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殷勇:资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 开发性金融应发挥主要作用

陈莹莹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中证网讯(记者  陈莹莹)  央行副行长殷勇12日在首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表示,资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毫无疑问,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资金需求的满足,开发性金融应发挥主要作用。

  他说,“一带一路”建设可覆盖全球范围内接近70%的人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需求量较为巨大。依据亚洲开发银行所做测算,从2016年至2020年的五年时期中,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仅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需求就大约为每年5030亿美元,但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的资金供给量总额仅为每年1960亿美元,由此可见,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差额将达到每年3070亿美元,约占所涉及地区GDP的5%。按照这一比例进行推算可知,“一带一路”全部覆盖区域中的基础设施投资缺口将会超过每年6000亿美元,这一巨大缺口的背后含义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由对覆盖亚太地区主要国际金融机构资本金规模的所做统计可知,以开发性为主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的资本金总规模不过5134亿美元,换言之,即便将上述所有开发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全部用于投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也还不能弥补这一项目一年所需的资金量。所以,资金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毫无疑问,对于“一带一路”建设资金需求的满足,开发性金融应发挥主要作用。

  殷勇认为,在传统的开发性金融中,我们通常对选定的项目直接开展贷款融资,但开发性金融资金有限,可用资源往往被少数项目全部占用,很难发挥杠杆效应以满足更多项目的资金需求。与商业性金融不同,开发性金融采用保本、微利的基本模式,这一模式隐含一定程度的暗中补贴,主要体现为利息补贴。由于补贴没有显性化,我们在进行谈判和做出决策时往往意识不到这种补贴的程度。同时,由于开发性金融看上去还可以微利,受益国家对这种暗补往往并不买账。

  此外,开发性金融的资金成本相对较低,导致不同国家或不同项目之间存在攀比情况。由于开发性金融往往对少数项目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项目集中度比较高,其在项目建成后存在比较大的道德风险,比如选择性违约,也就是“赖帐”风险。因此,开发性金融的传统模式很难满足“一带一路”的巨大资金需求。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