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转换变成伪命题
在“大而美”的格调下,风格转换已经成为基金经理眼中的伪命题。近期创业板指数的强势拉升与个股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这一点。
利益均沾曾经是A股投资者眼中的美好事物,但在龙头股持续溢价的背景下,指数强、个股弱成为一种可能。在许多基金经理看来,“这种可能发生在当你买了行业的跟随者的时候”。显然,不管是主板公司还是创业板公司,在新的理念下,基金经理关注的不再是风格,而是具体公司的行业地位,而行业地位决定着竞争力和业绩持续性。
以调味品行业为例,两家沪市主板公司在2017年的大行情中,走出了完全相反的股价表现。市值不足70亿元的千禾味业2017年跌幅19%,而它的竞争对手,同在沪市的海天味业2017年涨幅达87%。截至上周五,海天味业的市值为1500亿元。大市值公司的估值溢价远超同行业的小市值公司,股价弹性也更强,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其实,在创业板领域,大市值龙头公司的弹性和估值溢价的大戏也开始上演。以在创业板上市的影视公司为例,市值超过300亿元的龙头公司光线传媒去年1月至今股价涨幅34%,而该行业市值低于100亿元的公司中,欢瑞世纪、新文化、唐德影视的股价同期都出现较大的跌幅。
在基金经理看来,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A股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杨德龙预计,未来几年内海内外机构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同时养老金也逐步进场,机构定价权会显著增强。这些资金的首要买入对象是那些“闻名遐迩”的龙头企业,而不是听都没听说过,需要耗费大量研究成本的小盘股。杨德龙认为,目前创业板的科技股、互联网板块、文化传媒板块的投资机会很明显,但机会只在于那些龙头公司。
融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张延闽判断,A股市场的风格转换比较难。从2016年、2017年来看,A股市场新增资金都来自机构,中小投资者在逐步退出市场。海通证券荀玉根预计,2018年全年资金净流入在3300亿元,其中机构资金是主流,机构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在提升。荀玉根说:“机构资金进入市场后,会对市场上稀缺的、业绩持续增长的上市公司给出更加合理的价格。”
张延闽认为,市场已经在向更为合理的以大为美、以强为美转变,只有长期回报好的细分行业龙头才能上涨,至于这些公司是创业板还是主板并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