层次更高,范围更聚焦在硬科技等跟实体经济更相关的产业范围内。另外一点是注册制,目前主板、创业板、中小板都是审核制,注册制是我们向更好的法治社会推进的一个很重要的代表,我们有明确的规则,在这个规则体系下,企业能相对容易地进入到资本市场。

  科创板和注册制对于投资者的要求是有一定门槛的,因为本身创业板也好,新三板也有,科创板要求投资者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投资机构来讲,是多了一个股权退出渠道,尤其我们是做一级市场投资的,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利好。对于早期或中期科创企业,多了一个融资渠道以及向社会展示技术的渠道,所以我们认为科创板对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我们也希望能尽早推出。

  【封群】:科创板的细则还没出来,我们还不知道最终长成什么样。总体来讲,最开心的是投行,投行觉得多了一门生意,“忽悠”客户的时候,原来这个板那个板你上不了,现在可以上科创板,所以投行最开心、最兴奋,天大的生意来了。

  投资者这一块,PE也比较开心,箱底的存货终于可以晒晒太阳,还可以卖掉几个。

  对于企业来讲,多了一个选项,原来是想着IPO这条路太难了,准备放弃,或者走走并购,卷卷铺盖,或者搞搞借壳上市,现在多了一个选项,应该对他们来讲是个好事情。

  对于市场的投资人来讲,也就是对于真正出钱的LP来讲就会有点懵,口袋里的钱也不多了,怎么又来了一个花样?不知道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我们觉得不管哪个板,最终还是要恢复或建立、完善市场化机制和功能,如果科创板在市场化机制建立、恢复、完善上想清楚了,可能能做出好的东西,甚至影响其他几个板块。如果脑子里没有完全想清楚,只是一个口号或概念,很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作为投资人来讲,要做尽调,过去搞了哪些板,搞成了哪些,搞不成哪些,我们要分析。对于科创板,我们要看细则,细则出来后是不是遵循,把市场化机制和功能真正完善了,只有这条路,这个板才真正有希望。作为投资界来讲,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相信能处理好。

  【李浩】:刚才四位嘉宾就硬科技和科创板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硬科技作为主题,有投资金额大、资金时间长、风险比较高的特点,几位嘉宾都提到半导体产业,半导体产业作为硬科技的核心和重要板块,充分体现了这一提高。君联资本在这方面投了很多项目,请陈总发表一下意见?

  【陈瑞】:刚才讲到硬科技涉足的领域非常多,但总是绕不开硬科技和半导体之间的关系,半导体科技推动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中国过去二十年的发展,美国过去发展的很大一部分成功也是靠芯片技术推动的。芯片技术跟AI、生物不太一样,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基本已经形成了,这个成功是美国用了几十年,再加上中国跟随做了几十年,它是很多行业最基础的科技,也是命脉科技。坦率讲,要想在这个领域赶上美国和韩国的先进技术还是有相当大难度的,正因为有这个难度,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去看。

  半导体当中是有价值链的,我们观察到价值链中的几个部分,比如生产制造环节,我们跟国外的领先公司差了一代到一代半,或接近两代,当你赶上的时候,人家又上了一代,怎么才能赶上最先进的一代呢?很不容易。芯片设计领域,我们在中低端领域做得也不错,未来是不是能往中高端走,还要花一点时间,找到优秀的人才来做。相对来讲,差距比较小的是封装测试,我们在封装测试方面已经看到一些企业做得不错了。

  在不同领域投资的手法、金额和期望是不一样的,但是仅仅靠VC或PE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国家的力量非常重要,包括国家的产业引导基金、各地的引导基金都非常重要。我们很多年已经形成了价值链,你要想创新,越过这一段没有持续的资金是不行的。另外,在政策上要让中国的企业敢于用自己做出来的芯片,先在国内形成闭环,这样才能培养企业把第一代产品做出来之后挣到钱,再做第二代。企业界的努力,高水平人员的回流,VC、PE的帮忙,国家政策的引导,几方加在一起才可能让这个产业好起来。

  【李浩】:李总能不能发表一下您的见解?

