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在京举行

2018年1月3日,《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支持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发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并就社保基金财务可持续性和投资管理等主题进行研讨。

更多>>精彩观点

主办单位

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中欧基金公司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更多>>现场图片

top文字直播

以下文字由速记稿改编,未经发言者与论坛主办方审核,转载或引用请谨慎!中证网不承担转载引用以下文字所引发的任何后果。

  会议名称:《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 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

  会议时间:2018年1月3日

  李强:今天又迎来了新的一次学术成果发表,就在这个地方,大概是9个月以前组织老龄社会中心成立大会,今天是蓝天白云阳光明媚,美丽的清华园再次迎来大家,我们谢谢大家的参与。清华大学老龄社会中心发挥多学科高端人才优势,联合整合社会各界多方面社会资源,搭建高水平智库平台,组建一流老龄核心队伍,我们将会不断组织学术的研讨、课题的研究以及学术成果的发布和开过一系列研讨会。

  首先让我介绍一下今天到会的各位嘉宾,首先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中国社会保险会会长胡晓义;人社部基金监管局副司长汤晓莉女士;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女士;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先生,同时也是清华老龄社会中心的理事。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黄卫来;今天到会还有很多领导和专家,不在这里一一介绍。

下面首先请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致辞,欢迎。

  杨斌:

  谢谢,谢谢李强教授。非常欢迎大家在今天这样一个好日子、好天气来到美丽的冬日清华园。我今天出席一方面是代表学校来欢迎大家,也感谢各位学者在这个阶段当中对老龄社会中心所作出的支持和帮助。另外一方面我也是老龄社会中心的管委会主任,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感觉到李强教授为主任的研究中心发展非常顺利,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就是开放,通过广泛的邀请和团结产业界、政界、学术界方方面面的专家、大咖,大家共同来耕耘老龄社会研究非常重要的议题,并且尝试着将自己有些是基础上的研究成果来贡献国家的政策制定和产业的实务发展。

  清华大学对这一部分的工作是非常重视,我知道清华原来特别是1952年到1979年之间是理工科在全球著名的大学,1979年之后复建文科,发展理科,最近15年当中兴办医科,使我们成为多科优势学科基础非常深厚的综合性大学。可喜可贺的是在12月28号,一周前在第四轮的国务院学科评估里面,我们要看A+学科,最顶尖的学科,清华大学以21个A+位列全国高校之首,我们又有了进步,进步相当部分体现在我刚才所说的文科和理科,像化学非常好,像公共管理也是A+。

  老龄社会研究在清华希望是多学科协同的优势得到发挥,清华大学李强教授是中国社会学会的会长,我们有中国最好的,也是排在A+的工商管理,像金融、保险、会计都是领先学科,我们有一个对业界,包括对政府影响非常大的五道口金融学院,同时也有公务员队伍中间非常强有力的公务管理学科,这次公务管理学科也是A+学科。同时清华大学在四年前全国各高校第一个成立了大数据研究院,数据基础上谈问题,定政策,是清华做事的风格,也是优势。今天精算报告的发布我想又是这样的风格、方式具体的体现,我们是拿数据说话的。

  相对而言,过去整个发展过程当中清华在关注民生,在十九大精神所要求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一方面的学科布局,专业设置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不排除将来在学科上老龄社会研究会成为重要的交叉性的学科,也不排除将来研究生、毕业生会是专门在这样的专业当中去耕耘,去发展。这次总书记在新年贺词当中提了很多事情,列举数字讲到成绩的时候把保障和保险、覆盖这些东西特别提出来,可以看到一国之首,心里挂牵百姓,保障是大家心之所向。所以大家所做的工作极其重要,对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非常关键,对社会财富在今后更有序进行分配、更可预期也具有指导性。所以我代表清华大学全力支持老龄社会中心的工作,也全力支持社会各界特别像胡部长到政策相关部门一起来共同关心和投入到这样的伟大事业当中,我就对大家表示欢迎。

  预祝今天的发布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杨校长,杨校长的发言介绍了清华在推进老龄事业方面的决心,我们再次对他的发言表示感谢。下面请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也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的老领导、老专家胡晓义先生致辞,我们欢迎。

  胡晓义: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向由清华大学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中欧基金和中国劳动保障出版集团协办的发布会和研讨会的召开,我通常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会介绍一些中国社会保险比如养老保险的最新的进展情况,但今天的发布会是非常专业性的会,是精算报告的发布,所以我就舍去一般性的情况介绍,就精算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观感。

    据我知道,精算在保险业的应用已经有260多年的历史,而运用到社会保险的领域可以从1942年贝弗里奇报告作为起点,而我们国家是1988年在南开大学开设了第一个保险精算的研究班,1999年才有第一批43个人通过考试获得了中国精算师的资格证书,在2005年国务院统一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文件的附件当中,有一个关于个人账户养老金领取的月数表,这是第一次运用精算的技术来确定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标准。虽然这个标准还是比较粗的,但是终究有了一个开头,到现在也一直在沿用着,并且把这个标准扩展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算以及职业年金相关待遇的计算。我提及这几个事件或者时点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说保险我不懂,但是社会保险我以为是一项恒久的事业,没有执着的理念和迸发的激情,是肯定不能做好这项工作的,但是社会保险也是一门科学,仅有热情也是不够的,需要一批又一批追梦人面对着海量的、枯燥的数字进行长期艰苦、专业而且默默无闻的研究,才能发觉其中规律的光芒,才能为事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以为今天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是值得点赞的。我看这份报告的价值也许说的不对,它不在于预告了什么,或者重点不在于预告了什么,而在于初步搭建起了一个分析的框架,迈出了养老保险专业化精算分析的第一步。所以报告者也自称这份报告是一次探索和尝试,我以为这种低调的姿态是实事求是的。我对精算应该说是一个外行,但是20多年来,长期从事社会保险工作,就算是耳濡目染也有一些体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怎么看精算在社会保险应用的这件事。

    我总的认为是社保的精算是大有可为的,有五点感受,或者是五点见解。

    第一,精算报告我们看它什么?我得出一个比较粗浅的结论,就是说精算不是算命,如果是算命的话,算命先生占卜吉凶,某年某月某日有血光之灾,向西南方向可以避之,言之凿凿,信不信由你。要是用算命的思维来理解精算,我们就陷入了迷信,精算作为科学,我以为揭示的是大范围的长周期的规律,如果分析框架是合理的,一般来说长期趋势预测是比较准确或者接近准确的,而短期的预测则往往偏离会比较大,所以我们看精算报告或者说精算报告的阅读者,不应当只看具体的结论。比如说在资金平衡上是某年出现了拐点,或者是收之缺口的量有多大,如果局限看这些东西,我说的严重点可能陷入了迷信,陷入了算命思维。看的是大趋势,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系统性风险的要害上和防控的方向上,这是我的一点体悟。

    第二,给谁看?写的精算报告是给谁看的,就是要锁定服务对象,我认为精算是高度专业化的一种技术服务,服务的对象主体应当定位于相关的决策者,比如说保险的精算,是给保险的产品的决定者们来看的,而不是给投保人看的,投保人看也没有用,他是不懂的,没有哪家保险公司会把某项人寿保险的精算的风险告知投保人,不会这么做的,承保人计算风险之后确定保单,投保人只要明确自己的保费和潜在的获益权利就可以作出选择,而社会保险是政府强制实施的制度,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社会保险的精算报告向社会发布是必要的,但是在发布的同时,也需要对公众做充足的说明和必要的引导,比如说你精算报告里提示的哪年出现拐点,资金缺口有多大等等这些,要告诉公众我们重点提示的是要未雨绸缪,要预制防范措施,而要避免误导公众产生恐慌心理。我们搞精算报告我们要把它的主要的阅读者锁定在决策者,而不是公众。

    第三,算什么?精算算什么?这里我想讲讲社保精算和商业保险精算之间的区别,毫无疑问商业保险精算起步很早,社会保险精算借鉴其中很多技术,但是我们也要观察到其中一些差别,比如商业保险的精算一般是为设计保险产品,包括保险的定价、负债的评估、利润的分析、盈利能力等等来进行的基础性的工作,所以往往局限于特定的区域、特定的项目,而社会保险精算要求的范围就比较大,人群覆盖的普及性也更强。再比如说商业保险精算基本目标指向预测风险的程度,保证公司的盈利,社会保险精算在追求规避风险基础上,还有着维系社会财富再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的目标,这是二者之间的区别。所以独立的开展社会保险精算,我以为是十分必要的。不能用商业保险精算来简单的替代社会保险的精算。而对社保精算的人员来讲,除了需要具备精算的专业素质之外,具备社会保险的研究和工作经验也是必须的。

    第四,怎么算。我想讲的是我们处于新时代需要不断的更新精算的理念和手段,精算的本质是运用经验数据来研判风险概率,但是我们所处的今天,毕竟不是多年前精算起步的那个年代,甚至也不同于70多年前社保精算开端的那个年代,当今的科技高速发展,工具日新月异,杨校长讲话当中提到清华大学在数据分析方面的优势,大数据现在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更加有利的分析手段,不仅许多计算的过程可以用机器来替代,甚至机器能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训练,来发现人们未知的逻辑、规律,并且创造出程序,我们要学会运用新的工具,拓展新的视角,更新思维模式,推进新时代的精算升级。  

    我有一个亲戚是做精算工作的,据说他们圈子里流行过十年以后精算行业就要消亡了,为什么?都被机器替代了,其实我觉得这稍微悲观了一点,因为人还是在发展的,但是说明什么?说明我们要用新思维、用新工具来推进精算手段的升级还是非常必须的。

    第五,谁来算。特别指社会保险精算,我建议是要探索建立政府社保精算制度的可行性,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期高速到来,这是众所周知的现实,所以中央及时的提出社会保险要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这样的要求。怎么样在组织体系和专业资源上把中央这样一个部署决策落到实处,需要相关各方面深入的思考和谋划,有一条可行的路径就是推动更多的专业机构开展社会保险的精算,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综合多家精算的成果作出研判和决策,在这个基础上也可以考虑一些国家的做法,设立政府社会保险的精算机构,主导社保精算的组织工作,建立专家库和专业信息资料库,以灵活的方式汇聚各方面的资源。

    我在去年全国政协的会上提交了一个提案,就是这个提案,就是说要开展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精算,建立国家的社会保险精算中心,当然这是我的一家之言,我希望给有关部门也会有一些启发。

