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下半年哪些行业最值得投资?私募首席研究官建议挖掘顺周期成长股机会

周媛 陈书玉证券时报

  下半年哪些行业最值得投资?接下来市场风格会怎样?4月28日,证券时报特邀星石投资副总经理、首席研究官方磊做客时报会客厅,与投资者分享2021年下半年的投资机会。

  访谈精彩回顾

  证券时报记者:我看到您去年十月接受访谈时曾表示,接下来要从逆周期成长股转战顺周期成长股,您能否具体解析一下?

  方磊:去年上半年全球都在释放流动性,当时的情况是经济下行、流动性宽松,这是非常利于非周期成长股的,比如科技类、医药类,这类公司不太受经济影响,同时又受益于流动性宽松带来的估值扩张。下半年开始,宏观形势发生变化,我国货币政策边际小幅收紧,同时我国疫情控制较好、复工复产力度大,经济触底回升趋势很明确,经济要上行时则要选择顺周期成长股。今年还是延续这个思路,主要关注点是经济向上的持续时间和持续强度。后续经济向上趋势是比较明确的,但有些股票股价已经反应预期,最后还是要看基本面兑现。

  证券时报记者:顺周期成长股指哪些?包括哪些行业?

  方磊:我们认为长期看,成长能化解一切风险,所以要选成长股。顺周期,指经济周期,分早、中、后期。顺周期一开始一般都是政策驱动,早期关注的板块包括基建、地产、对应的建材,之后会传导到中期的化工和制造业,制造业景气了对应估值提升又会传导到消费,其中可选消费(服装、餐饮旅游)是后期可以重点关注的。我们偏好在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在择时方面有什么规律可循?

  方磊:从大类资产配置角度看,“美林时钟”是一个指导投资周期的工具。在股票投资中,我们会分为科技、消费、周期三个类别去看,经济景气时会偏向受益于经济上行的周期和消费,经济低迷但流动性好的时候会偏向科技。复苏、过热、滞胀、衰退阶段我们都有研究,根据历史情况来看,复苏阶段大部分行业都有不错表现,其中传统行业会更好;过热阶段大宗商品类、可选消费、保险等表现更好。不过2007年以来,经济周期并没有走的很顺畅,有时可能没有出现滞胀,直接从过热过渡到衰退,具体还要根据宏观自上而下判断。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这一次经济周期我国后续会不会进入滞胀期?如果进入滞胀期对投资有什么影响?

  方磊:目前还不好判断。如果明确是滞胀最好的做法就是减仓,滞胀对股票市场是不利的,但有时也没有那么明显。这个时期可以选择投资一些抗通胀的品种,如贵金属、有储存价值的消费品、有稀缺性的艺术品等。

  证券时报记者:如何判断有哪些行业是值得投资的?

  方磊:我们会关注长期驱动因素和中期驱动因素。长期就是看产业发展趋势,是否有长期竞争力,会在合适的价格投资好的公司;而中期会关注行业内是否有一些突发性的变化,会选择斜率向上时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各个行业怎样的估值才算合理?

  方磊:成长性好的行业一般都会对应高估值。我们会关注PEG指标(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低的企业性价比高,合理的值是1-2倍。很多还在初始期、快速发展的行业,包括很多科创板上市公司,不能只看PE,要有综合的估值方法。

  证券时报记者:医药股去年涨幅较大,中期走势怎么看?哪个细分领域更看好?

  方磊:医药股去年其实分化很严重,有四分之一左右公司股价是下降的。子行业中比较关注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药比较明确的,对标海外,最终会是专科药、专利药占比较大的份额,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赛道,现在大部分公司还处于早期阶段。近年来,仿制药的核心竞争力转成了质量,所以原料药变得重要,印度疫情持续加重,对于龙头企业的出口有一定利好。但原料药业务比较复杂,企业直接在海外与印度企业有竞争的,可能会受益,但也有些企业客户是印度企业,这样就会受影响,需要自下而上把公司业务拆分清楚去看。

  医疗器械和医疗服务也会是持续景气,和海外相比,中国这部分业务占比还很低。这已经属于制造业最顶端,有很长的技术路径,国内还要关注技术水平,技术提升才能实现进口替代。

  近几年比较火的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行业,这是创新药领域的延伸,现在是创新药领域比较高的景气点,但创新是有概率的,不是投了钱就会有收益,有投资收益比,慢慢投资会更理想。同时,这个行业除了规模和先发优势,并没有很强的壁垒,后续供给会增加,我们预计整个产业会持续繁荣,但整个产业的集中度可能不会像现在这么高。

  医药长期看有成长空间,但中期目前估值比较贵,很多PEG已经是3-5倍,后续可能会有估值下压的风险。

  证券时报记者:中药的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方磊:中药目前主要分两类。一是品牌中药、偏向消费品的中药,这些企业是能够通过营销、品牌管理,保持业绩持续增长,市场一般也有给予比较高的估值。二是中药制剂,目前面临西药再评价机制,未来的发展路径出现了不确定性。

  证券时报记者:科技领域投资的思路是什么?

