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几年前,北京奥组委邀请绘制《北京千年城市风景画》的国际著名艺术家查尔斯·比利奇吗?这是一位在世界上享有众多光环的艺术家,他曾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做出过卓越贡献。如今,他再次来到中国北京,还在北京成立了“比利奇艺术馆”,这是否意味着一个崭新的蕴含着中国文化艺术元素的巨作又要由此而诞生?近日,查尔斯·比利奇夫妇接受了本刊独家专访。
参与比利奇创作的《宏伟大北京》开笔仪式的嘉宾合影
妙笔丹青曾绘出《北京千年城市风景画》
2008已离我们远去,但是那张绘制于2001年的《北京千年城市风景画》究竟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又为什么是查尔斯·比利奇?在很多人心中打上了一个重重的问号,10年后的今天,在查尔斯·比利奇到来之际,我们终于有机会揭开这个面纱。
现年83岁的查尔斯·比利奇是克罗地亚出生的澳大利亚籍的国际著名画家。比利奇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和平奖指定画家的荣誉,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曾授予他“模范之鹰”大奖。不过,追溯比利奇与中国的渊源要从20世纪90年代说起。
查尔斯·比利奇
本次开幕庆典的主持人是献身于澳中文化和澳中艺术交流的澳籍华人高梓越先生
当时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化的浪潮和中国改革开放的相互促进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广泛交流,更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爱好者。作为世界著名的画家,比利奇于1996年的冬天受中国美术家协会邀请访问北京,这是比利奇第一次来中国也是第一次来到北京。不料,这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世界上拥有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深深地吸引了他,自此他迷恋上了这个千年古城。
比利奇曾是悉尼奥运会官方指定画家,也是在那个时候被中国申奥委员看中,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北京奥组委邀请比利奇绘制《北京千年城市风景画》,这是一个由西方艺术家去记录并讲述伟大的中华历史性时刻。如今,回忆起这幅长卷,画面依然让人震撼不已。在这幅2.8米×1.8米的油画中,比利奇除了在画面下方以天安门、华表、兵马俑等元素来表现中国古老文明外,画面更多的篇幅则被他用来描绘北京的现代化建筑。“人类最早的高速公路”万里长城与现代的高速公路一起横贯画面,巧妙地将画面分割成对称的两部分。数十个景点连缀,表达了历史与现代在北京的对接。在金色五星的照耀下,兵马俑在“运动”,普通市民在健身,五环和北京申奥的标志掩映在高大的建筑物间,说明爱好体育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这幅画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格而成为北京2008年申办奥运会的官方图画。绘画和申办都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使比利奇在中国的绘画作品由原先单纯的体育绘画发展到了以中国文化遗产为主题的艺术绘画。他为中国申奥成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馆中精品可带你跨越千年
比利奇先生与与会嘉宾剪彩合影
2017年11月8日 “比利奇艺术馆”在北京成立了。该艺术馆坐落于北京东长安街33号北京饭店诺金B座大堂。该艺术馆立足于促进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可以说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的友谊和共同进步,架起了艺术的桥梁。
馆中精品以“郑和下西洋”系列题材为主。每一件作品,所蕴含的中华文化历史、人文地理足可以带你跨越千年!
比利奇北京艺术馆开幕庆典现场
在接受本刊专访的时候,查尔斯·比利奇几乎每谈到一个中国元素,无论是文化、艺术还是中国的风土人情亦或是中国的青山绿水,都无比激动。
比利奇说:“我一直向往来到中国,一直很喜欢中国文化,也一直在寻找回到中国的时机,虽然我时不时会访问中国,见我的朋友和藏家们,但是我一直想去创作一个新的跟中国有关的系列作品。21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要通过艺术,把东方巨人的崛起、中华文化的复兴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很好地融合起来,要在世界舞台上去展现和记录它,这是我的使命。我此次带来的作品是郑和系列的全彩油画及手稿(水彩素描),另外一部分是超现实主义的画。其中郑和系列的作品,是将过去历史发生的一个瞬间,通过想象力记录下来。当然郑和所去的地方和做的事情远远超出我的十幅作品,那么这是郑和系列的开始,我愿意将更多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丰富下来。”
采访中,感觉比利奇是一个非常有想象力的人,他的大脑就是他的小宇宙,仿佛他拥有一台时间机器,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小宇宙回到某个历史时代,将历史发生的某一个瞬间通过现代的手法展现出来。
比利奇说:“我虽然是澳大利亚国籍但我是克罗地亚生人,大家应该知道马可波罗也是克罗地亚生人,他是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探险家,他是将不同国家尤其是西方和东方文化结合的使者。但是回顾历史你会发现,马可波罗的探险主要是陆地为主,也有一部分是在海上,但和郑和相比,马可波罗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因为他基本上就是一个商人在各国游走做一些贸易,那么120年后郑和出生,他被给予的使命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郑和得到了当时政府庞大的支持,比如说组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船队以及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这个马可波罗和他是没法比的。当时郑和的远洋,和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和贸易往来,以及制作了健全的航海图,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比黄金还要重要的珍宝,所以郑和在外交和地理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因为多种原因,郑和的远航终止,而现在有我们这样的艺术家通过我们的想象力将他的梦想继续延伸下去。”
比利奇艺术馆开幕庆典现场
艺术精品一定源于生活
