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国联证券:深化数字化转型 推动高质量发展

林倩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林倩)日前,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国联证券获悉,公司明确战略目标,加大信息技术投入,加快健全管理体系和技术体系,不断深化数字化转型,打造公司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和重要驱动力。

  当前,证券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正在深刻改变证券服务的形态和效率,已经成为券商做大做强主业、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的有效助推器。

  加大科技金融投入 赋能各项业务提质增效

  国联证券提升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创新能力,赋能公司改革发展。近两年公司在信息技术方面总投入近3.2亿,建成了一支130多人的专业化金融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夯实与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能力、业务和技术融合创新能力。

  国联证券还筹设金融科技子公司承担金融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和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业务和管理领域的应用,设立杭州研发中心自研国联券宝等基于互联网生态的业务平台;积极探索与同花顺等外部知名互联网公司开展技术合作,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理念,积极推进落实数字化转型战略。

  在赋能财富管理转型方面,国联证券自研公募基金投顾业务综合服务平台系统,获“证券行业创新奖”,在高效推动业务规模快速扩张、业务形态创新、合作机构对接等方面实现多个“首家”,一举打响基金投顾品牌;打造机构客户极速交易平台,引领量化交易行业创新方向,带动私募业务快速增长;打造国联券宝平台,构建券资产财富管理业务生态系统,提升机构客户服务手段和粘性。

  在赋能资产管理突破方面,国联证券立足自主研发,以业务数据和运营流程为切入点,经过两年的建设,构建了比较完整的资管数据平台和产品管理系统,对资管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管理规模快速扩张形成高效数字化、智能化支撑,将生硬的业务系统数据转换为全面展现业务状态、风险监测、绩效评估的数据资产,更好用于支持资管业务决策和发展规划。

  在赋能投资银行质控方面,国联证券是行业较早上线投行项目底稿电子化管理系统的公司之一,通过数字化系统覆盖各类业务全生命周期,实现业务流程清晰、控制流程完整、底稿管理严格,促使提高执业操守和专业水平,防范项目风险,提高投行项目质量。

  增强数字化治理能力 持续进行信息安全建设

  国联证券还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大数据中心、周边资产实时查询计算平台,整合公司各类数据,解决数据孤岛化、碎片化等问题,提升数据使用效率和智能化应用水平,增加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推动用户中心系统建设,实现用户个性配置、操作行为、增值服务等信息数据在不同系统、不同账户的统一和同步,持续优化用户操作和访问体验;建立并完善异常交易行为监控体系,覆盖一般证券交易、期权交易、程序化交易等各方面,有效提升异常交易监控的管理效率和精准度。

  基于反洗钱系统客户风险等级数据,国联证券创新技术手段,确保不同业务系统间客户风险等级信息的一致性,防范因数据不一致可能产生的展业风险;推动风险管理基础工具建设,建立风险主题集市和风险管理系统,完善风险管理驾驶舱,实现对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管控,基于AI算法提高模型识别能力,探索聚类、图算法等在操作风险识别等领域的探索应用,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持续进行信息安全建设,国联证券还完善网络出入口监管,加强内部系统漏洞扫描和风险事件管理,防范客户数据和业务数据遭到泄露、篡改或破坏,塑造安全可控体系,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从优化信息系统架构、规范管理制度流程、健全运行监控体系、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四个方面着手,持之以恒抓牢抓实信息安全工作,确保数字化转型始终以保障安全运行为前提。公司收到无锡市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对于网络安全工作的表扬信;每季度实施“生产系统/灾备系统切换运行”,对重要信息系统实行常态化攻防演练,通过持续“备战练兵”,不断提升运维技术人员的实战能力,保障公司应急管理能力的有效性。

  根据介绍,国联证券信息技术总部下设财富研发团队、核心系统团队、金融市场支持团队(北京研发中心)、运行维护团队、综合管理团队、杭州研发中心6个团队,通过外引内育结合方式,建设成了一支高水准的数字化信息建设管理团队。此外,公司通过市场化考核、员工持股计划等短、中、长期激励结合方式,帮助员工平衡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激励其关注持续价值创造,确保核心技术队伍稳定性;在“合规、诚信、专业、稳健”行业核心文化理念基础上,国联证券积极倡导勇于攻坚、协同融合、创新容错的工程师文化,探索实践了IT人员派驻服务制、业务IT双项目经理制、业务IT联席会议制等一系列机制创新,为有序落实公司数字化战略夯实基础。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