  【李鑫】:陈总说得非常有道理,这个问题在很多场合和论坛大家都在讨论,讨论中国目前的半导体热跟美国当年硅谷有什么区别,我觉得区别挺大的,美国硅谷当年是从无到有,各路资本去扶持一些创新企业。中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是很多国外,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很多领域普遍领先了我们很多年,这个行业太残酷,如果以半导体详细分类来说,以我个人的观点,现在我们在装备材料上全面落后一代到两代,我们在制造上落后一代到一代半,我们在封装测试领域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但在设计领域,在某些产品已经基本先进,但普遍处于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当时从0到1的过程跟现在超越的过程,这个行业是很残酷的。

  从赶超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从国家层面投入更大的财力、政策去引导大家使用自己的芯片,包括一定的时间内通过国家的财政拨款,特别是国家大基金的介入来补贴企业,让他渡过这段很困难的时期。我们以设计为例来看,特别是中小企业不要盲目抄袭高端,中国的企业需要接地气,要以商业为主,这个芯片能卖出去我才做,往往高端芯片销量很少,最终维持不了企业运转。过去几年国内起来的设计类企业往往走的是老路,就是紧盯国外的同类产品,走进口替代,通过资本引入,烧几年钱,在性能可靠性能够进入to B供应链企业中,通过低价原则,达到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20%以上,然一再慢慢把利润做上来,基本无一例外都是这条路。

  【李浩】:刚刚两位嘉宾就芯片行业的技术、特点发表了非常独特和诚恳的见解。整个科技投资是一个大资金的事,大到什么程度呢?干这个项目或者干芯片,不是几十亿的基金敢想的事,很多核心的技术和底层技术的突破需要国家意志或者更雄厚的资金做支撑。除了VC以外,我也想问问另外两位嘉宾,问一下淡马锡的吴总和平安的封总,大资金的投资量或主要的PE方,对硬科技的大投入,你们持什么样的见解和方向?

  【封群】:平安以保险出身,所以偏保守,大概率的事情,哪怕赚少一点的钱,可以玩,小概率的事情,富贵险中求的事情不允许玩。针对硬科技、真科技,我们相对在比较中后端参与,财务报表要好,谈到财务报表基本都是中后期了,财务报表的质量、现金流、应收账款,对财务报表的要求比较高。其次是成长性,过去的成长性和未来的成长性。再就是技术的问题,技术我们不懂,虽然我们有研究所,银行有行业事业部,各个对公板块投资,无论是债还是股都有行业研究部门,即便整天看报告,仍然还是不懂,我们看这个企业过去验证了什么来推算未来可能做到什么,看这个企业的核心技术究竟是什么,在产业价值链的分布,在国内吃哪一块,在全球范围吃哪一块。再就是看他的技术来源是否合法合规,如果他是采取山寨技术,就不合规,有的时候做出来的东西只能供自己使用,不敢卖给别人,这就有问题,或者只敢卖给国内的相关企业,不敢卖到国外去,也就是说他的技术知识产权不硬,合规性、合法性有问题,我们会很慎重。

  还有就是看销售情况,市场验证到什么程度了、多大规模、在细分行业大概占比和成长性情况如何,通过对过去的验证大致判断接下来如果中国的市场给他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把钱不断投给他,算算账,看一下当下的估值划得来划不来,因为钱是流动的。我要对LP、对资金端负责,要投相对收益更好的,钱是流动的。

  【吴海】:刚才听到几个观点,一是像芯片这样的长周期投资产业,VC等等可能都撑不住时间节点,大家担心是对的。但金融市场有很多不同的投资人,在座的有做早期VC投资的,也有像我们这种基本做长线投资的,淡马锡不是基金,基本上没有退出的期限要求,半导体行业需要不同投资人相互配合,每一类投资人在投资风格都有自己非常独特、非常专业的能力。

  淡马锡在中国也好,在全球也好,我们投资有几个特点,不光做直投,虽然90%的资金都在直投,另外还有10%的资金投到基金里面,我们在中国投了40几个基金,这就意味着我们希望跟这40几个GP有非常紧密的合作,他们的技术能力比我们强很多,看半导体也好,看其他行业也好,这些GP的专业程度比我们真的强。我们跟他们配合能做到一点,早期投资的GP,能找到好的企业,我们添一份力、加一把柴,能让他们持续发展下去。