    最后非常期待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能把社保精算持之以恒做下去,不断积累经验,完善分析架构,充实参数指标,越来越逼近精的目标,也期待更多的专业机构投入到社会精算的行列,为我国社会保险事业长期稳定助力和献策,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胡会长非常精彩的阐释了关于社会保险精算、养老精算基本含义以及介绍了中国的基本情况,我们再次表示感谢。下面请人社部基金监管局副司长汤晓丽女士致辞,欢迎。

    汤晓丽:各位来宾,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本来唐局长要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但是今天上午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要他主持,所以昨天他临时决定让我来参加这个会议,因为来的比较匆忙,我也没有精心的准备今天的发言,本来以为是来表示一下祝贺,并做一个听众,让我发言我就借今天这个机会,就怎么样做好精算工作,助力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谈点我个人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随着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增速加快,收支的压力越来越大,怎么样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平衡,确保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都需要深思的问题。那么怎么样来实现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我觉得方法无外乎是开源、节流,在开源方面很重要的举措就是把我们已经归集上来的养老保险基金搞投资运营的实现钱生钱,大家都知道,2015年的时候,国务院发布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要实现市场化、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和方向。2016年经过我们部和财政部社保基金理事会积极推动,做了各项筹备工作,今年可以说是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第一年真正的投资运营的实施年,那么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九个省跟社保基金理事会签订了委托投资合同,委托投资的金额是4300亿元,除了九个省签订合同以外,目前西藏、甘肃、浙江、江苏也打算委托投资运营,可以增加投资金额大概是1500亿元。

    这个数额可以说跟我们国家四万亿元的养老保险基金总余额相比还是比较少的,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要达到万亿级的级别,也还有一定的差距。我想跟大家说,一方面我们是借助行政手段来推动各个省搞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另一方面投资运营的目的何在,我觉得是需要借助精算的手段来给整个社会、给民众一个更好的说明。大家都知道,加拿大的养老保险金1997年之前也是和我们国家一样,只能存银行和买国债,1995年的时候,加拿大的CPP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第15次精算报告指出,如果加拿大的养老保险基金还是只能存银行、买国债,那么这个基金的结余会在2015年完全用完,到时候必须要把缴费率大幅提高到14%以上,才能维持这个制度的精算平衡。

    正是这一次精算报告,可以说给了加拿大政府以及加拿大整个社会很大的震撼,让加拿大政府下定决心,从1995年开始,推行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其中一项很重要的改革就是成立了CPPIB,由CPPIB负责加拿大CPP基金结余的多元化投资,来提高收益率。而且加拿大的精算还指出,说这个CPPIB的投资不是说收益率越高越好,是经过精算给框定了一个收益率,你达到这个收益率就可以维持这个制度多少年不变,我们的缴费率多少年不用提高,可以确保这个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已经开始投资运营,但是我们这个投资运营可以说还是和精算是脱节的,我们当时投资运营的时候并没有说我们要取得多少的收益率,才能维持我们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率维持在什么样的水平,能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多少年不穿底,维持财务平衡。

    说句实话,我们对社保基金理事会目前做唯一的受托人,在进行监管方面也是两难的问题,大家知道高收益是高风险,一方面所有委托的省份都希望社保基金理事会能提高投资回报率,社保基金理事会也表示压力很大,今年达到5%的收益率是不成问题的,因为是委托投资的第一年,社保基金理事会相当谨慎,第一年作为打底年,可以说他们是采取了审慎的投资原则,并没有说很激进的大量投资股票市场,这种情况之下,从目前我们收到的财务报告来看,年底达到5%或者超过5%的收益率是不成问题的。

    但是据我们和委托省份的交流来看,委托省份对5%的收益率还不是相当的满意,希望投资回报率越高越好,在座的各位都是专家,这个投资回报率真的是越高越好吗?在基金的安全跟基金的高投资回报之间,必须要有一个权衡,不可能既要社保基金理事会做到万无一失,又要特别高的收益率,这个目标很难实现的。我是希望在座的各位精算专家,能不能给我们做一个测算,我们要求社保基金理事会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大概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是能够来维持我们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财务平衡,这是我很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能够给我们做的一项工作。

    为了让更多的省份把资金委托上来搞投资运营,助力我们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我们目前跟财政部共同制定一个文件,要把城乡居民养老基金委托给社保基金理事会搞投资运营,我们自己做了一个测算,都谈不上精算,只能说测算,或者连测算都谈不好,或者估算了一下,假设目前每年缴费基数不变,年化投资收益率如果从3%提升到5%,我们测算一下,相当于多了3.2个百分点的缴费比率,大家想一想,中央为了促进经济发展,要求社会保险降低费率,我们算了一下,如果我们年化投资收益率能从3%提高到5%,这个目标我相信还是不难实现的,相当于富余了3.2个百分点。现在让地方降一个百分点都很难,如果说通过搞投资运营,相当于增加了缴费比率(降费有了空间)。

    就我目前在工作之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相当于给各位专家提一下需求,希望各位专家能够帮助我们,让我们更好的、更科学的开展工作,胡会长对怎么样搞精算,谁来搞精算这些都已经提出了很系统的思想,我只是结合我工作的实际,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帮助我们,让我们的工作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开展。我也希望我们的精算工作能越来越好,能更好的助力于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能更好的助力于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财务平衡,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我就讲这么多,最后预祝今天的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汤司长,她从基金监管的角度,介绍了一下基本养老基金的运营状况,提出了很多问题,同时也对我们专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相信专家一定能够完成她所提出的要求,再次对她的发言表示感谢。

    下面请证券投资基金协会副会长钟蓉萨女士发言,欢迎。

    钟蓉萨:

    谢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今天非常高兴来参加清华大学的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和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一起发布的养老精算的报告。实际上最近关于养老安全和精算的问题谈的比较多,我经常听到胡部长,今天也是第一次听见汤晓丽司长的讲话,我觉得非常受启发,而且也能感觉到每一次胡部长的思想都让我们非常受益,而且今天听见他非常完整去阐述精算在国家的养老层级上的价值和思考和分析方法,非常受启发。

    我们算是后来者,或者是持续的学习者,所以实际上胡部长是用他一生对养老事业的投入,刚才他说的是我们恒守的事业,我们在沿着前人的步伐,我们也持续跟着他们的步伐来学习,我觉得非常受启发。我不敢在这卖弄,我们确实没有在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从这三四年我们来研究养老金的时候,我们确实觉得我们帮着顶层设计的部门在做很多的制度设计的时候,我们发现如果对数据没有非常清晰的测算,实际上设计的结果可能往往就会跟我们的初衷是不一致的,所以我非常同意汤局长讲到的如何用更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决策的能力,我觉得应该是咱们思考的或者说在未来的制度设计中要践行的方法。所以我觉得刚才他们两位提到的期待,其实我们也期待不管是清华大学还是社科院的郑教授,持续的在方法论上、在技术上能提升,能够帮助顶层设计,我相信不管是协会还是行业的基金公司像窦总他们,我们都会愿意不断的给大家支持,不管在财力上还是在业务上、专业上的支持,我们共同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用好这些方法。

    因为我个人上次参加这个会,也有人民大学的老师,刚才说李教授也是人民大学的,我是人民大学学统计的,实际上已经丢了很多年了,我们统计系精算做的非常好的,但是我明年毕业30周年,所以不敢在这卖弄,但是我们对科学的方法是仰慕的,而且我觉得随着大数据,随着AI的发展,如何利用好这些新的技术和好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决策提升科学性,我觉得这是我们特别期待的。

    那么接下来我想今天跟大家汇报几点养老的资金安全和投资收益,我想这点跟刚才汤局长讲的是一脉相承的。我想讲三个观点。第一,我们觉得养老金的受托关系是保障资金安全和透明的基本的制度,受托关系最近大资管办法在征求意见基本结束了,大家也看见大资管的办法朝着受托关系,朝着透明,打破资金池,降杠杆,大家知道这些方向。我们觉得大资管办法如果增加到现在的草稿去落地,其实还有一些本来想解决监管套利,如果按照现在的规则,可能还会形成一些新的监管套利,但是最最可喜的办法是看见它是朝着公募基金从一开始设计的公开透明的制度设计的方向去走的,是延续了这样的监管思路,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认为非常可喜的。

    所以在公募基金,由于受托关系能保证未来包括养老基金,包括基金资产的独立性,不进基金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不会受到管理人破产的影响,这样的特点我觉得是未来养老金安全的保障,从公募基金设计开始,管理人比如中国基金,注册资本只有两三个亿,净资产可能最多十个亿,但实际上管了几千亿资产,就是这样的受托关系,从一开始托管人进行管理,摸不到钱,不会卷钱跑,所以我想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制度设计。

    这个制度设计在中国由于公募基金一开始的时候,在市场里都是没有信用的,是靠国有企业、靠国家信用做制度,所以我们在中国的受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重受托,比如工行是他的受托人,中国基金投资如果他们破产了,工行是有连带责任的,这个受托关系其实是要比国外的托管行的职责要大很多的。但是可喜的看到,美国其实在2008年金融危机尤其是后来的制度设计里,也在强化类似中国的受托关系,其实也引入了类似中国的托管的安排,所以我们觉得包括大家看到美国现在给他的投资顾问都是受托人的责任,美国在基金行业里他们也觉得压力非常大,是因为他的责任比过去重的多得多,这也是希望养老金,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很多的钱看的是赔钱,一会儿我会说投资和安全和风控的关系,还有资产配置的关系。当时因为担心这种制度设计,怕养老金没了,所以他们也强化了中国类似的受托人的职责,所以我想这个职责是一个保证养老金资金安全不会被挪走,而且没有进到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其次公募基金是每日估值的,资产负债表是一目了然的,大家的账户上有多少钱,投了多少,实际上账户是非常清晰的,大家也看到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也把基金估值方法引用到了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里面去,每日估值的机制放到年金产品里面去,这也是引入公募基金比较好的制度。

    这三点包括基本养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采用了,这都是公募基金制度的核心的竞争力,所以我们想也是为什么公募基金,我们也希望他们能成为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主力军的原因。所以我们想在三支柱渐行渐近的时间点上,我们觉得对于个人账户的建立,要让老百姓知道他自己存了多少钱,他的收益是多少,缴费是多少,对老百姓交代的很清楚,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让老百姓的钱跟管理人的钱能分开,我想这才是切实保证老百姓的资金安全,这是第一点。

