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公募投资精选层路径进一步打通万亿存量资金静待备案入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公募基金入市新三板精选层更加顺畅。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机构处了解到,未来存量公募基金只需修改基金合同扩大投资范围,就可直接投资精选层公司股票。同时,精选层股票也被认定为“相当于上市交易的股票”。

  对此,机构内消息人士表示,原则上基金管理人在确定新三板精选层股票投资符合基金合同所规定的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范围和风险收益特征的前提下,“修改基金合同扩大投资范围至精选层可不视为重大调整,做好基金合同修改备案程序即可,不用召开持有人大会”。

  “很难说短期内起到实际的效用,但整体的态度更加开放。”北京地区券商新三板从业人士表示,未来现有投资A股的存量公募基金产品可以以十分便捷的方式直接对精选层股票进行投资。

  公募入市精选层渐次开放

  实际上,此次针对存量公募基金产品投资精选层的放开并非偶然而发,年初至今,监管层一直在促进公募基金投资新三板尤其是精选层的通道畅通。

  2020年4月17日,证监会发布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股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明确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可投资精选层股票。6月,六家公募可投资新三板精选层的基金获批。

  而在今年7月首批32只精选层股票挂牌交易之际,监管层还悄然取消了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比例不超过20%的限制。另外,基金公司也可根据自身风险管理能力,针对精选层股票的风险收益特征,设立新三板公募产品,合理设置产品的风险评级,不再一刀切式评定为R5最高风险等级。

  “在制度设计明确公募基金可以投精选层,并放开比例限制,降低风险层级后,此次监管层开始着手解决如何投精选层的问题。”上述券商三板从业人士称。

  对于此番存量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仅需备案的消息,有北方地区公募基金经理解释称,意味着未来存量投资A股的公募基金,“只需要把自己的基金合同修改一下,投资范围增加精选层,然后递交给证监会备案就可以了”,“流程大大简化,不用再单独召开基金持有人大会表决”。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监管还将精选层股票认定为“相当于上市交易的股票”,并表示新三板精选层股票在交易场所、交易机制等方面与其他上市交易的股票相同。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举也从根源上确定了存量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仅需备案的合理性。

  申万宏源新三板研究负责人刘靖表示,按照年内公布的《指引》内容,公募投资精选层股票需要修改基金合同,而由于新三板不是交易所,精选层挂牌公司不算上市公司,因此市场普遍理解,修改合同投资精选层是重大合同修改,需要经持有人大会通过,而这在实操上具有非常大的困难,几乎不会有存量公募入市精选层。

  在刘靖看来,证监会明确精选层股票相当于上市交易的股票之后,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不算合同重大修改,无需经持有人大会通过,此举大大利于存量公募资金入市精选层。

  边际增量资金拉动市场可期

  据安信证券统计,目前存量公募基金中,按照净值占比,或可投资于精选层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合计净值为3.76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整体的比例为20.86%。

  而目前,精选层市场总市值仅为750亿元,流通市值仅260亿元。安信证券新三板首席分析师诸海滨表示,长期来看,若存量公募基金投资精选层无需召开持有人大会,或可带动存量公募基金入市,按照现有获批投资精选层公募基金投资比例不超过10%的比例,公募基金增加精选层长期配置或能为新三板市场带来显著的增量资金。

  不过,无论是处于市场情绪的考虑,还是精选层流动性的局限,业内人士多认为公募基金短期内投资精选层的意愿并不强烈。

  “历史上新三板市场的低迷表现,加上首批精选层企业挂牌首日的部分破发的情况,让公募基金对精选层的投资相对谨慎。”上述公募基金经理表示。

  而从市场数据来看,目前大量精选层挂牌企业日均成交额不足百万。刘靖指出,由于公募产品对流动性的要求高,而按规模收取管理费的商业模式决定投资小市值股票不经济,公募基金可能不会成为精选层的主力机构资金。

  “但当前精选层单日交易量已连续跌破1亿,加上32家公司中有18家的流通市值不足5亿,任何边际增量资金都将对市场起到积极作用”,刘靖表示,此次公募入市精选层的政策松绑,同时反映了监管层对于精选层首批新股大面积破发后出现的流动性困境的关切,后续混合做市、融资融券、转板制度等改革措施有望在四季度推出,市场有望走出赚钱效应差和流动性差的负反馈。

  “精选层有了赚钱预期,就能慢慢吸引公募基金逐步进场,有了公募基金的不断助力,精选层的赚钱效应就持续放大,又吸引更多的公募基金机构和资金主动进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