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青银理财实现逆势扩张

管理规模飙升 产品“0破净”

叶斯琦 陈露 见习记者 张佳琳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2年,市场风云激荡,股债大幅波动,行业规模普遍缩水,有一家银行理财公司逆势崛起,成就了“传奇”:在全市场银行理财公司中唯一一家产品“0破净”;管理规模逆势增长20%;服务客户总数从不足20万增长到超210万;在上证指数全年下跌约15%的背景下,权益类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超17%……

  这家脱胎于城商行的银行理财公司缘何能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杀出重围,中国证券报记者前往位于黄海之滨的青银理财总部深入调研,在一组组看似矛盾的抉择中找到了其高速发展的密码——在大势下踏准舒适与折腾的节奏,在发展中把握稳健与扩张的尺度,在布局上厘清扬弃与坚守的准绳。

  “兵无常势。风云诡谲的市场中,能守护我们的唯有初心和辩证法。”青银理财总裁王茜如是说。

  “折腾”与“舒适”:管理规模逆势飙升

  “回撤潮”“破净潮”“缩水潮”……2022年,面对市场大考,银行理财公司规模普遍承压,青银理财的管理规模却逆势大涨20%。青银理财产品管理规模中,母行青岛银行以外的理财资金来源占比更是超过31%。

  这不是青银理财第一次让人出乎意料。2020年3月,青银理财获批筹建,同年9月开业。作为当时唯一一家获批的万亿资产规模以下的银行理财公司,青银理财的诞生便令不少同业感到惊讶,他们评价道:“即使在城商行里,青岛银行的规模也并不在最前列。”

  那么,青银理财缘何能“逆势”崛起?观势谋局、敢于“折腾”、争下“先手棋”是关键。可以说,资管新规正式发布前,王茜及其团队就已经朝着新规的方向做好了充足准备。

  人才为发展之基。早在2016年,青岛银行便连续进行市场化招聘,将众多来自国际投行、大型商业银行、公募基金、券商、信托公司等领域的精英收入麾下,组成多元化、专业化的人才矩阵。正是这批经过多年磨合、形成自身文化基础的人才为后续青银理财迅速适应净值化转型打下了专业基础。

  IT系统为发展之柱。2018年伊始,资管新规征求意见稿发布后不久,青岛银行便决定对系统进行改造,为后续较早发行完全净值化产品下了步“先手棋”。在当时,这是很多城商行难以做到的。据王茜介绍,在筹备理财子公司之际,青岛银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占比已超过70%。截至2021年末,青银理财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100%。

  组织为发展之架。2018年初始,青岛银行成立了资产管理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挂钩利润等市场化机制。几经发展,事业部各项体系都较为完整,理财子公司的雏形已现。王茜说:“从事业部到理财子公司,在业务层面上来看,相当于做了一个平移,所以相对轻松。”

  “要让团队面对新情况新境遇时仍旧安然‘舒适’,我们就必须不停地‘折腾’。”在王茜看来,“舒适”是“折腾”出来的,一如她十年前放弃高盛、瑞信的高薪,回到家乡加入城商行。

  极具现代感的办公区,K线闪烁的交易大屏,深思熟虑的投资经理,窗外层叠起浮的海浪……如果不是不远处云气氤氲的崂山,眼前的场景必定经常让王茜穿越回到十年前的曼哈顿。

  超前的筹谋让青银理财少了手忙脚乱,多了从容舒适,乘上净值化转型的东风,实现了突破性发展。两年多的时间里,青银理财管理规模从资管新规发布时的500余亿元,跨越到如今的2000多亿元,激增三倍有余。

  保守与进取:700只产品“0破净”

  2022年,在全行业苦思“银行理财该如何有效应对市场波动”之时,青银理财掷地有声地给出了答案。

  Wind数据显示,2022年,青银理财所管理的近700只产品净值均未曾跌破1,是全市场唯一一家实现“0破净”的银行理财公司。相比之下,2022年12月,全市场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率一度超20%。

  “稳”,离不开准确的市场判断、严格的交易纪律、合规的经营模式,更离不开守护投资者的初心。

  王茜的市场判断,往往多了一份清醒和审慎。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概念火热,投资经理们对此振奋不已,但王茜给他们泼了一瓢凉水。在她坚持下,公司经谨慎研判,逆势取消了一款新能源主题产品的发行。这在当时引来众人的不解,但事实证明,这一果敢行动为投资者成功避开了随后的一波市场下跌。

  “没想到她对了。”青银理财的投资经理们很服气,不过他们还是经常对王茜的“保守”感到抓狂。2022年10月初,国际金价尚在每盎司1700美元附近徘徊,市场非常看好金价的上涨机会,有投资经理说:“她批出的黄金头寸额度就让人感到‘无语’。”

  投资经理当时的申请是大幅增加头寸,但王茜坚持将黄金头寸控制在交易纪律允许的配置比例范围内。对此,她的解释很简单:“产品收益已达预期,虽然也看多黄金,但金价在此位置仍有一定的回撤风险,加一定仓位以后仍旧可以等待更好的位置。面对市场,克服人性的贪婪与恐惧最为不易。”