    第二,跟刚才汤局长说的比较像,要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让养老金的投资更安全。养老金的养老投资目的其实还是要保值增值,光存到银行,如果拿利息或者买国债,其实就不要在养老金投资了,老百姓存银行得了。所以我想这个如果为了退休生活,不下降,就是精算,刚才是说从国家的层次算清楚国家的大账,但是如果从老百姓的层级来讲,如何通过精算来提高他自己个人的养老的安排和测算,我觉得这也是需要科学的方法。

    所以我想这点也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本金亏损风险,二是投资收益不足的风险。所以我想刚才也谈到安全性和收益性之间如何去平衡,我想这也是到个人账户必须未来要考虑的问题。这点也是包括两个部分,首先不能简单的来理解绝对的保本,因为大家也知道,看似保本,实际上是在增加风险,国家打破刚性兑付,其实在整个国家养老金制度里,目前为止我们没有看见保本的字样,所以我们觉得不要说设计个人养老的产品去强化保本,我们觉得其实保本是不可以持续的,而且大家也知道,现在在全球都是零利率的情况下,全球的固定给付的养老金给付不起的情况下,都在朝着DC个人选择权的方向去发展,我觉得过分去强调保本,实际上是最后建立了看似是支柱,最后还是要国家给买单,并没有通过建三支柱的方式降低国家的负担,我想这个方面是我们未来如果建三支柱,如何去帮着老百姓提高收益。

    大家知道最近证监会搞了一个养老目标产品管理办法,金融公司纷纷做产品的设计,最近也有一家公司把意大利的产品类似的TDF找来,欧洲的TDF和美国的TDF不太一样,美国的在30岁的时候股票占90%,到50%股票要在25%左右,哪怕到了8090岁,股票还要有一定的比例,是为了让你能应对活到90岁的风险。但是我们发现欧洲的TDF是相对而言通过产品的设计,资产配置和风险控制,能够让你的收益高过银行的储蓄率和通货膨胀,让投资者能够拿到一个相对心里比较踏实的收益,所以我们觉得这个方法都是可以去学习的,能在未来如何去创造出符合老百姓养老的产品,这是第一个观点,我们不能理解为安全就是要保本。

    第二要认识到投资收益不足的风险,来防止人活着钱没了,刚才也讲到如果说保本的收益跟银行没区别,那咱们就没有必要单独把钱拿来做投资,所以为了实现资产的长期的保值增值,投资的方法上有铁律的,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有一些投资者赔钱了,政府担心说正好到退休的时候拿不到多少钱,你们是不是让政府监管,后来发现他们说不用,因为在市场低的时候,比如同样一个月存一千块钱,原来可以买一百份的阿里巴巴或者说阿里巴巴买的基金,但实际上现在市场低了,可能只剩1/3了,最后可以买到两百份或者更多的基金的份额,等到市场大家也看到,美国的市场后来回到历史的高点,比中国的市场回来的快,这时候可能在最低点买到这一部分,其实它的收益已经远远大于你在危机之前市场跌下来之前的收益,就是通过这样的复利的魅力,投资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

    我想这方面也是国际上的趋势,包括我们看到荷兰的养老金,当时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大家非常不看好整个资本市场,按说大家觉得这会儿应该把所有手里的股票抛掉,赶紧止损,按照投资的规律和资产配置的要求,在低的时候反而是买了很多股票,因为荷兰的整个国家养老金是非常激进的,因为人口少,而且对整个一支柱的依赖非常强,最后窦总说的做好股票的大餐,他们在最低的时候反而买了很多股票,后来荷兰养老金得到很好的收益的。

    我想这个方面养老金本身在资产配置和风控的角度上,实际上跟现在的权益投资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我们想这方面一定还是要通过刚才像汤局长说的,通过投资让养老金的资产能增值,我想这个方面其实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第三,胡部长讲到养老金事关国计民生,整个养老金安全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统筹安排,所以这方面确确实实我自己觉得我们要加大精算的能力,测算好一二三支柱之间应该如何去平衡发展,而不是光是说三支柱要怎么发展,没有顾及到国家的负担,刚才跟郑老师也在讲,实际上我特别同意未来其实可以有一个国家层级的精算,同时考虑到各省、各地人口结构和老龄化的程度,还有大家知道为什么我们说东北人口都是流出的,反而是深圳,不断的年轻的人都到那去工作和打工,所以深圳储蓄率和整体的结余应该是在全国最好的,这种情况下如何去精算好,做一个顶层的制度安排,我想这都是我们期待学者们能在这方面帮我们帮大家顶层设计做好更多的技术上的支持。

    所以我们也期待将来,包括行业也能跟清华大学和郑老师他们能有更多的合作,出更多的精品,有质量的研究报告能够帮助决策,所以我也期待着一会儿听这个报告,所以我跟大家分享就这些,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钟蓉萨会长,就中国特色的养老金的模式,对比世界各国很多模式,从中我们也能吸取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再次对她的致辞表示感谢。下面请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致辞,我们欢迎。

    郑秉文:

    尊敬的胡部长、尊敬的李强教授、尊敬的钟会长、尊敬的汤局长和各位领导,今天在这发言这个机会难得,同时也很高兴,作为这个书的编纂者和会议的主办单位,我来做一个发言,讲对精算的认识。

    想的题目叫做新时代呼唤社保精算。我讲几个方面,精算与制度选择、精算与人口老龄化、精算与制度可持续性、精算与降费、精算与社会稳定。大家知道,我的学术背景不是精算专家,我是非精算专家,我就是一个社保人,说好听了叫做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人,实际上也是热爱,到了快退休的年龄,越发觉得很热爱,因为以前还忙一些,要退休了可能以后不太忙了,这点精力就更要放在社保研究工作上。那么对于精算这项工作的起源,对于这本书的起源,首先是来自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那句话,要“坚持精算平衡”,在党的三中全会里能把这么专业的词放进去,对我们社保人来说还是非常震撼的,觉得中央这么重视精算工作,我们专门研究社保的人,对于社保人来说更应该重视精算工作。

“十三五”规划当中再次提出精算的问题,去年胡部长又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其他政协委员也提出了精算的提案的问题,对我们都有启发,于是我们在一年以前就研究准备做这项工作,我们做了一些准备工作,可以说这一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由于种种原因,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在节假日和周末,具有纪念意义的大家查查日历,党的生日71号,2号是周末,我们两天完完整整的在会议室里渡过,这两天吃了三顿盒饭,一顿桌餐,这是一个美好的记忆。现在书出来了,看到这本书,摸到这本书,这种感情大家会非常能理解我们的。

我有一个发言主题,我想来想去发言主题一定要围绕这个主题说,就是精算工作重要,我要围绕这个主题来说,于是想起了这样五句话,第一句话精算与制度筛选,我觉得精算对制度的筛选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我在1992年第一次出国去法国,看到罗浮宫的门是一个小金字塔的,联想到20年后,在天安门旁边我们建造了一个蛋壳型的歌剧院,古老与现代的结合是国情的,我结合社保制度改革,社保制度的筛选是有国情的,选择一个与国情非常相适应的制度,一定要有一些预测,没有预测,这个制度是否符合你,如果不符合你,过多少年制度是不是要退化,甚至不适合了,甚至最后要退出历史舞台呢。我想是有的,有的制度是退出历史舞台了。这就是因为没有精算的原因。

    所以,精算对于制度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制度,没有精算,那么制度难以模拟,难以建造成模型,让大家能去看到它。由于工作的原因我最近多去几次郑州,郑州新区我登上标志性建筑,站在了克强总理站的位置,上面还有一个标牌,据解说员讲当时投标有六家国际公司,最后这家公司中标了。六家国际公司投标,一定要有模型,一定要有一定比例的模型呈现给招标人,这就是说对于搞社保制度来讲也是搞一个建筑,这个建筑适不适合你,将来是什么样子,一定要让决策部门要看一看,这个时候就需要精算,这是我对于精算与制度筛选我的一点体会。

    第二,精算与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世界的趋势,是人类的生命周期,作为个体来讲,每个人有生命周期,我今天早晨穿衬衣,我必须穿43号的,我念大学的时候是39号的,研究生的时候是40号的,我十年以前是41号的,我大概前三五年还穿42号的,现在42号的扣子肯定系不上了,就是人也是有生命周期的,那么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一个国家的人口的生命周期,需要精算,尤其当把社保制度引进来的,社保制度保的是人,人的生命周期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如果没有精算,这个制度显然对人口的需求,人口数据的需求是没有的。我们2017年做的课题是长期护理保险,我们调研了试点单位,可以跟大家说这样一个数据,比如失能率,失能人口占60岁到65岁的比例,不同年龄组的比率或者参保人的比率,这个数实际上也是一个地方一个样,试想一下我们连基础数据都没有,如何建立起一个制度,我们对失能率的使用天壤之别,最高的17%18%,我们调研的城市有3%4%,当然这有标准问题,于是出来第二个问题,有标准吗?刚才汤局长说了,回报率多高为好,是有参照的,不是越高越好,不是主观意志能转移的,是历史上参数的参照,要取某一个参照,这个参照成为一个目标,于是在长期护理保险有一个标准问题了,标准怎么设定,既没标准,又没基础数据,长期护理保险怎么能建立呢?如果要精算,就涉及到两个方面。

    所以精算也为人口老龄化提出一些要求,我们要做好基础数据。有一个数据,我在一些场合也说过,都说中国是政府大,国外是政府小,实际上国外的政府工作人数比例比中国要高的,我们的政府比例人口是小,我说的政府公务员,比如人社部,人社部加起来几百人,五六百人,六七百人之类的,美国的劳工部,监管企业年金的人几百人,我们监管企业年金的人大概也就是几个人,监管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也就几个人,整个这个局大概也就是那么十几个人,我不知道到没到20个人,国家机关的司局也就是一二十个人,最多的二三十个人。这样决定我们没有时间采集、处理、公布数据,所以我们是一个数据贫乏的国家。在信息贫乏的情况下,作为学者,作为制度设计,作为精算就很难很难,所以我们精算呼吁我们必须要重视数据的采集、数据的处理、数据的发布,要有这样一个制度,有了这个制度,才能使养老保险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走的更远。这是第二点。

    第三,精算与制度可持续性。刚才汤局长讲CPP的例子,确实这样,CPP1997年开始测算,测算周期长达一百多年,这样一个精算工具的应用,显然比现在拿在手里的这本书,我们预测了五年,我们预测了五年也是我们冒着极大的学术风险,我们怕搞的偏,因为我们的数据太少,我们的制度的不可知的地方太多,预测五年已经冒着极大的学术风险,我们明年想把预测期延到十年,比如后年延到十五年,请问各位精算专家,在中国可能吗?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告诉大家,我们的制度定型需要,我们的制度预期也需要,我们的制度需要未来,而它就是精算,没有精算一切都是不可能的,一切都不知道,对未来是不可知的,所以制度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精算的工作大量的介入,可以说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制度设计的可持续性,我个人认为,我作为学者,我在这方面有一点专长的学者,我认为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表现,我们一说软实力就说杂技,川剧的变脸、喷火等等,实际软实力我觉得这里包括政策过程、制度筛选的可持续性,如果软实力在这方面要是做的更好,我们制度可持续性我相信就会更好。

