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中化国际:加码芳纶产业链布局 推动高端材料产业化发展

王可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王可)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中化国际获悉,在正在深圳举办的CIOE 2023中国光博会上,中化国际面向光通信行业展示了其通过自主研发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对位芳纶系列产品。中国光纤光缆领域高度依赖进口芳纶材料的局面正被迅速改写,中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也在国产化工新材料的助力下安全稳定发展。

  守护数字新基建发展

  当前,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东数西算”等新基建项目的大力推进,我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正迎来新一轮提速。新一代通信技术要求光传输网络速率更高、容量更大、距离更长,光纤光缆行业技术创新正朝着大容量化、低损耗化、高速化、特种化等趋势发展。在其背后,化工新材料的配套升级必不可少。

  中化国际自主研发的对位芳纶产品,用作光纤光缆非金属增强材料,可替代传统的玻璃纤维或钢丝,大幅增强光纤光缆整体性能,提升通信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芳纶全称芳香族聚酰胺纤维,是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之一。外观与普通纺丝无异,但强度为钢丝的5-6倍,韧性是钢丝的2倍,重量却仅为钢丝的五分之一,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耐酸碱、绝缘、抗老化、生命周期长等优异特性,在通信光缆领域,已成为行业标准中指定的非金属增强材料之一。

  它能保护细小脆弱的光纤在受到拉力时不致伸长,提高光纤光缆的耐用性;与玻璃纤维材料相比,它可实现10%左右的轻量化;它的耐酸碱性能极其优异,在丙酮、乙醇、10%氯化钠等溶液中浸泡1000小时性能无衰减;它出色的抗老化性,也可确保室外光缆在30年使用寿命里光纤传输不发生衰减。

  这些突出的综合性能,使其成为通信行业标准中指定的非金属增强材料之一。在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对位芳纶发挥着传统材料无法比拟的作用,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基础性支撑和保障。

  构建绿色创新型产业

  不光是信息通信,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电子电气、复合材料、特种防护等领域,对位芳纶都大有用武之地。长期以来,对位芳纶的主要生产技术都只掌握在极少数国外跨国公司巨头手中。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光纤光缆领域对高模对位芳纶产品的需求量接近4000吨,其中90%仍依赖进口。

  作为央企,中化国际承担“化工新材料补短板”使命,自2013年进入芳纶产业链,经过多年自主创新研发,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我国芳纶产业的“供应短板”问题。特别是在高强高模对位芳纶产品方面,公司于2022年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后,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有力维护了国内通信光缆等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

  今年初,中化国际对位芳纶规模化生产关键技术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项目鉴定结果也显示,其高强高模对位芳纶的生产工艺和产品品质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中化国际继续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优等品率。公司高标准建成江苏省高性能纤维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并以此为载体,与高等院校及上下游企业联合展开多应用领域新产品研发和小试。截至目前,研究中心已累计承接国家及省部级项目6项,共申请专利40项。2022年12月,研究中心内高性能纤维检测实验室获得CNAS国家实验室认证。

  打造多元共生型产业

  目前中化国际拥有5500吨/年对位芳纶产能,高强高模产品占比达到产量的75%。不仅产能领先,还维持着满产满销、供不应求的状态,在通讯光缆、特种防护、轮胎橡胶、复合材料等下游领域均有稳定销售。

  中信证券行业研报显示,对位芳纶2022年全球及国内需求分别为8.5万吨、1.3万吨,2023至2025年国内需求复合年均增长率约10%。

  面对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中化国际正在推进2500吨/年扩建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投产,届时公司对位芳纶总产能将达到8000吨/年。

  在增量市场开发方面,公司也不断定义和扩充应用场景。例如,开拓锂电pack下箱体复合材料市场,已通过国内头部公司测试,正在推进中试;开发完成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耐溶剂型对位芳纶中空纤维膜制备关键技术,探入中水回用和工业污水处理应用领域;完成芳纶涂覆锂电隔膜中试试验。

  面向未来发展,中化国际正在进行全产业链、全家族、全生命周期布局。全产业链是向上下游延伸。向上游延伸建立配套的核心原料对苯二胺产能;下游则开发浆粕、短纤维、芳纶纸等产品。目前已布局年产1000 吨单向无纬布差别化产品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年产2500吨对位芳纶浆粕及短纤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创造了新的业绩增量。全家族指的是通过自主研发,完善芳砜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杂环芳纶等全系列产品工艺包,在扬州实施产业化布局,提供一站式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则将通过梯次利用,实现废弃芳纶制品回收利用,打通芳纶回料产业链,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以进一步实现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