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稳住经济大盘 长三角在行动

上海证券报

  稳经济

  浙江 出台了38项稳经济政策措施。

  江苏 计划打好投资消费组合拳,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促就业

  安徽 出台《就业促进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

  江苏 近期将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公益招聘活动,累计释放20万余个就业岗位。

  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紧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长三角三省一市立即付诸行动。

  5月27日,浙江省在落实好“5+4”稳进提质政策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全面顶格、能出尽出、精准高效的原则,在全国率先出台了38项稳经济政策措施。

  5月29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提出了8个方面50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

  与此同时,长三角各地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纾困企业、促就业等工作正扎实稳步推进。

  政策:应出尽出

  稳增长,关键要形成政策合力。

  扩大有效投资是稳增长的“压舱石”。浙江省在38项稳经济政策措施中提到,将重点推进杭州西险大塘、扩大杭嘉湖南排西部通道等一批水利重大项目;加快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实施类项目推进,推动通苏嘉甬铁路、甬舟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投资;重点推进一批快速路、综合交通枢纽等关键项目建设等。

  安徽省要求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积极发挥专项债作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新型基础设施、各类产业投资项目建设,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大盘子,确保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

  具体而言,安徽省发布推进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推进实施池州—黄山高速铁路、巢湖—马鞍山城际铁路、六安—庐江普速铁路等重点项目,加快铁路、港口货运站场向公铁水联运综合货运枢纽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铜陵港江北港区、石台非金属矿、霍邱钢铁物流园等铁路专用线,打通铁路运输“最后一公里”。

  江苏则计划打好投资消费组合拳。5月29日,记者获悉,“苏新消费·夏夜生活”启动,江苏全省预计举办超10万家商家参与的千场消费促进活动。同时,江苏省13市陆续推出覆盖区域广、惠民力度大的活动,将有力提振消费市场,促进消费持续恢复。

  助企纾困是当务之急。针对企业实际困难,《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从阶段性缓缴“五险一金”和税款、扩大房屋租金减免范围,到多渠道为企业减费让利、加大退税减税力度、发放援企稳岗补贴,综合施策,实施“缓免减退补”政策,多管齐下为企减负。

  浙江省将加快退税进度,确保现有可退增量及存量留抵退税尽快落地;加快涉企资金兑付进度,推进资金精准下达、落地见效;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规模和覆盖面,聚焦受疫情影响重点行业,对小微企业给予担保额度、期限、费率等政策倾斜;扩大实施社保费缓缴政策范围,缓缴期限阶段性延长至2022年底;优化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将大型企业返还比例提至50%等。

  援企稳岗促就业方面,安徽出台《就业促进行动方案》,提出建设“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

  江苏省近期将举办各类高校毕业生公益招聘活动,累计释放20万余个就业岗位。

  行动:能为尽为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浙江省首个大型独立储能电站近日在海宁市开工,该项目占地面积20亩,一期投资6100万元,一次充电可达11万度。项目投运后,预计年充放电3740万度,为绿色经济发展下好先手棋。

  安徽方面,记者获悉,引江济淮的重要控制性枢纽工程“引江济淮枞阳枢纽”计划6月底前竣工;合新高铁安徽段桥梁工程的全线首孔箱梁架设(沙庄大桥首孔箱梁架设)和首个连续梁0号块最近完成浇筑,标志该高铁桥梁工程施工进入新阶段,合新高铁全线通车后,将对促进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助企纾困政策效应显现。上海全市正加紧推进复工复产,科技领域“助企纾困12条”初见成效,3月以来,各金融机构通过科创助力贷、科技履约贷、小巨人信用贷、高企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共向1824家科技企业发放290多亿元贷款;194家在贷科技企业,以无还本续贷、展期等方式,获得无缝续贷支持,涉及金额近10亿元。

  在江苏,4月1日起落地实施的税费支持政策“重头戏”——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实施首月,江苏就有845亿元留抵退税款直达一线市场主体,为21.4万户纳税人增加了现金流,加上持续推进的减税、降费、缓税和免税,助企纾困政策落地显效。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依靠点。在5月27日启动的中国江苏人才云交流大会上,来自江苏省的1757家重点企事业单位端出6821个优质岗位,面向全球引才超3万人。为了吸引人才,用人单位开出的薪酬待遇也很慷慨,据统计,参与招聘的6821个岗位平均年薪超过15万元以上。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