    第四,精算与降费。我们知道大家都说社会保险缴费率很高,确实这样,大家都认为很高,学界也认为很高,到底能不能降,降多少,我们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当中降了一年,第二年、第三年还能降吗,不降怎么办?这里又想到了刚才汤局长讲的加拿大CPP改革的问题,1997年设定的费率可以持续一百年,一百年9.9%变成永恒费率,常态费率,为什么?就是因为精算出来的,那么经过20年的检验,这20年是准确了,未来20年能不能准确,我相信是准确的,未来40年能不能准确,我相信也是准确的,因为人口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尤其大数据的情况下,我的大数据告诉你要储蓄,你到了什么年龄你的衬衣要买41号的,再到什么年龄你要买42号的,这就是大数据。那么人口在没有发生战争的情况下,没有发生极特殊的事件的情况下,这种规律还是可循的,所以在这个方面大家一定要记住,社会保险大多数采取的是DB型现收现付制,跟精算是离不开的,如果离开了精算,那么这个制度就成为一个不可知的制度,那么好,既然是DB型现收现付制一定是代际赡养,有人把代际赡养叫做庞氏骗局,不排除报纸宣传这么说,但是作为学者,我觉得如果把精算制度引入到DB型现收现付制来,我觉得这个庞氏不是骗局了,是一个科学的制度。那么人类的代际赡养,一代一代的赡养就是建立在科学的制度基础之上,我们很少有这样的国家基本制度能采取储蓄式的DC型的制度,大量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事实,第一支柱的事实恐怕代际赡养占主流,而代际赡养必须引入精算,只有引入了精算,你知道你的后代也交9.9%,我这代也交9.9%,否则我这代为什么交的低,我应该主动提高,否则我这代人说为什么我这代人交的这么高,我的下代人交得那么低,要回答加拿大人的问题和中国的问题,都需要精算,也就是说我们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的降费、制度的长治久安有赖于精算工作的引入。

    最后,精算与社会稳定。精算的目的是什么?我非常同意胡部长刚才讲的那五点,实际就给大家一个预期,对政府来讲,政府要及时调整参数,对于老百姓来讲,我告诉你一个稳定的预期,预期是非常重要的,预期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经济学当中的一个重要的离不开的概念,这就是现代经济学给我们重要的启示。那么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预期会是什么情况,现收现付也是资产,有资产者有恒心,社会保障虽然是代际团结的结果,但是它也是一种资产,这个资产是名义资产,这个资产也是一种恒产,这种恒产也可以带来恒心,来自于精算报告的发布和所有国民对这个制度的预期。如果没有预期,没有预期的社会会是什么样。显然不是稳定的,如果要有一个稳定的预期,这个社会就会稳定下来,所以精算制度的工作的引入,对于社会的稳定我觉得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在老百姓那里就会产生一些恐慌。

    所以给大家一个预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就不举例了,比如说替代率,刚才说到加拿大,加拿大CPP的替代率25%,人人都知道,我要储蓄,我要建立第二支柱,我要建立第三支柱,所以25%对我来说不够用,人人都知道。可是如果这个替代率不稳定,要是没有预期,那么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关于社会稳定的一个思考,我这里还拿一个小国家做例子,哥斯达黎加去过三次,社保局有个精算科,有25个人,给我们介绍制度是25个人,这个国家470万人,精算团队有25个人,实际上哥斯达黎加制度不用精算,是DC型积累制,资产和债务是永远匹配的,没有什么债务和资产匹配的问题,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不存在这些问题,但是依然有25人的精算队伍,并且要发布精算报告,我当时很震撼,我说像这样的国家,哥斯达黎加被称为中美洲的小瑞士,这个国家大家可以了解了解,非常稳定,上百年了,就是这样的稳定的国家。有很多原因,建立这个制度又做了精算,给我启发非常大。

    所以以上五点我就一个意思,呼吁全社会来重视精算制度,如果没有精算工具,精算制度如同农民种地,一个农民是拿着锄头,一个农民是开着现代化的拖拉机和飞机去播种,差距太大了,效率差的也是非常大的。以上是我的五点看法,下面讲讲这本书,我们这本书成为中心发布的第二个报告,第一个报告是CPR,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这个CPAR成为第二个发布的年度报告,今年是第一年。正如胡部长讲的,我们这里有好多恐怕是尝试,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里肯定有一些问题,有不可预知的问题,有一些数据可获性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请大家爱护第一部中国出现的精算报告,给我们多提提意见,欢迎大家多提意见,让它在明年、后年,在接下来出版的时候能更完善一些。

    感谢胡部长给我们这个书写了序言,写得那么好,写的让我们这个团队那么感动,让我们团队那么有激励性,胡部长以前在社保部第一线工作的时候,是我们的领导,每次开会都参加我们的会议,依然是我们的领导,作为这个领域的老领导,同时也作为专家,我觉得我们应该有这种情怀,跟胡部长一起为中国的社保工作做出我们应尽的贡献。

    另外我们要感谢清华,李强教授的团队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非常感谢清华大学,感谢校长,感谢李强教授,感谢精算团队的巨大支持,没有精算团队的支持,不可能有这本书,感谢中欧基金,没有中欧基金的支持也没有今天的会,这也是情怀,刚才钟会长说中欧基金的支持,我说好啊,中欧基金很有情怀,特别感谢。最后要感谢出版社,呼吁大家多买书。现在出学术著作,尤其这种书买的人很少,必须应该给出版补贴,我告诉大家这本书没有出版补贴,所以你们大家不买书出版社以后没积极性了,第二本、第三本就没着落了,大家买书等于是对我们的支持,所以今天又有直播,又有宣传,呼吁大家多买这本书,这是对我们这个团队学术工作的支持,也是对社保制度改革的支持。

    最后对有些同志表示抱歉,知道的太晚了,有的同志桌牌没做,是我的原因,我们来不及通知后台工作的同志,接待存在问题,请大家多多包涵,再次感谢。

    李强:谢谢郑教授,郑教授经过长期研究完成了精算报告,也是和清华团队的合作,在此之前两个单位多次沟通,我们将来会密切合作,这次在联合的平台上来宣布,郑教授刚才对于养老和精算和保障和可持续性和社会稳定做了非常精彩的阐释,我们再次感谢。那么下面请中欧基金窦玉明董事长,同时是老龄社会中心的理事,窦总发言,我们欢迎。

    窦玉明:

    尊敬的胡部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在2018年新年伊始的日子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相聚在这里,共同见证《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的召开,在此代表中欧基金向清华大学老龄社会中心和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表示衷心的祝贺。

    过去20多年是我国建立社保体系并获得快速发展重要时期,社保在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习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下社会发展主要矛盾是不平衡和不充分,我们认为这一特征在社保领域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国家养老金三个支柱是不平衡的,基本养老金在地区间不平衡,在社保的覆盖面、基金收入能力和可持续性上的不充分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关注和深入研究。精算报告是完善社保体系重要抓手和基础,从郑秉文教授团队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国外大部分国家都已经建立了社保的精算报告制度,对未来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社保基金收支和运营情况进行预测,从大的国家社保布局来讲,精算报告是支撑社保基金发展的基础,也是金融服务社保的基础。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做到长远规划,正因如此,作为国内首次出版的精算报告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必将成为一件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好事。这几年随着中欧基金不断深入参与养老金领域的研究,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社保不仅是一个事关民生幸福的事业,也是一项巨大的社会金融工程,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这样的背景下中欧基金和清华大学合作设立老龄社会中心,希望添一份绵薄之力。

    同时得到不少著名学者和研究机构的指导,特别感谢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和郑秉文教授,与郑教授几次合作让我们受益良多。中欧基金作为一直将养老金业务作为公司战略业务之一,积极的探索创新,践行责任投资。力争成为一家一流的养老金投资管理机构。这次会议聚焦在社保精算与社保投资管理问题上,这既是一项创新的领域,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中欧基金能够作为此次论坛的协办单位,感到十分荣幸。期待能在接下来的会议中与各位领导嘉宾多交流、多讨论,最后预祝这次发布会圆满成功,再次对与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窦总,他也是清华校友,再次对窦总的发言表示感谢。今天上午最后的致辞是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副总经理黄卫来先生,我们欢迎。

    黄卫来:

    尊敬的胡会长、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向各位领导献上祝福。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直属专业出版机构,在发展中始终坚持走专业化的出版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品牌,下属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连续六年在中央出版单位中综合评价位列八强,连续三年在全国社科图书出版机构中位列五强,社会保障领域累计出版图书一千种,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得以顺利成书,郑秉文教授、房连泉秘书长和其团队成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凝聚了各方的支持,我们的老部长中国社会保险协会胡晓义会长亲自撰写序言,提供了专业的精算技术指导,一些专家和学者对完善精算报告给出宝贵意见,在此我代表报告的出版者,向本书的编写出版作出贡献的所有专家和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这本报告有开创性的意义,社会保险精算报告制度是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重要环节,是对国家社保制度财务进行预测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是国家社保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精算平衡,分析企业、个人的责任,当前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建立政策精算可行性,期待本书的出版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对未来若干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形式的预判分析,郑秉文教授是我们出版集团的老朋友,也是在出版集团拥有众多粉丝的德高望重的学者,合作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由于经典的学术价值获得了国家级的优秀引进版社科图书奖,郑教授主编的图书近20种,介绍了外部世界生动的实践和多彩的理论著作,丰富推动了我国社会保险理论研究在业界获得良好口碑,我们期待未来与郑教授开展更紧密的合作。祝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国社会保障界的朋友们身体健康,事业兴旺,在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努力下,全面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目标尽快实现,为不断完善和改善民生水平作出新贡献,谢谢大家。

    李强:谢谢黄总,再次感谢黄总对于这次出版的支持,我们表示谢意。后面会是学术会,还有两个环节,一个环节是发布仪式,后面还有一个合影。这次由清华大学老龄社会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下面请胡会长、汤局长、钟会长、郑秉文教授、窦总、黄总共同揭牌。大家欢迎。