  方磊:科技受经济周期影响不大,但受产业周期影响很大。一个新的技术/应用诞生,可能会带来一次科技革命,会对应一大波投资机会。比如智能手机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与投资机会。比如目前5G已经过了前期建设高潮,但是应用现在还没有,物联网可能是未来的有效应用,会对应一些硬件软件的投资机会。新能源产业链、碳中和,这些也是我们需要自下而上看技术研究的。

  证券时报记者:您认为现在是顺周期的哪个时期?

  方磊:中期,现在大家已经有向好发展的预期,但这是一个需要持续兑现的过程。复苏是肯定的,只是持续的时间和强度目前由一定分歧,但我们认为现在还是处于经济上行的一个过程。

  证券时报记者:现在比较看好哪些行业?

  方磊:可选消费是排在比较前面的,我们认为消费后面复苏的时间会更长,这一赛道从更长时间维度看,也是成长性很强的。再有就是资源品、交通运输、化工、机械等。

  证券时报记者:资源品商品价格与相关公司股价之间是否存在联动?

  方磊:资源品规律是股价先涨,基本面情况较低的时候,大家预期后期需求会回暖,股价见底后开始上涨,后期预期逐步兑现的时候会出现商品价格上涨,这个过程股价和商品价格同时上涨 ,再往后可能股价不上涨商品上涨。我们认为资源品需求会回升,目前供给格局也比较好,价格会维持在比较高的位置。同时,有些企业还在扩产,可能会出现量价齐升,只要商品价格能够维持高位震荡,相关企业的业绩就会陆续释放出来。

  证券时报记者:可选消费中都包括哪些?

  方磊:家电、汽车其实现在更偏向必选消费。智能汽车会更偏向可选消费,可能是类消费电子属性。餐饮、旅游等行业,当经济水平处于比较高的位置时,弹性是比较大的。虽然目前市场已经普遍预期它们会修复,但我们认为其基本面的修复还有很长时间,而长周期看,也属于朝阳行业。

  证券时报记者:交通运输主要指哪些?

  方磊:主要包括人的运输和物的运输。人的运输目前空间比较大,根据美国数据也可以看出,美国目前的整个航空出行大约是疫情前的50%。

  证券时报记者:快递行业因为龙头公司暴雷近来备受关注,有投资人认为,因为上下游都没有议价权,所以快递就不是一个好行业,您是否认同?

  方磊:一个行业中的龙头公司突然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我们是比较中性地看待。一般来讲龙头公司对整个行业的理解会更深刻,会预先做一些前瞻判断,有的时候一些举动外界不理解,但是若干年后可能会认可幸好做了这样的变化。

  从投资角度看,龙头公司进行调整,我们要判断,需要多少时间,以及我们能不能看懂其调整成功的概率。我们目前还是持续观察的阶段,如果股价反应比较充分 我们可能会偏向信任龙头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前段时间有篇文章刷屏,说有一家30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去路演被基金公司拒绝,说因为市值小,都无法容纳大资金进出,对于这一现象您怎么看?您觉得小市值公司的机会还能看好吗?

  方磊:关注是没有问题的,很多大的公司在早期的时候也没有有特别大的市值。目前中国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但其实龙头公司还不算多,未来会涌现更多行业的龙头,这些可能就是在现在的小市值公司中出来的。我们不会不看小公司,但不可否认,现在上市速度比较快,小公司越来越多,对研究能力要求更高。小市值公司体量小,防风险能力弱,可能波动会比较大,这就要做好研究,明确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考察公司质地、竞争力、管理层,如果研究到位,也可以陪伴其成为大公司。

  证券时报记者:你们投资时,对大市值、中市值、小市值公司会不会有特殊的靠量?

  方磊:目前时间点来看,会更侧重中等市值公司。随着经济上行,前期偏向选稳定性大市值公司,后面可能会转到中市值公司,再后面小市值公司基本面也会改善,可能弹性也会大一点。

  证券时报记者:目前对白酒行业的看法?

  方磊:整个行业的成长力其实没有很高,白酒行业走的是集中度提高、消费升级的路线。我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司产品价格带设置和行业趋势的匹配度上。公司产品梯度布置合适,新产品能够顺应价格带变化,企业的成长性就会比较强。我们也能看到,白酒行业在过去不同时间段,领涨的公司常常不同,一般都是最顺应行业发展的。整个行业目前绝对估值相对高,从一季报看,有些公司估值和成长性还是匹配的,但不是全行业都匹配。整体来看偏谨慎,如果后面流动性边际收紧,会对估值有压制作用,如果业绩成长性不够好,不能抵御估值的压缩,后面各公司可能分化比较严重。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