细细品味比利奇先生的作品,其表现了对人生、社会、大自然的深刻理解。他的城市题材作品充满神秘的氛围;他的人物画透出灵性的飘逸感;他的体育题材作品更是回荡着运动的交响乐。目前比利奇已被28个国家指定为奥林匹克画家。在比利奇的职业生涯中,他获得过的各项世界著名艺术奖项数不胜数,也曾先后在数十个国家举办过上百场展览。正是比利奇对作品的无限创造力和不知疲倦的精神将他推向了世界舞台,声誉全球。他的作品被国际奥委会收藏,全球众多大型机构均将其作品列为收藏,美国白宫、罗马教皇皇宫、联合国总部以及众多国家级博物馆、众多市政府办公厅 、米兰法拉利博物馆 、国际马球联合会 、马来西亚皇室 、泰国皇家 、摩纳哥皇室等。同时,各界著名私人收藏家也将其作品作为珍藏,如前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布什、罗马第264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誉为摩纳哥“首席大使”的阿尔伯特二世亲王、前澳大利亚总理约翰·霍华德、香港富华国际集团董事长陈丽华、奥运会游泳项目世界冠军伊恩·索普等等。
每一次创作,尤其是面对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人文地理环境的时候,比利奇都要花费很多时间深入这个城市,花心思去融入这个城市。已经记不清有多少次,步行在很多城市的街道上,去观察这些城市,不光是看城市的地标建筑,还要花大量的时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以及研究和分析这些城市的独有的特点,这其中包含了它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以及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等等。比利奇不但是一名艺术家更是一个洞察力很强的观察者、思想家和记录者,在他的体育题材作品中,很多竞技项目,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他都能熟记于心,用他的话说,他一辈子都在钻研人体的构成和不同的动作。比利奇年轻的时候学过芭蕾舞,所以对于人体的动作和结构是非常有研究的,他喜欢去抓动员运动中的某一个动作,尤其是在动作里面能量的瞬间释放;动物也是一样,比如说赛马看马的肌肉、运动腿的长短以及和骑手的配合,当然在创作中,有时候他会抽象化这些动作,有的动作保留细节,有的简略,但是不管怎么看那些动作都是比利奇的独特风格技法。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一
比利奇说:“我喜欢通过自己现代艺术的手法和创意去连接过去的历史时刻与现代的人们,不同的就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穿着变了。但是我们看着还是同样的。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达到,展现历史性事件在这一刻所发生的瞬间记录,创造出一个超时空的灵活连接,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创意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对我来说,比将历史像画照片那样生硬地描绘出来要有意思的多。就想电影里一样,我们优化场景,让观众们期待着将要发生的事情。我的这种创意方式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行业的肯定,比如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当年授予我是唯一一位中西方艺术家,允许使用兵马俑作为在艺术品中肖像创作的殊荣。这也是西安给予我的灵感,让我用现代手法创意将兵马俑的运动形象联系在奥林匹克运动的35种不同体育项目上,作为帮助我已故好友、前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何振梁主席去赢得北京申奥2008年的一个礼物。”
艺术家的职责和使命
如果说比利奇是一位国际著名的艺术家,那么比利奇夫人便是一位艺术理论家,她说比利奇在创作的时候,她不但是欣赏者更是一个批评家。她了解比利奇的创作思想,深知比利奇作为一位国际著名艺术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查尔斯·比利奇及夫人克里斯达·比利奇
她认为,艺术家是艺术和欣观众的桥梁,作为比利奇来讲,观众对他艺术的欣赏,就是对他创作的最好回应,如果想象这个世界没有艺术家的话,很多文化之间就无法通过艺术的形式很好的沟通。艺术是不同地域文化交流沟通最好的桥梁,艺术无国界,没有语言的限制,所以比利奇希望继续以艺术家的形式将国际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继续下去。
比利奇说,他不想让自己的作品千篇一律,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管是潜意识的创作还是主观的呈现都会有所不同。他去过很多国家、走过很多城市,但是中国,比利奇用一个“巨大”来形容,这其中包括了中国的幅员辽阔、地貌风俗的多种多样、更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所以他说“中国是一个充满个性化对比情境的国家,中国是一个值得花上一生的时间进行创作的最好的素材源泉,但即便如此,这也不足以描述出整个中华的文化、人文和地理。中国的发展强大,不仅仅是在基础建设上,而更重要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飞速增长,这些都源于政府改革有力,东方巨人的崛起!”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二
但是也因为走过很多国家,所以比利奇表达了让自己很苦恼的一件事,这也是他觉得自己必须来到中国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相同的事物,造就了为所有人共享的国际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从文化角度讲很多不同国度的文化已经标准化了,国家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少了,这让我很恐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都变成一个样子,我希望中国还是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和美。我希望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可以衔接中国和世界的友好大使,我觉得自己有这个使命和责任,去促进中国和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理解还有认知、肯定和赞赏,通过我的艺术手法、通过我的作品一一展现出来。”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三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四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五
查尔斯·比利奇作品之六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