    (揭牌仪式)

    谢谢各位嘉宾。

    (合影)

    王天夫:各位嘉宾早上好,因为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几句,就邀请演讲人上台。我们现在这个环节有三位老师发言,一位老师点评,三位老师其中前面两位老师是报告的主要起草者,他们会详细的讲精算报告的预测和分析。孙守纪老师给我们带来国外精算制度的分析,每位老师只有十分钟,实在抱歉。我不多说了,首先请齐传钧老师,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副秘书,请齐老师。

    齐传钧: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上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主要是带大家把报告看一下,有些数据不直接说了,点到为止。报告分了六个部分,今天我汇报的内容相对报告稍微做了一下改动,大体内容是一致的。首先说基本背景,因为上午领导的致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为什么要做养老金的精算报告,我觉得三方面原因,我们都想到,一个是人口老龄化,导致的问题老年人增加了,而且过程是长期的。第二个背景是经济转型,其实也是第一个因素之下的经济转型,从长的经济周期角度讲人口还是决定因素,经济转型带来什么?GDP增长率下降,同时带动财政资源增长率会降低,这种情况下一增一减,导致做预测到目前为止是非常非常必要的。另外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本身有一定规律性,上午专家讲的比较多了,我只想说一点,相对于社会保险其他几个险种,这个险种是跨期运行的,两期,所以制度一旦确定之后不会轻易改变的,这是难点所在,也要求有些精算的数据作为支撑,来进行制度设计和改革。

    假设是按照模型三个板块,一个是人口板块,一个是经济板块,还有一个是制度板块,三个板块首先人口模块,找了几个比较重要的参数,根据六组数据对未来的预测和理解,详细内容报告中都有,得来了参数的设计、参数的选择。经济模块和制度模块,我们也做了一些相应的研究,比如就业人数,从2018年到2022年是降低的,从表面看起来和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是一致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参数这里不多说了,参数假设,我们测算出来的结果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国的结果,那么全国的结果我们想其实就是两部分,一个是人,参保人,还有基金的情况。那么从人的角度讲,很简单,我们用了两个来衡量,一个是参保的赡养率,一个是缴费的赡养率,参保的赡养率就是老年需要领取待遇的人数比参保人数,缴费的人数就是领取待遇的人数比缴费人数。

    通过五年对比发现,其实赡养率都是在不断的提升,说明开始不到两个人养一个人,后来两个以上人养一个人,后来不到两个人养一个人,我们看到斜率是有轻微的差别的,缴费赡养率的斜率更大一点,说明人口老龄化不仅对两个赡养率有重要影响,但是目前制度设计里,导致了实际上缴费人数的增长率进一步相对于参保人数增长率放慢,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还有一个钱的问题,因为时间关系,分两种情况,一个是基本养老保险是在有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来运行的,多年了,有补贴是大口径,如果补贴去除掉,就变成小口径了,这就是小口径和大口径的来历。大口径和小口径当期结余对比,发现大口径每年都有结余,这是毫无疑问的,算全国总账,不是分省,分省有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赤字,有的地方还有大量结余。没有财政补贴的小口径,制度早就收不抵支,另外一个概念收不抵支的缺口持续扩大。这是一个全国的钱的问题。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可支付月数,养老金累计结余比当年的养老金的支出额的比例再乘以12,能发放多少月,我们可以看到从15.9一直降到13.3,这个制度虽然目前可以支付养老金发放,但是支付能力从这个角度讲也是在下降的。再来看一下统账结合,必然涉及到个人账户部分,虽然是虚的,虽然已经转化成名义账户制,记账额确实很清晰的,那么发现首先规律就是记账额继续保持增长,但是增长率在下降,我在报告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必然会随着制度转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统账结合转型以后,随着过渡必然要收敛到增长率的稳定值,只是现在还没到那个值,所以增长率是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不会一直下降。

    还有做测算,另一部分就是分省的,我们发现从人的角度讲,缴费的赡养率变化,全国包括兵团是32个单位,图上绿色部分是制度里面的人口结构比较好的前十个省份,红色就是相对比较弱的,其实我们知道制度到底可不可持续是很大一部分比例受制于人口结构,这个数据决定了下面基金的精算结果,可以看到全国的32个统筹单位,发现分成三个组,一个组是可支付月数不小于9个月,我们认为是安全的,另外就是可支付月数在39个月之间,给警戒吧,那么警戒线之上,可支付月数不足三个月,已经有风险了,我们可以用红色来表述它,相对而言这五年测算周期比较短,各个统筹单位在分组里面相对比较固定,但是也有个别省份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一些变化。

    主要结论两方面,一部分是全国,大家看完报告我觉得作为执笔人,有这么一个印象给大家,一个是总量上未来五年,养老基金运行没有问题,数据也告诉我们了,但是从增量来说,这部分基金比较大了,首先增长率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也好,都在增长,但是增长率不是一个比率。凡是有利于制度长期财务稳健的收入端,增长率都在放缓,支出端不利于财务平衡的正在慢慢的增长率在增加,所以我们做的预测期比较短,可以想见如果做更长期的预测,这个制度还是有些问题的。

    另外分省的数据,给我个人什么印象,其实就两点,第一点就是从一定时点来看,各个省的差距是比较大,众所周知的,广东省结余8千亿人民币,黑龙江就穿底了。第二点印象这种差距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没有缩小,而且进一步拉大,这里提出中央实行全国统筹,全国调基金,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弥合地区发展所导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觉得我还持谨慎和保留态度,因为时间原因不多解释了。

    最后一点要强调刚才胡部长也说的,我们做第一份报告肯定有些不完美的地方,其实我们做精算,我们体会到做精算是冒着巨大的风险,第一方面现在叫灰犀牛还是黑天鹅,一不小心出来一个现象,比如世界性经济危机或者是中央一些大的政策调整,必然对我们制度预测带来很大冲击,使我们做的所有的工作都面临着预测不准,这是有风险的。另外我们深刻的感触到全国预测,很多地方很多高校一些专家以前预测过,但是分省预测比较麻烦,分省比如劳动力的流动怎么去界定,这是一个麻烦,另外每个省因为在全国总的盘子里定位不同,不可能全面发展,国家给予政策的支持,比如哪个省市重点发展哪项工业,对预测也带来很大冲击。所以我觉得预测既是非常必要,也是挑战非常巨大的,谢谢各位。

    王天夫:谢谢齐老师,马上请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大家欢迎。

    房连泉:

    大家好,非常荣幸,在国家最高学府做精算报告的发布。实际上我的报告叫做分析报告,就是刚才齐博士讲的数据,我进一步再给大家解读一下,试图分析一下背后的原因和提一定政策建议。报告不同于国外的其他精算报告的地方,想每年发布一个分析报告,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报告。

    讲三个地方,一个是基于齐博士主要的判断,然后讲一些原因的分析,还有政策建议。几个判断,刚才齐博士数据已经表明了,我想进一步强调一下有这么几个点,一个是制度扩面,进入一个新常态,叫做5%之下的增速,就是国家之前基本养老保险增速是10%以上,过去十年,未来五年,可能就是5%以下了,那么这里面原因分析起来,正规部门基本上已经是一个全覆盖了,但是灵活就业的新的形态产生了,这部分人参保的速度是在放低的。

    第二个判断就是各个省的赡养覆盖进一步分化,大家看这个图非常明显了,有的省市接近十个人养一个人,有的地方像东北三省1.5或者1点多一点养一个人,负担分化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个判断就是基金的增长速度,已经下降到10%以下的新常态,之前是10%20%的区间,未来五年,是10%之下,原因是什么?一个是扩面速度下降了,一个是未来预测到工资增长率也会下降。与此同时,基金支出增长速度还是在10%以上,这个可以想象到,因为人口老龄化带来退休人口,对参保这块增速要高,当然还有调整待遇的因素,我们讲未来五年是每年5.5,这是一个基本假定。

    刚才齐博士讲到全国大账来讲,能够维持基本的收支平衡,这是什么概念?加上财政补贴以后,从全国的收和支,能以收抵支这样基本的平衡,这是当期的情况。但是大家看累计结余,我们有四万亿基本养老保险的累计基本结余,到2022年预测突破5万亿大关,但是这个速度大家可以看出来,是下降了,每年增速是5%以下。刚才讲可支付的水平也是相对过去五年降低了1/3的水平,非常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以收抵支的问题,基本预测未来五年1415个省份,如果按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是收不抵支的,目前的情况是什么意思?就是制度结构不改,制度参数不变化,财政补贴的力度,现在是每年11%左右的水平,占整个基金收入的比例是11%左右,这个速度不变化的话,将来会出现收不抵支的省份有十几个。

    另外一个趋势就是基金结余这块,基金结余会更加尖锐、更加集中向少数级的省份,像广东、北京,能占到全国的累计基金结余的接近一半,如果加上江苏和山东,全国经济结余能占到70%这样一个预测。这个图更明显了,三个月以下的叫做警戒线以下的可支付月数,三个月到九个月的,九个月以上的,最深颜色是三个月以下的,大家看分布,东北三省和西北个别省份,当然也有东部沿海省份个别的地方。

    财政补贴也是分布不均衡的,这个图说明了财政补贴在各个省的基金收入里面占的比例,有的省能达到40%50%,形势比较好的省份,补贴的比例是比较低的。主要判断就是几个观点,几个预测的趋势,一个是扩面速度5%以下,收入速度是10%以下,收不抵支的省份接近一半。分析起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基本判断是和十九大判断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是非常贴切的体现,不平衡就是我们国家各个省份之间的不平衡,大家能看到基金收支情况非常不平衡,不充分就是说明制度结构存在问题,收入不充分,制度运行效率不高。这里面有一些图表简单跟大家解释一下,这个表是说如果按照28%的费率,全额缴费的话,各个省排名增长的空间有多少,叫做效能差这样一个比例,全国大概2/3以上,有40%以上的征缴收入可以增长的空间,具体的不展开了。

    刚才说制度的原因,就是参数不合理,缴费率是28%,但是替代率只有45%左右,和其他一些国家的比较,比如说美国、日本都是15%左右,他们是40%的替代率,能看到28%的替代率也是40多,效率或者收入就存在一个差距了。那么其中原因是什么,进一步分解,一个是遵缴率,或者叫中断缴费的比例,这是各个省的分布,是70%80%。再来按照这种趋势算下来,参保人数还会下降,到2022年是75%左右。缴费基数不实,这也是一个问题,大家看一下各个省的缴费基数占比也是差别很大的。另外一个指标就是以个体身份参保者人数占整个缴费人数的比例,这个各个省之间的分布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有一些省份像东北三省,个体身份参保的比例能达到40%左右,那么这里面反映什么问题?个人缴费的这部分人他们缴费率是20%,这里面有一个核心的制度博弈的问题,大家不愿意多缴费的。

