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华熙生物:以“华熙厚源”锁定细胞培养基赛道,推动再生医学高质量发展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日前,华熙生物(688363.SH)再获重要认定。其子公司“华熙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与日本乐敦制药株式会社(简称“乐敦制药”)、BioMimetics Sympathies(简称“BMS”)等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公司“华熙厚源生物科技(海南)有限公司”(简称“华熙厚源”)成为“中日绿色低碳合作重点签约项目”,并亮相第十六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

  此论坛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和日本经济产业省、日中经济协会共同举办,是中日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平台,受到中日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本届论坛上的签约合作项目仅有17个,“华熙厚源”是其中之一。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

  布局再生医学,锁定细胞培养基赛道

  据悉,“华熙厚源”于2022年7月正式投资成立,并落户海南省海口市国家高新区华熙生物科技产业园。在华熙生物的战略版图中,“华熙厚源”是其进军再生医学及细胞培养基领域的第一步,也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部署。

  一直聚焦生物材料的华熙生物为何要布局再生医学,切入细胞培养基赛道?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华熙生物之所以看中细胞培养基领域,一方面是基于细胞培养基对于掌握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源自这一赛道广阔的市场前景。

  细胞培养基是生物医药研发上游的核心原料,被誉为生物医药的“芯片”,其质量、效率以及工艺水准直接影响到生物制药整个产业链条最终的成果转化。只有自主掌握细胞培养基这项关键核心技术,才能把产业链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取得产业链的先发优势。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

  此外,细胞培养基的赛道前景也十分广阔。随着生物技术应用及下游医药市场持续扩张,处于上游的细胞培养基市场随之不断扩大。同时,国内在抗体、疫苗、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等相关领域仍处于早期阶段,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将带动细胞培养基市场的持续放量。数据显示,作为全球生物制造最重要的上游耗材之一,生物培养基在2020年生物制药耗材市场占比达到35%。另据兴业证券研究报告显示,全球细胞培养基市场近年增势迅猛,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8年达到82.4亿美元。

  而在我国,目前细胞培养基市场仍旧以进口品牌为主,但近年国产细胞培养基公司在工艺技术、定制化服务方面已具备一定的技术积淀及较强的竞争力,赛道的国产化进程逐渐开启,为中国本土企业带来发展契机。据预测,中国细胞培养基市场规模预计将在2025年达到84亿元。

  作为生物科技龙头企业,从引领透明质酸产业革命、到率先布局合成生物、抢滩胶原蛋白市场……,华熙生物一直走在行业前端,多次引领生物科技产业变革。业内普遍看好华熙生物此次在再生医学及细胞培养基赛道的布局,这将进一步提升华熙生物的企业科技实力,深度完备产业链条,加码核心竞争力,有望为华熙生物带来新的增长及发展可能。

  依托“华熙厚源”,推动中国再生医学高质量发展

  正是基于技术、产业链、市场等多重战略考虑,2022年7月,华熙生物正式宣布其海南子公司与乐敦制药、BMS达成战略合作,与相关方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华熙厚源。

  资料显示,华熙厚源将主要专注于生物医学领域拓展研究,引进日本领先的AOF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技术,陆续推出BloomStem?系列AOF间充质干细胞扩增培养基、多种类高性能细胞培养基及细胞培养衍生物等再生医学产品及定制化开发服务,致力于为生物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提供国际前沿的高机能产品及高品质定制化服务。

  在核心技术方面,华熙厚源引入了日本先进的AOF(Animal Origin Free,无动物来源成分)培养基开发技术。该技术具有安全性高:无动物源成分,避免添加血清而引起安全问题;所有成分明确:无异源性污染,不存在引起排斥反应的安全隐患;无致敏性、致瘤性:全部成分可溯源,避免原料端引起批次间差异;成熟商业化应用:基于该技术开发出的培养基已在日本多次成功商业化等四大特点。此外,因不采用动物来源,生产工艺更加低碳节能,并采用本土化生产,AOF技术还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更加符合当下生物科技支撑双碳目标、绿色制造、可持续发展等主流趋势。

  此外,依托华熙生物在研发创新、产业转化等方面的优势,华熙厚源还拥有高标准研发管理体系、符合GMP标准的生产线及快速响应的运营团队等,这也将有力支撑其在再生医学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及市场业务拓展等。

  图片来源:华熙生物

  据业内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再生医学领域有望迎来大爆发。但目前我国再生医学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行业内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像“华熙厚源”这样具有国际化背景、具备研发技术能力、产业化及供应链能力的企业,将为我国再生医学行业发展注入动力,推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CIS)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