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10月份开始,我的主营业务就变成场外期权了,其次才是场内期权。”一家期货风险子公司期权业务负责人刘天(化名)说。
目前,刘天手里的场外期权业务客户已经有30个,以私募基金为主。就在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刘天还处理了几个客户的来电,业务的火热程度可见一斑。“2017年奖金真是没少赚。”刘天表示累并快乐着,“2018年,我打算做到20亿元的规模(名义金额)。”
中国证券报记者发现,伴随着A股市场上“漂亮50”的牛蹄和期货市场上黑色商品的崛起,场外期权业务出现井喷式增长。就在正规军壮大的同时,一些第三方平台也游走在灰色地带,给投资者埋下了隐患。业内人士称,随着监管逐步完善,灰色地带终将被压缩和消除,场外期权市场的繁荣将是大势所趋。
井喷式爆发
刘天介绍,2017年市场行情向好,特别是“漂亮50”涨起来之后,个股场外期权的需求也迅速提升。场外期权的玩家主要做热门的大盘股,以买入看涨期权居多。“我有一个客户,中国平安60元时就开始进场,连续加了好几笔,每一笔名义市值就是几百万元,现在手里的名义市值已经达到几千万元了,权利金比例大概在9%左右。他要是买股票,收益率也就20%,但通过场外期权收益率已经达到权利金的70%-80%,还是有明显的增厚收益效果的。”
另有一家私募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其管理的基金参与了新能源汽车和房地产板块的个股场外期权,期现为5个月,目前收益率已经超过30%。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决定继续增加个股场外期权的投资,“目前我们做的个股有六七只,还有三四只正在申报。”
除了权益类,商品类的场外期权近期也呈快速增长之势。银河德睿场外产品部总经理胡羽就表示,商品类场外期权市场的主要参与者以贸易商居多。因为他们处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在定价体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利润的追求和创新意识也更强烈。“一般来说,客户交易期权的主要目的是丰富自身的避险手段,或者用来替代期货,又或者与期货结合优化对冲效果。有一些接触期权较早的客户,开始利用这一工具创新贸易模式,利用含权贸易、二次点价等形式,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黏性。”胡羽说。
“投资者对场外期权的市场关注度持续升温。尽管临近春节,但向我们咨询业务的机构仍然很多。”长江期货期权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富表示,场外期权市场火热的原因,一是行情的推动,市场波动加剧会直接提升投资者对期权的关注度和参与热情;二是投资效果逐步显现;三是市场的大力推广。
国投安信期货期权业务部负责人洪国晟表示,2017年场外期权市场发展迅猛。中国证券业及期货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底,2017年全年衍生品市场权益类及商品类场外期权新增名义金额分别为4497亿元、2385亿元。其中,权益类规模同比增长37.76%,商品类规模井喷式增长了17.5倍。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陈福团队援引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表示,2017年以来,场外期权的当月新增初始交易笔数和名义本金一直处于加速增加中。2017年10月场外期权新增交易笔数1923笔,同比上升370.17%;新增初始名义本金318.24亿元,同比上升64.81%。其中,2017年5-9月场外期权每月新增初始名义本金,同比增速分别达到59%、59%、353%、433%、104%。
“对权益类投资者而言,场外期权具有一定的杠杆性,特别是在市场上涨阶段,尝鲜的投资者获得了比较可观的收益,赚钱效应刺激其他投资者参与进来。场外商品期权规模之所以放量,主要是由于黑色商品在2016年-2017年走出了两波先上涨后下跌的大行情,使得实体企业意识到参与场外期权套保的重要性。因此在第二波行情时,实体企业和投资者参与套保及投机带来了市场体量的大幅上升。”洪国晟说。
广发证券非银金融陈福团队研究认为,2017年以来,由于场外套期保值需求增加、“保险+期货”试点不断推进、私募投资机构大量进场参与提高了流动性,场外期权发展提速。
业内人士还表示,目前证监会禁止券商和期货公司风险管理子公司直接和自然人进行场外期权交易,因此交易主体主要分为金融机构、法人公司以及资管产品特殊法人三类。从证券公司场外期权的交易对手情况来看,商业银行、私募基金是主要的买方机构。利用期权明显的风险管理、收益管理优势,商业银行设计发行了较多内嵌期权的结构化理财产品,而私募基金则更多利用期权杠杆性增强收益。反观目前期货公司的场外期权交易对手,则主要以产业企业为主,策略也大多是套保操作。此外,部分专业机构也开始逐渐尝试卖出期权交易,以此获得权利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