    第三个就是缴费周期和领取待遇周期是不匹配的,举一个例子说2013年有一个数据是全国平均缴费是25.8年,但是现在退休后是16年,这样算下来会有一个替代率。各个地方政策也是不一致的,叫政策的碎片化,就是缴费基数不一样,各个省的情况统计一下,有一些省缴费基数,单位缴费20%这块,有些省是以职工工资总额,就是统计口径的工资总额,还有的省以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还有的省以这两个基数哪一个高来确定的,各个省不光费率不一样,缴费基数也都不一样。

    这个地方算了一下过去五年养老金各个地方替代率和绝对额,以及增长速度的分布,各个省的,数字可能比较小。这里面也不太好统计规律,但是大体有一个比较,就是东北、西北这种地方,替代率是比较高的,同时像西北一些地方,养老金绝对额也是比较高的,像东部沿海省份,经济比较发达,绝对额相对高一些,但是替代率并不高,全国养老金替代率也是一个分化的趋势,我估计有条件的政策,也是有关系的,就是将来也是进一步分化的,我们国家养老保险费率上,还有待遇替代率上都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通过数据来说明基本的制度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地方,最后报告提一点建议,比如规范制度条件,缴费的年限,还有领取待遇资格的条件,还有提高统筹层次,要建立储备金制度,同时还有一个提高缴费和待遇的关联性,多交多得的机制,然后完善个人账户制度,最后这些事情都要一块做,做一个顶层设计,谢谢。

    王天夫:谢谢房老师,第三位报告人是来自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社保系孙守纪主任,他会给我们讲国外的精算制度。大家欢迎。

    孙守纪: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国外的精算制度,国外方面有三个部分,一是概述,二讲一下美国社会保障精算制度,第三就是英国的情况。关于概述,从四个方面,一是理念与立法,二是制度与组织,三技术与报告,四是总结与借鉴,重点讲一下总结与借鉴。对于总结部分,大概总结了七条,第一就是建立三位一体的社保精算制度,精算理念、精算立法和精算机构相互配合,三位一体形成完整的社保精算制度,美国称之为对社保精算制度理念的坚持,可以看几个时间点,1935年美国签社会保障法案,1940年开始支付第一笔社会保障金,19401月社会保障基金正式成立,1941年发布了一份精算报告,这个精算报告最初发布的时候没有公开,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工,这是提交信,向国会提交的受托人。

    1942年的精算报告,左边的封面比较重视,封面至今格式基本不变了,右边有三个签字人,主要是当时的财政部长、劳工部长还有社会保障署主要负责人。这是2017年精算报告封面和提交信,左边的封面和2014年基本一致,受托人增加了,还有一些社保署主要负责人,一般来说任命学者或者专家,专业的从业人员作为受托人,这是美国的情况。我们说德国情况称之为德国的社会保险精算理念的争论,因为19世纪中后期建立社会保险制度之后,社会保险强调保障性还是强调保险性质,争论三十多年,如果强调保障,可能精算要求不那么高了,如果强调保险性质,对精算统一要求会更高,经过30年的争论大家认识到保险和保障性质是一致的,所以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险制度。

    希腊,尤为强调完善社会保险精算制度,经过几十年发展,没有坚持下来,最后导致待遇和缴费越来越弱,最后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财政补贴比例越来越高,这个可以看到以前经济学讲到最优化,现在除了最优化之外讲一些自制力或意志力,对社会保险精算制度很多人知道应该去做,但是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美国的情况知道怎么做,而且坚持做到了,德国有30年的争论,之后知道怎么做,希腊最初精算理念非常先进,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是做不到,这就是三个国家典型的情况。

    第二我们要强调社保精算立法,立法是社保精算的依据,也是为了实现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的需要,也是为了增强可靠性的需要。我们精算工作在立法基础上,按照法律要求所做的规定,可以看一下。第三个建机构设置,各个国家不一样,要根据国情,比如内置于社会保障部门的独立的精算机构。第四就是各个部门要相互配合,我们主要讲英国的情况,英国主要精算工作是由英国政府精算部负责的,政府各个部门相互配合,最后完成精算报告。第五点是精算队伍的建设,我们知道精算需要大量专业人才去做工作,英国的数据,英国2015年国民保险基金收入只有841亿英镑,支出918亿英镑,结余不足209亿英镑,雇员有165人,其中70人具有律师资格。第六精算技术不断引进,最典型就是美国,用确定模型,增加了随机模型,技术是不断改革和进步的。第七点就是精算报告制度,精算报告制度称之为清算工作的集大成者。

    在发达国家,体现社会保险的精算制度的权威性,提交方和接收方非常权威的,像美国,是社会保险基金受托委员会提交给联邦政府的参政院,英国是精算部总精算师提交给议会,提交者是技术权威,接受者是最高的权利机构,这说明重要程度。另外这个报告要公开透明,美国是最典型的,1941年第一份报告到2017年每份报告,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下载报告,这就是报告的重要性。

    最后讲一下对我们的借鉴,一是要尽快立法,立法和机构和制度结合在一起。二是要加强和其他机构相互配合。三是要增加编制,设置机构,培养人才。最后要夯实数据,要不断扩展研究模型,最后最重要一点要发布和编制精算报告,我们看到精算报告不光是专家在读,其实很多的社会媒体、普通工人也在读,所以对于增强共识,减少纷争非常有帮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王天夫:最后请这节的点评人是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孙洁院长,大家欢迎。

    孙洁:

         非常高兴今天也是比较激动,非常荣幸参加养老精算报告的发布仪式,作为参与的组成部分,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的一支精算团队,应该说具有非常扎实的精算基础,这里六个国别的主报告的撰写人分别来自六个国家的留学,而且取得博士学位的老师,所以说因为他们是来自于这些国家的大学,也是精算的,所以以他们作为带动,能带动其他的精算人员。现在精算团队人员超过了12个,有6位都是海归,因此我们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参与到了郑教授的团队当中。

    刚才前面两位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齐博士和房秘书长做了中国的五年养老金精算报告,精算的分析我感觉到数据非常全面,而且尽可能的在现有的数据的基础上展开了最充分的挖掘和分析,所得到的结论我觉得都是能得到认证的,得到支撑的。而且也非常符合十多年来甚至二十年来社保学界对养老金制度的讨论和争议,所以在这个里头,包括提出来收不抵支的省份现在已经接近一半了,而且现在基金的备付能力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财政补贴,财政负担的轻重程度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包括制度结构的不合理,参保激励的不充分,这些都是现在目前养老保险制度运行当中的困难,所以问题应该说分析的非常充分,充分的印证了十九大报告当中关于公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充分、不平衡之间的需求,在养老保险当中得到最充分的验证和体现。

    我们关注养老保险精算有很多理论的思考和困惑,至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一些简单的问题或者朴素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求证,比如说社保的精算,跟社保的预算和决算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这个实际上在社保学者当中引起很大争议,很大一部分学者认为养老保险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强调的社会团结、社会统筹,不需要精算,有预算和决算就足够了,所以精算和预算、决算是不是矛盾的,这是一个困惑。社会保险当中养老保险的特征和原则到底在我们国家是如何体现的,保险强调是大数法则,不论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都要强调大数法则但是在我们国家的养老保险的制度运行当中,大数法则在养老保险当中,又如何体现的,包括我们所说的DBDC,待遇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这两种制度模式在养老保险运行当中也存在模糊和混乱的地方。包括我们讲养老保险的时候,应该是DB型的以支定收的,应该有一个支收平衡的情况,我们现在养老保险是离不开财政补贴的,要有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养老保险才能运行,如果剔除财政补贴,恐怕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早已经收不抵支了,这也是刚才报告当中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的结论。

    所以我们的政策和理论在政策层面上都存在一些所谓的脱节的现象,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由此引发其他的问题,包括待遇的调整,目标是什么,包括依据是什么,我们到底是不是应该要实行规范化、挂钩式的待遇调整,这种待遇调整与物价挂钩还是与工资挂钩,这个层面上学者争论了十多年,从2005年开始第一次调待,随着GDP增长速度逐步放缓,调待的速度也在降低。但是老百姓对它的预期可是不一样,老百姓觉得原来我们都是调待10%,现在调待到6.5%5.5%,降低我们调待的速度,老百姓觉得难以接受。所以调待的目标最终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在这个方面作为政策制定者,也可能没有特别清晰的判定。

    所以在我认为,目前我们在推行养老保险精算的过程当中,实际上存在了很多障碍,环境上的障碍因素,包括刚才郑老师也提到了人口数据统计方面的一些不足,我们现在很多数据是没有的,即使有的数据质量也是不高的,另外在信息的披露,数据的共享共通,在这些方面我们存在着非常多的体制性的限制,更重要的我觉得各级政府,甚至包括人社部自己部门内部,可能对精算的重要性认识也是有很多的偏差或者说是有差异的。

    所以2015年我们跟耿处长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听说人社部社保中心精算处只有三个人,各个基层省精算处几乎没有人,当时我们觉得非常吃惊,这么大的国家,我们养老保险多少年来没有精算,所以从学者的角度,我们觉得非常深刻的触动。包括社保的精算,真正意义上的精算可能真正从2005年的38号文件才开始。所以在此之前很多制度参数,包括法定缴费年限15年,依据是什么,我们从来都是无从得知的,包括20+8法定的缴费率,这个法定的缴费率从1907年到2017年至少20年以上,还不包括试点的时间,我们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缴费率20年一贯制。这些都是属于在精算没有精细化管理,也是没有进行精算导致的,以至于现在对于个人账户的缺口问题,包括历史债务、隐性债务的问题各有各的说法,所有问题现在归结到多少年来都是缺乏精算,经常讲叫拍着脑袋来制定政策,这都是直接相关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从2015年在全国政协,我也是在呼吁,2015年提出加快社会保险精算制度建设,2017年提出社会保险精算报告的制定。我有一个梦想,我的设想是这样想的,就是养老保险精算应该开始启动了,而且我觉得应该从统筹地区开始进行精算报告的编制,统筹层次不一,但是统筹层次越低越容易操作这项制度,从统筹地区开始编制养老保险的精算报告,然后经过统筹地区人大常委会的财经委审议,逐级到省级统筹地区,再到国家全国的统筹,然后经过十年的时间,能编制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国的养老保险的精算报告。同时,我们对于提前退休也要进行精算,我们现在缺乏精算,包括养老保险的待遇调整问题,包括性别,男性和女性养老保险的待遇差距的问题,在十年之后应该都会有相应的非常规范的精算来支撑政策的决策,如果到那一步,老百姓也会了解,政府的决策更加规范,社会保险法里也能规定我们的制度应该进行精算,那时候我们的养老保险才能真正实现公平和可持续。

