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博道基金陈连权:量化赋能 打造更科学股债“配方”

魏昭宇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全面净值化时代到来,银行理财、信托等传统理财产品不再“稳赚不赔”。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固收打底、股债混合的产品,如“固收+”,希望在波动的市场获得长期稳健的投资收益。

  “固收+”这类债筑底、股增强的策略比较成熟。作为资产篮子里的“刚需”品种,在产品管理的背后,开始不断涌现出丰富多元的投资理念。传统的“固收+”产品是由股、债两位基金经理合管,股债配置比例相对确定。为了寻求更多资产配置的阿尔法收益,行业里开始出现“单基金经理”模式,并同时引入量化策略辅助。

  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陈连权就是上述投资理念的先行者之一。近日,陈连权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对于“固收+”的理解,包括对风险管理和资产配置的独到见解。

  风险可以“被选择”

  在陈连权看来,如何与风险正确相处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所谓规避,潜台词可能是先选择了高风险,而后又希望规避它。比如,想得到高利息,选择了低等级信用债,然后又希望在信用风险爆发之前躲开;再比如,想在牛市中赚个20%,选择了60%的权益仓位,然后又希望在熊市中不亏钱。”

  陈连权认为,许多精准预测往往只是幸存者偏差,普通投资者难以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对待风险的更可靠方式可能是正确选择,比如在产品设计端就做仓位选择。

  拟由陈连权担任基金经理的博道和祥多元稳健债券基金,产品设计上含权(股票+可交债+可转债)的总仓位不超过20%,而在债券投资上也不做信用下沉,即不会以低等级投资标的去换取高收益。因此,“大亏”及“信用风险”可能就被选择性地“规避”了。

  既然风险和收益是一体两面,陈连权认为:“假如风险被完全消除,收益也会消失殆尽,消除风险并非没有代价,可能只有致命性或永久性的损失风险才需要被完全规避。对于日常波动的风险,不应该因噎废食,而是要合理平衡及有效管理。”

  资产配置要做好“组装”

  在陈连权看来,资产配置不是去预判,而是去做好组装,做好风险搭配。这也是“固收+”成为了投资者“刚需”品种的重要原因。体现在二级债基或者偏债混合的“固收+”上,就是股债两部分的灵活配置比例。

  “尽管利用股票与债券之间的‘跷跷板效应’可以有效抵抗风险,但万一遇到‘股债双杀’的情况,或者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两条腿走路’就得更加小心谨慎。”陈连权表示。而他想要实现的,就是让“两条腿走路”也能游刃有余。

  “我们采取量化资产配置的方式去动态调整股与债之间的配置比例,同时模型里面还有避险因子,在充分利用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同时,也尽可能降低股债双杀的风险。”陈连权将这一系统化模型称为“防御式资产配置模型”。

  以目前的市场环境举例,陈连权表示,市场风险偏好在不断升高,宏观面趋势上行已经成为了市场的统一研判。“但上行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较为曲折。如果仅从周期的角度进行资产配置,组合的风险波动率可能较高,这就背离了‘固收+’产品的初衷。”陈连权表示。防御式资产配置模型便可以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在投资过程中不断优化股债比例。“当然,这背后是一项‘大工程’,这要求基金经理从长期、中期、短期等多个维度不断完善模型。”

  量化“固收+”先行者

  2007年,陈连权进入交银施罗德基金,担任金融工程部量化分析师,随后又任信用分析师/宏观债券分析师、专户投资部副总经理兼投资经理。2015年,陈连权进入富国基金,担任固定收益研究部总经理、固定收益专户投资部总经理、固定收益投资总监。2018年,陈连权进军私募市场,担任上海远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2021年底,陈连权加入博道基金,任博道基金固定收益投资总监。纵观这位投资老将的投研生涯,从公募到私募,从权益到固收,其跨度之广,在业界少有。

  回顾投研经历,“量化”是陈连权身上的个性标签之一,量化思维也在陈连权在管的“固收+”产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对债券投资、股票投资、资产配置均有要求的二级债基管理上,量化分析师出身的陈连权总结多年的实践,将选股、选债、资产配置、风险控制融为一体,以量化模型赋能,提供更科学化、更体系化的股债配方。

  陈连权表示,在债券策略方面,以稳为主,会通过利率量化模型配置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不做信用下沉,防范违约风险。而在股票策略方面,量化多因子选股模型会内嵌因子动态模块,以便灵敏适应快速轮动的股市风格。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