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有色牛”魅力不减 “两栖人”悄然出动

张利静 马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有色板块在连涨三年后,2022年开年继续走强。回顾这一轮长周期走势,有色期货与股票价格涨幅保持1:3的神秘比例,即期货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股价上涨3个百分点。近期美元指数走弱为大宗商品市场铺上了一层牛市底色,有色金属期货价格纷纷走强并创下新高,有色股也再次启动,股期“两栖人”已经悄然出动。

  股期联袂走强

  所谓股期“两栖人”,即有这样一类投资者,他们利用股期价格的映射关系进行精准狙击,把握波段行情,获取收益。 

  1月12日,国内期货夜盘交易时段,外盘伦锡期货创下历史新高,伦铝期货大涨,期货投资者卢先生再次感受到了有色牛市的魅力。“眼见有色行情还没结束,最近我还买了点有色股票。”卢先生说。

  文华财经数据显示,1月12日,伦锡期货主力合约大涨2.06%,盘中最高触及41600美元/吨,创下历史新高;伦铝期货主力合约盘中触及本轮反弹高点3030美元/吨;伦铜期货主力合约大涨2.64%,盘中突破10000美元/吨关口。

  1月13日,国内A股开盘后,锡业股份开盘一度大涨超4%,2022年以来该股涨幅已达17.26%。

  Wind数据显示,A股有色金属指数已经连涨三年,2019年-2021年累计涨幅达119%。国内期市盘面上,有色板块指数连续7个季度收红,2019年-2021年累计涨幅达44%。尤其近日,沪镍、沪锡期货价格均已刷新纪录高位,沪铜、沪铝期货价格亦攀至阶段高位。

  “伦锡创新高,锡业股份大涨,最近大宗商品和股市的联动大戏或许正在酝酿中。”卢先生说。

  利多因素齐聚

  美元是影响有色金属市场走势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国外央行加息预期趋缓,风险偏好回升。美国奥密克戎感染人数创新高,就业数据喜忧参半,本周三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发表的言论较之前的“鹰派”态度出现缓和。

  “市场信心受到提振,利空出尽变利多,加息预期压力缓解推升了有色金属价格,尤其是铜。”美尔雅期货有色金属高级分析师王艳红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

  中大期货首席经济学家景川对记者分析称:“前期美联储的‘鹰派’表态令有色板块整体承压,最近鲍威尔等人的言论并未进一步转‘鹰’。因此,利空压力不进则退,市场出现了一定的空头回补。目前总体上市场偏好有所回升,美元近期下跌幅度较为显著,进一步推动有色品种价格中枢上行。”

  就具体品种看,景川表示,铝、锌等品种因欧洲能源紧张而在供应端受到扰动,镍则由于印尼征收出口关税的消息而存在一定炒作,锡价上涨则由于其本身供需两端的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充裕流动性已经在社融数据上体现出来,也令有色价格获得了一定的上涨动力。

  “2021年12月中国PPI增速继续回落,CPI与PPI剪刀差收敛提供了宽松的窗口,黑色、有色金属均将受益。”王艳红说。

  “欧洲电力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原油价格反弹至高位,叠加全球有色金属库存不断去化且绝对水平偏低,基本面与宏观因素共振助推了本轮有色金属价格集体大涨。”东证期货有色金属研究员孙伟东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说。

  价格波动或加大

  展望有色资产的中长期走势,高盛最近将对铜价的预测上调至12000美元/吨,预计2022年将上涨20%以上,铜价将在未来12个月创下历史新高。

  景川分析,从宏观上看,2022年全球经济及需求将面临见顶回落风险,但供给端收缩对部分有色品种仍有支撑。考虑到中美两国货币政策分化等因素,预计有色品种短期将高位震荡,中期则持偏空看法。

  在细分品种方面,景川认为,在供应端,锡、铝受限比较明显,锌也呈现阶段性紧缺局面。在需求端,由于新能源领域的带动,按强弱排序,铝、铜、镍、锡具备新增需求。库存方面,当前铜、锡、镍的低库存格局突出,短期对价格将构成较强支撑。就全年走势而言,关注锡、铝、锌逢低做多机会,关注铅、铜逢高做空机会。

  “2022年的基本面和宏观面注定了有色金属价格将呈现出高波动性。”孙伟东分析,就基本面来看,消费端受新能源以及基建领域拉动较强的铝和锌会有较好表现,节奏上需要把握二季度供应压力小、消费放量的时间节点。下半年,随着供应压力不断增大,以及外需的下滑,有色金属基本面或面临转弱风险。

  有色金属价格能否支撑相关股票标的继续走强?从有色板块期货与股票市场联动特征看,王艳红认为,在大的周期中,商品价格上涨需要现实和预期的双重推动;股票价格则更多偏向预期,在估值水平偏低的情况下,盈利预期会提前带动股票价格上行。

  景川则强调有色金属价格的变化对于有色行业企业的差异化影响。“有色价格上涨对产业链上游公司而言一般以利好为主,因其价格的上涨将会带动销售利润回升;而对下游公司而言,要看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或好或坏。”景川表示。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