    以上点评是我个人的观点,如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包含,谢谢。

    王天夫:谢谢孙院长,今天上午的第二节就完成了。

    樊明太:按照议程,下午我主持的这部分有四位专家发言。按照时间,一个半小时,四个人平均下来一个人是15分钟,不能超过20分钟,这样有十分钟、二十分钟时间来提问。按照议程,第一位由郑伟教授发言,大家欢迎。

    郑伟:

    各位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谢谢社科院和清华大学提供交流的机会。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关于养老保险制度,若不改革,可持续吗?”这样的问题。主要从这么几个方面来做一个介绍,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背景,重点谈三个问题,一是团队在过去这些年一直关注养老保险的可持续的问题,包括我和我们系的陈凯老师还有以前的博士生,这些年一直在关注这方面的问题。2013年我们做过一次测算,在2017年年初的时候又做过一次测算,今天借这个机会把测算的结果跟大家做一个报告。

    郑秉文老师的团队做五年的测算,我们也想做,但不敢做,短期的测算太难太难,所以我们只能做一些长期的测算。人口老龄化这部分有三个方面(PPT):一是人口总量,中间那条线是所谓的中方人口的情况,到本世纪末大概是10亿人的水平。从年龄结构的情况来看,这个图中间的这部分,劳动年龄的人口是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但是上面65岁及以上人口是相对比较稳定的状态。从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来看,未来贯穿整个时期的趋势,都是居高不下,在35%左右。

    这张图表明,如果说过去这30年,经济增长很重要的动力是来自人口红利的话,在未来几十年可能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人口的负债,不是红利,因为过去30年,总抚养比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从大约80%降到30%多,从现在一直到本世纪末。分别看,少儿抚养比相对比较稳定,老年抚养比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这是人口金字塔的情况,中间是中生育方案,本世纪末,中间这行最右边图就不能再叫人口金字塔了,应该是博雅塔。

    老龄化突出的特点是到本世纪中叶,老年的抚养比也好,包括后面的年龄中位数也好,到了一个比较高的阶段之后,一直延续到本世纪末不会下降,这可能是我们和其他国家老龄化不太一样的地方。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也做了一个中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长期可持续的测算,主要参照美国的做法,从人口、经济和制度这三个方面做一些参数的假设,在假设基础之上做一些预测。因为时间的关系,我在参数假设这部分比较快的过一下,让大家看一下我们有哪些假设,具体假设就不展开去讲。

    人口参数这部分,我们考虑总的收益率,预期寿命,出生性别比,城镇化率及人口预期寿命,有了这些参数就可以对未来不同年龄的城镇人口数做一个预测。这是总和生育率,是联合国人口司的数据,现在是1.51.6的水平。这是预期寿命,预期寿命用的是2015版的联合国数据,到本世纪末平均寿命大概90岁。这是出生性别比,这是城镇化率,我们要考虑不同年龄的城镇人口的比重,以及城镇人口的预期寿命,这些都是第一套参数,人口参数。

    第二套就是经济参数,那么经济参数包括城镇就业参与率,包括通货膨胀率,包括名义和实际的工资增长率,包括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这些,具体的数值不去说,每一个都是考虑低、中、高三种情况,做一些敏感性的讨论。第三套参数就是制度参数,包括八个方面的参数,覆盖率、遵缴率,这部分简单说一下,覆盖率分低、中、高成本,主要考虑扩面的速度,最后假设到了某一个时点之后能实现全覆盖,所谓的全覆盖界定在95%,我们认为是全覆盖。遵缴率目前大概是80%,假设高一些到90%,低一些到70%,参保人里实际缴费的人数的占比。还有缴费基础,占社平工资的比例,目前实际数大概63%。还有实际缴费比例,法定是28%20%的单位,8%的个人,但实际情况全国的估算的数大概是24%,也就是除了8%的个人缴费之外,统筹这块平均来说只有16%,之所以会相对比较低一些,我想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类似广东这个地方,统筹那部分的费率定的相对比较低一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灵活就业人员,缴费是20%,实际进入统筹部分只有12%

    测算里用的退休年龄,不是男性60,女性50,是按照一个估算的实际退休年龄来作为参数的取值,男性平均退休年龄为56岁。还有个人账户计发月数,200538号文给了计发月数,从精算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技术上的硬伤的。养老金待遇调整比例上午房连泉老师讲的五年测算,用的是5.5%,我觉得这个在中短期是一个合理的假设。因为要作为更长期的测算,最后终点一直到本世纪末,所以没有办法用一个绝对数作为调贷率比例,所以我们采用通货膨胀率加实际工资增长率乘以一个系数作为调整比例,如实际工资增长比例取1/2,加上通货膨胀率作为调整的比例。

    第一张表格关于在职与退休人员比例,这个数据目前大概是2.72.8的水平,到本世纪中叶,2050年会到11的水平,到本世纪末低于1的水平,这是幻灯片第一页里讲的,需要强调的一点,我讲的前提是若不改革,所有的制度现在不变,包括实际退休年龄也不做任何的改变,在所有这些都不变的情况下是这样的结果,我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这样的一个在职养一个退休,甚至不到一个在职养一个退休的状况之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发展。

    第二张表呈现年度收支情况,当年征缴收入和当年的基金支出是什么样的关系,看最后这一组的最后一列收入之差,没有考虑财政补贴的,我们只考虑征缴的收入,没有考虑财政补贴。结果可以看出来如果不考虑财政补贴,2016年开始,已经是收不抵支,这和现实情况是吻合的。

    第三张表考虑累积的收支,虽然当年收入不低,就像黑龙江,但是有结余,还可以用以前的结余,用到某一个时点,比如用到去年黑龙江所谓的穿底,过去积累被用完了,所以第三张表累积收支考虑过去的累积,最后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同样看最后这一列,关键看从哪一年开始这个数由正转负,说明基金枯竭了,或者更直白一些如果不做任何改革,转负的那年就是这个制度破产的那年。2013年那次做的测算,因为那会儿联合国对人口老龄化的预测还比较乐观,那时候情况还是不错,现在2015年版的数据算了以后,情况更加严峻,这版测算的年份是2030年,如果现在不做任何改革,再过12年,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个制度就破产了。

最后一张表关于综合结余,考虑在一个固定的时期之内,综合的收支差是什么样的情况,大家可以看一下在表后面标红的数字,负的20%,如果不做任何改革,想在85年实现平衡,或者提高缴费率20个百分点,或者降低养老金替代率20个百分点,才有可能实现基金的平衡。这就是我们测算得出来的基本的结论。

接下来简单谈几点政策建议,第一把养老保险改革嵌入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养老保险的问题,第二个综合施策解决基金缺口问题,经常有人说靠财政投入,靠财政投入肯定是需要的,但是我们做测算发现,单独依靠财政投入,如果不考虑其他任何来源,只考虑财政投入,需要每一年财政收入大约20%来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综合施策。第三要主动推进内部挖潜的改革,包括实现基础养老金的全国统筹,包括规范养老保险的缴费政策,涉及到遵缴率,涉及到实际缴费比例等等这些问题,包括延迟实际退休年龄以及上午各位专家提到的提高基金投资收益率的问题。第四要积极寻求外部筹资,前面是内部的挖潜,第四部分方面是寻求外部资金支持,包括政府财政补贴,包括划转国有资本,包括使用全国社保基金,这个都有相应的法律或者国务院的文件作为这几个支撑的依据。第五动态调整人口生育政策,要继续跟踪研判总和生育率的最新变化情况。最后一个高度重视改革的时间窗口,解决养老金的缺口的问题是宜早不宜迟,所有假设都不变,2016年作为一个起点,2021年作为一个起点,基金缺口呈现肯定的是不一样,改革开始的时间越晚,资金缺口越大,带来改革压力会越大,所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转瞬即逝的时间窗口也是国家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我的发言就到这,谢谢大家。

    樊明太:郑伟教授提供了一个基准的测算,我是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基准测算还要加政策情景测算,如果有政策情景就更棒了,下面请王晓军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教授来做报告,大家欢迎。

    王晓军:

    结合今天主题,精算报告,和大家分享一下人大精算中心的研究报告。刚才郑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不改革,我们的制度可持续吗?其实这个问题我觉得全世界范围内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因为老龄化是一个趋势,老龄化是人口生育率下降、人口寿命延长下的必然趋势,所有国家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都会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在现收现付的制度下必然会面临可持续的问题,所以各个国家都在改革,只不过是采取不同的方式,走在不同的阶段上,中国的问题可能就像大家看到的,我们现在很多研究也揭示的,更加的严峻。

    今天郑老师他们这个团队讲的是五年的测算,胡部长说是精算可能是更长期的测算,能给我们看到未来更长的趋势。各个国家做精算评估的时候也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长期更多的是关注趋势。我们看一下现在的情况,比如这个图,这是我们现在按照制度下的人口抚养比,从2015年以后,领取养老金的人增长比缴费的增长要高,这个趋势以后还是会持续下去。这是我们曾经做的测算,如果从人口上看,会看到它的不可持续性,下面实线是制度的人口抚养比,虚线是人口的抚养比,为什么制度的增长的更快呢?前面为什么比它更低呢?回答是前面有不断扩面的问题,导致制度下覆盖的人群,按照现行的在测算的时候,假设按现有制度条件的话,在人口的退休年龄和参保时的年龄的测算下,大概是这样的趋势,超过一百。像一个人养一个人,这个人还养下一代,这是代际赡养的结构。

    这个图是替代率逐步下降,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财政补贴还是不断提高,如果用当年收支看平衡,其实已经出现负值了,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财政补贴,既使是全国统筹,放在一个资金池里面,已经出现这个问题了。那么现在其实最紧张的还是财政,因为我们要确保发放,财政要担支付缺口的责任。这就是对于长期可持续的测算。现在整个社保养老金支出初步估计,GDP只有不到5%,将来扩面,按照基本公式算一下,超过18%。如果要寻求平衡,无非就是增收减支,另外还有一个压力就是长寿风险,长寿风险有人认为对社保影响不大,但实际上我们也算了一下,长寿风险对社保的压力从储量上看仍然还是挺大的,我们也有一篇发表了的文章,按照我们的测算,算存量的话,能达到GDP3%的水平。