  国家的资金是最持久的资金,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投资机构今后是要搭配的,靠任何一家基本上都是做不了的。美国的半导体并不是最强,谁最强?日本,美国是80年代给日本半导体加了重税之后才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美国并不是半导体最早的发源地。美国给日本半导体加了重税之后怎么发展自己的本土产业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是要看有没有追赶上来的,三星在90年代才开始做半导体,这已经是在日本和美国在真正的半导体行业已经把产业打得比较稳定、比较健全的时候它还能杀出来做。中国那么多企业在做半导体,只有华为的海思能商业化,能量产。如果再倒退十五年,中兴和华为有什么区别?看不到什么区别。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海思过去十年在这一块投了多少钱?这跟中国的企业环境有关,真正发展半导体不见得一定要初创企业从头干起。最近阿里巴巴说要投资芯片,很多人抱着怀疑的态度,我个人还是比较受鼓舞的,不是因为阿里巴巴有钱做这个事,如果很多人觉得资金的长期投入有困难,那么阿里巴巴可能是中国少有几家能干得起这件事情的。过去5-10年全球芯片企业真正赚了大钱、突飞猛进的,只有AMD,是因为机器学习起来之后,他突然觉得市场需求扩大了。除了AMD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企业?谷歌不见得比AMD差,如果阿里出来做云端的计算芯片、加速芯片是很靠谱的。今后的芯片打法跟以前一个产业刚刚起步时的打法可能不一样。

  【李浩】:大家都知道,硬科技的发展中,除了资金、投资、资本市场以外,最核心的力量是硬科技的创业者,只有硬科技的企业家们不断为社会创造价值,不断为社会提高生产力,才有金融、资本、VC存在的价值。从这一点来讲,我想问在座各位嘉宾一个问题,如果让每个人给硬科技的企业家们说一句话的话,这句话是什么?

  【王钧】:要找有专业背景的企业家,如果你是专业背景或者是科学家出身,或者你自己成为这个企业家,或者是找一个企业家搭档,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李鑫】:创业艰难,但前途一片美好。

  【吴海】:我个人对他们的建议更多是以市场应用为初始,企业发展要耐心。

  【陈瑞】:我们的投资逻辑是以人为重,人是最重要的,对人的筛选标准和建议,一是做这个事的人的经历和背景,跟硬科技要高度匹配。二是希望创业者能有足够长远的目标和韧劲,而不是做短期赚钱的事,在硬科技领域,如果你是短期行为,肯定做不好,所以希望他有更长远的目标。

  【李浩】:中科创新是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我们投的很多项目都是科技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转来做企业的,我们经常分享的一句话是“简单相信,傻傻坚持”。

  【樊正伟】:跟企业家交流比较多,而且遇到很多很拼搏的企业家,我觉得这句话要献给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价值创造的灵魂,创业的过程、做企业的过程是艰苦的,但也是很值得的。

  【祁富雷】:站在我的角度来说就是踏踏实实做好企业,高端制造离不开科技,离不开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将科技、产业与资金进行有效协同和融通,把科技带来的创新价值更好地服务到高端制造产业当中去。

  【陈可】:我跟我们投资的企业家们交流的时候都会告诉他们,我们是他们最坚定的陪伴者,所以跟他们共同克服困难,支持他们一路走下去。

  【封群】:硬科技、真科技,首先是国有企业要去干这个事情,因为他们有人才,但他们缺乏机制,他们如果做不好,希望是不大的。上市公司要在硬科技、真科技方面持续投入研发,因为他们有钱、有机制,但他们为了短期利益不愿意做长远投入。反而创新型的小企业在发展初期,经营性风险本来就大,做太大的冒险性的事情其实是把风险加大了,对大家都不好,对于创新型企业,要在能力和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来做,平安肯定会对能成事的企业给予金融赋能。

  【李浩】:最后,感谢这么多有情怀的投资人愿意支持硬科技,我们也希望更多资本、更多市场和更多人才关注硬科技,把中国的硬科技事业越做越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各位嘉宾。大家针对行业内的问题和投资的热点话题侃侃而谈,碰撞出了许多智慧的火花。

  截至目前,今天三场圆桌对话已全部结束,这也预示着主会场论坛活动告一段落,再次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也要感谢在座各位朋友们。

  稍后,广东金融高新区会安排地方参观考察活动,带领大家考察广东金融高新区360度全景展厅以及珠三角工匠精神展示馆,欢迎大家热情参与。

  最后,祝愿莅临本次活动的所有朋友们投资顺利,财源滚滚,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朋友们,再见!

现场图片

会议日程

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