  王茜对交易纪律的严格,更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有个交易日,某类资产大涨,但青银理财从上到下的员工却“倒吸了一口凉气”——豪赚一笔但没有及时止盈的投资经理不仅没得到丝毫表扬,反而被王茜痛批。

  据一位投资经理回忆:“那天她恰好有事没在,又赶上行情飙升,我们没来得及确认就草草结束投资例会,火速回到工位交易去了。”

  包括这位投资经理在内的所有员工都从最初的不解到最后的领悟——“赚一时的钱和赚长远的钱是有区别的”。

  坚持合规经营则是王茜的另一条底线。虽然高风险债券的收益率高,但青银理财有一条原则是“不做信用下沉”,这与很多资管机构的做法有区别。

  青银理财拥有投资、市场、风控、运营和综合条线,条线之间不容许丝毫的“越轨”。“只有合规才能讲规模。任何不合规的操作,即使带来丰厚的利润,也是绝不允许的。一旦埋下风险的种子,利润会被不良吃掉,引发种种负面影响,甚至拖垮公司。”王茜表示。

  守护投资者的初心,赢来的是投资者“用脚投票”。成立两年多时间,青银理财服务客户总数从不足20万增长到超过210万,跨越式增长十倍。

  但“保守”的王茜也是“进取”的王茜。当取之时,王茜丝毫不拖泥带水。

  何时当取,何处当进?

  譬如大势已现之时: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2018年,王茜及其团队基于新规影响、市场条件、业务现状等多方面因素,做出了“理财业务要扩张规模”这一逆势判断。“把饼做大、把收益做高,很多困局便迎刃而解。”王茜说道。

  经过专业分析、反复沟通汇报后,王茜最终获得了行里的支持。从结果来看,王茜的这份坚持赢来了巨额回报。在有完整数据披露的2021年,青银理财的净利润飙升至4.08亿元,助力集团口径的理财业务净利润达到6.86亿元的高位。

  王茜表示:“有些理财子公司的母行渠道特别强,就可以从渠道的角度出发,制定发展战略。但针对我们的情况,只能另辟蹊径。”基于这一判断,青银理财坚持“代销竞争”的市场策略,积极开拓全国市场份额。据最新数据,青银理财已与28家机构开展代销合作,涵盖股份行、城商行、民营银行以及互联网头部金融机构等类型,行外资金占比逐步提升。

  “后续会继续拓展合作机构。我们期望能够走得更远,未来客户在提到青银理财产品时,除了稳健,还有更多新的东西。”王茜说。

  坚守与扬弃:权益类产品跑出靓丽业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对于投研能力建设,王茜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投研不行,青银理财的发展好不了。”她说。

  亮眼的成绩单印证了青银理财的股债投研实力:截至2022年底,青银理财混合类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9.11%,权益类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17.08%,“固收+”主题产品成立以来平均年化收益率5.7%。2022年,青银理财封闭式产品到期全部达到或超过业绩基准。

  强大的实力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在青银理财,从2018年开始每日两次的投资例会雷打不动,坚持了五年。王茜与分管投资的高管、投资部门负责人、市场部门负责人、投资骨干等,每个工作日早晚都要研讨当天市场行情和投资观点。

  不仅如此,青银理财还要求投资人员无论职级,必须亲自撰写研报,并在内部分享,与团队成员共同讨论。

  王茜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投资驱动型资产管理机构,以投资带动产品设计,进而带动客群。买方做投资,不能和研究分开。”

  深谙坚守之道的王茜,又是敢于创新、敢于接纳复杂手段的王茜。

  创新,或者被淘汰,时代的脚步快得连唏嘘的时间都不会留下。在王茜看来,只有差异化、特色化,才能在这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多元大类资产配置就是青银理财出奇制胜的一个缩影。据王茜介绍,青银理财的投资团队以大类资产划分,已建立包括货币市场部、固定收益部、资本市场部、另类投资部、跨境与衍生品部等多个大类资产的投资部门体系,有效整合投资资源。在理财产品净值化的当下,这无疑为产品整体的净值表现增厚了“安全垫”。

  直销APP是青银理财拥抱创新的又一大手笔。2020年开业之际,青银理财就推出直销APP,成为首个推出直销APP的银行理财公司。目前青银理财直销APP已有6万多个客户,是母行理财活跃客户的1/5,直销渠道的销售额在20亿元左右。

  创新还意味着扬弃。很多理财公司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较深的银行印记。以轮岗为例,银行体系里不同部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轮岗很普遍,但对资管机构而言,诸如固收部和权益部负责人直接对调等轮岗方式可能违背专业性要求,因此,青银理财坚决摒弃银行体系“老规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考核方面,青银理财同样打破银行的固有逻辑,对标资管机构,对不同的大类资产部门均设置不同的预期和目标,激励各部门条线完成KPI,从而合力完成整个公司的收入和利润目标。

  “唯有坚守初心,才会有恒常的辩证法。”对青银理财的未来,王茜是坚定的:做真正为了投资者的资管机构,做真正走得远的资管机构。

  那么,什么样才算做成了?“如果国内能出现PIMCO(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这样的资管机构,那一定会被投资者了解和认可。这也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王茜没有丝毫犹豫。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