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中国重汽:2021年重卡销量跃居行业第二

王珞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王珞)12月30日,中国重汽集团在2022年云商务大会上公布,中国重汽2021年重卡销量市占率预计达到20.5%,跃居行业第二。公司表示,面对行业空间收缩,将以技术创新应对,全面掌握新能源动力系统的燃料电池、电驱电机等技术,在2023年实现在特定封闭场景下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示范运营。

  市场份额跃升体现实力

  随着重卡销量向头部企业集中,市场竞争愈发激烈。12月30日,以“创价值 启新局 领时代”为主题的中国重汽集团2022年云商务大会发布消息,中国重汽2021年重卡销量预计增长86%,全年市占率预计达20.5%,同比增长近3个百分点,跃居行业第二。具体产品方面,牵引车销量预计增长130%,市占率提升9个百分点;载货车销量预计增长313%,市占率提升7个百分点;轻卡销量预计增长28%,市占率提升1个百分点。重型汽车出口数量占我国出口总量的比例超过50%,2021年销量突破5万辆。

  近年来,中国重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深化细分市场研究,全面增强产品竞争力,有力支撑了销量和市占率快速提升。据介绍,中国重汽目前已在28个细分市场、81个应用场景实现了全覆盖。

  2021年国家排放法规进一步趋严,传统燃油重卡市场再度压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度提高,智能网联产品的应用场景逐步打开。

  中国重汽依托自身丰富的产品结构,结合对细分市场的深度理解,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全面布局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三大技术路线,面向牵引、载货、工程、专用四大类车型,开发全系新能源商用车产品。

  中国重汽氢燃料电池、无人驾驶电动重卡实现在港口、园区、钢厂等多场景的应用,公司自主研发的国产雪蜡车应用氢燃料电池、纯电两种新能源模式,成功交付国家体育总局,供即将举办的冬奥会使用;30台换电重卡交付日照港,为智慧、绿色港口建设提供优质解决方案;300台换电牵引车成功交付西王集团,更为客户低碳、绿色运输提供保障。

  以创新应对行业低迷期

  2022年,重卡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据业内人士预计,2022年重卡行业全年销量保守估计在100-110万辆,较2021年的140万辆有一定下滑。

  市场总体容量受限,中国重汽选择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竞争力提升。12月29日,中国重汽集团科技创新发展大会时隔两年再度召开。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旭光表示,中国重汽在科技创新上仍然存在很多突出问题,比如研发费用大幅度投入占比提升较慢,没有掌握一批引领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新科技研发、新业态创新上没有形成可以改变行业、颠覆行业的成果。

  谭旭光提出,在2年内重卡产品和技术要实现国内引领,3年内形成全系列商用车竞争优势,重卡产品率先迈向世界一流水平;5年内打造成为世界顶级商用车品牌之一。

  谭旭光表示,重卡要集中优势资源,将重汽的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打造成国内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并将新一代黄河重卡打造成为一流的旗舰产品,在载货车及专用车领域要补齐短板、突破放量,尽快在国内市场形成领先优势。

  轻卡方面,2023年实现国内领先,2025年具备全球竞争优势。加快向新能源转型,新能源研发要由结构集成向性能开发转变,由现有平台上的集成开发向专有全新平台开发转变,建立中国重汽新能源轻卡品牌优势。轻型商用车要聚焦皮卡、VAN等,加快产品布局,定位中国中高端市场,实现平台化、模块化、规模化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实现皮卡、VAN市场导入;2025年实现轻型商用车技术水平行业领先。

  发力燃料电池、自动驾驶

  继乘用车之后,重卡的电动化、智能化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电动重卡已成为拉动新能源重卡增长的核心因素。从2021年市场数据来看,电动重卡市场的销量排名颠覆了传统重卡市场多年形成的固有竞争格局,这也成为未来重卡市场格局中一个重要变量。

  中国重汽把动力系统研究作为未来重点方向。一方面,中国重汽提出传统动力总成要集成50%热效率柴油机、AMT、驱动桥的最强技术,实现近零碳排放目标;混合动力总成要全面满足第四阶段油耗法规要求,率先在干线物流牵引车、国道运输车和工程车等领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中国重汽已提出新能源动力系统要全面掌握燃料电池系统、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电驱桥等关键核心技术,在商用车领域率先建立竞争优势。

  对于自动驾驶,谭旭光提出,要快速推出智慧矿山应用的自动驾驶矿卡,持续优化提升港口自动驾驶集卡,确保2023年实现在特定封闭场景下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示范运营,2025年前实现智能网联、氢燃料电池商用车引领市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