    所以我们要改革,无非就是多缴,对个人来说延长缴费时间,但现在延长缴费时间执行起来很难,很多人也在研究说你要把能全额领取养老金的最低年限延长。实际执行的时候,因为我们扩面是社保的任务,为什么郑老师的报告里面看到很多的征缴率都挺低,已经参保,但没缴费,但是他们怎么积累养老金权益,怎么去领取呢?很多扩面是一次性缴,有的可能是分几次缴的模式。但这种方式没有建立精算关系,也就是说并没有建立起来缴,缴多少才能退休以后,一辈子在你有生之年都按那个公式算养老金,所以对这些人来说待遇远远是高于缴费本身就是精算不公平。

    在精算公平里面,大家都在说推迟退休,延长缴费,实际上很难说在人口不断的延长寿命的过程中,长寿风险下如何建立一种跟寿命延长挂钩的调整的机制,国外也有一些这样的模式。所以我们现在改革,现在不是说要全国统筹嘛,提高退休年龄,增加缴费的基数,增加遵缴率,鼓励我们更长时间的缴费。所以有的时候如果要真正实现再分配的机制和保险机制、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要在制度上有所区分,可能才能更好来促进这样的制度的可持续性。

    最后,精算平衡主要有两种模式,实际上郑老师用的是现金流量的模式,瑞典是用资产负债的模式,其实这两种可以转换的。现在已有的研究报告包括研究机构自己做的,不一定发布的,或者社保部门他们每年做的精算报告,没有向社会发布,他们向领导递交的这种报告,他们都是用的现金流量的方法,但是也有很多研究上是用存量方法,我们国家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其实是可以用这两种制度看存量上的负债水平,我们一直在说隐形债务,这是债务的概念,当然也要看到资产,这两个的平衡关系,这个资产不是现在积累的结余金额,未来的缴费也是应收款项,也是你的资产。我们跟博士生也发表过这方面的研究报告,研究的论文,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下来跟我交流,抱歉,我今天PPT没有展现更多的内容,我就讲这点,谢谢。

    樊明太:谢谢王晓军教授,王教授这段帮助很多人理解了一下现实的情况,下面有请杨再贵教授,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社保精算研究中心主任,大家欢迎。

 

 

    杨再贵: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下午好,我今天要讲的不是很专业的东西,但是我觉得是一个共同的话题。社保精算在中国是任重道远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就选了这么一个话题来讲一下,建立社保精算报告制度要壮大社保精算人才队伍。

    首先是建立社保精算报告制度,在这个方面我们以前跟人社部社保中心精算处的同志们联合搞了一个研究,我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要建立中国社保精算报告制度。在这里分三步,在我国社保精算现有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来尽快的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精算报告制度。第二步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制定社保精算报告的行政规章,这个基础上取得一定经验之后,建立中国社保精算报告法规体系。

    第二个方面设立社保精算管理机构和认证机构,和人社部的精算中心研究的课题里,我们报告里也讲到了建议借鉴美国的做法,建立政府主管部门所属的社保精算机构,统一做社保精算工作。上午胡晓义部长也说到他在全国两会的提案上,也提到了这样一个建议。有些国家建立独立于政府的社保精算机构,这个也是可以考虑的,基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因为中国要在机关单位里建立这么一个精算队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从国际经验来看,精算人员的劳动报酬是很高的,但是要跟中国的机关,这样的薪酬体系要能融合在一起是比较费劲,所以胡部长建议的独立于政府的社保精算机构也是可以考虑的,根据中国的情况。

    然后在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调整这些方面,首先要进行精算报告的论证。我们也曾跟中国精算师协会,当时耿处长带着我们一块去跟中国精算师协会进行过一次交流,他们也愿意在中国精算师协会里能不能设一个社保精算的方向,这样以后在社保精算这方面成立专门的考试的委员会进行专业的考试。这是管理机构和认证机构。

    第三个方面想讲加强社保精算研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国家的社保精算的研究还是远远不足的,现在还是需要大量的投入,需要发表更多的研究成果,涌现更多大量的研究人才。就目前的状况来说,社保精算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人才还是相当少,所以还需要大量的在这方面进行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我们这边是中国精算研究院社保精算中心,我们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倡导和推广养老金测算的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个框架就是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的工具,用这个工具将每一个人的一生划分为工作期和退休期,刻画所有参保人一生关于养老金的收支情况,能清晰的描述养老金测算的思路、方法、步骤和算式,这个框架我们在发表的文章里有描述,详细的描述这就不说了,给大家这么一个框架的具体的形象吧,就是这么一个图,建立了这么一个图之后,从这个图上可以看得出这边是在职人员缴费,上面这些是已退休人员,比如60岁的人为例,这边从参加工作一直到退休,是工作期和缴费期,60岁之后这边就是退休期,也就是领取养老金的期限。具体详细的介绍欢迎大家看我们的文章,这就是具体的形象。

    第四个方面要强化社保精算教育和培训,因为以前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似乎都是没有多少数量的东西在里头,所以有一些高校,包括中央财经大学在内,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生都招文科生,这个实际上是跟不上时代的。其实社会保障里还有很多数量逻辑关系,所以必须要增加定量分析的课程,要增强社保精算的知识和素养,在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里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要加强这方面的人员的培训,提高社保精算人员业务水平,稳定社保精算人才队伍。还有就是可以为在岗的机关工作人员提供学习的条件,参加精算师资格考试,与有关的研究机构和大学联合培养社保精算人才。

    第五个方面建议要宣传推广和普及社会精算知识,在这方面我们社保精算研究中心基于养老金测算框架做了一些工作,测算涉及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涉及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涉及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大家参考这样的文献。好比说第一篇《经济数学》,关于养老金测算平行四边形框架,最清楚就是第一篇,把第一篇里的框架扩展之后,方法扩展之后,发了第二篇,后面还做了企业职工个人养老保险方面的,有第三篇测算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财政研究。还有一些文献,如果感兴趣,上中国知网看。我们要发表这样一些成果,在一定数学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清楚运算的原理和计算的过程,而不是说给人感觉很高深的感觉。顺便刚才讲到在这样几篇文章,都是我们的研究团队在一起做的,比如这里的作者石晨曦、曹园都来齐了,这几个同学都满师了,要跟他们一块进行合作搞社保精算研究的单位,欢迎大家跟我们联系。我就讲这么多吧,谢谢大家。

    樊明太:刚才杨教授谈到社保基金的人才培养问题,我也有一个同学,最早的第一批的,他跑到南开大学读社保的精算,毕业以后再没做精算,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才培养需求量有多大,下面欢迎李红岚教授,劳动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养老保险研究室主任。

    李红岚:

    非常有幸参加清华大学和社科院联合主办的养老金精算报告的发布会,也非常有幸在这里能够分享一下我们对实现我国养老金精算平衡的认识,我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想谈一下养老保险精算平衡的内涵,第二谈影响养老金收支的因素,最后一个谈一下对策的建议。

我们知道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时候,首次提出了坚持精算平衡原则,其实坚持精算平衡原则也是在我国政府的文件里面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来,可以反映出来政府对于坚持精算平衡这个原则其实是很重视的。但是对于精算平衡这个原则内涵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从理论界或者从学术界来说也没有统一的定论,我们认为这个平衡的内涵应该是通过精算技术,使养老保险、资产和债务达到一个平衡,然后才能保证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一个平衡的基本的内涵。

我们知道精算技术作为一种成熟的技术,其实在国外已经是广泛应用,不管是商业保险还是社会保险都应用很多,但是他们多数是应用于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环节,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的多个环节,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我们在200538号文里,个人账户的除数的计算过程中,在我国第一次运用到了精算的技术,其实我觉得对于精算技术的运用,前面几个专家提到的精算报告里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中,这个应用可能我们所掌握到的唯一的一次制度上的设计要应用。

    第二个方面谈一下影响基金收支的因素。其实影响基金收支的因素无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基金的收缴,一个是基金的支付,收缴来说包括制度的内部的因素,还有制度外部的因素。从内部的因素来说,最主要就是缴费基数还有缴费人数,还有费率。那么缴费人数来说,其实我们所看到我国情况并不乐观,我们现在缴费人占参保人数比例80%,这些年从近五年来可以看到每年都是呈下降的趋势。还有就是缴费的年限,人均缴费年限全国来看,大概平均只有24年,相对来说缴费年限也是比较短的。从制度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比较多了,比如有经济的增长,有GDP增长的速度,还有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还有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另外还有就业率、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对于我们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基金的支付的方面来说,影响的主要因素有养老金的调整办法,比如近几年的大幅度的提高养老金待遇——大概11年是10%,大幅度的提高养老金调整的办法对基金的支出影响是很大的,另外还有人口老龄化的情况,还有个人账户投资运营情况,另外还有提前退休的现象,很多对养老金支出也是影响很大的。另外还有个人账户的除数,个人账户余额的继承办法等等对基金的支出都是有很大影响的。

    我们现在看看养老金的基本现状,从公开的数据来说,2016年企业养老金总收入是2.87万亿,支出是2.59万亿,当期结余还有2828亿元,累计结余3.7万亿,可支付17.2个月。存在的主要问题,基金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近五年情况来看,收入年均增速是15%,而同期支出增速达到19%,差出了4.5%。第二是地域间资金不足矛盾逐渐显现。全国基金是有结余的,但是结余主要还是集中在东部的省,特别是以广东省为例,广东省结余量占到全国总结余量的1/5,而在其他的省市情况就不妙了,比如现在,当期收不抵支有26个省,2011年的时候是11个省,到了2016年就达到了26个省,当期收不抵支。黑龙江省在2016年已经穿底了,当年累计结余已经用完,已经开始找社保基金理事会借钱,已经借了两年了。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劳动年龄内的人口大量往经济发达地区流动造成的,比如像广东,人口抚养比是9.251,黑龙江是1.31,像我的数字还是用的参保人员,如果要用到缴费人员的比,就更低了。

    全国情况也特别不乐观,全国情况可以看到2011年到2016年,抚养比差不多是斜线45度的线往下走。我们再谈一下现在的这么多问题,我们觉得对于养老保险基金精算平衡,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从理论来讲,参数如果要设计合理,基金是完全可以实现自身平衡的,但是为什么会出现一些不平衡,其实这些原因我们认为因为社保基金的精算平衡和商业保险的精算平衡概念是不同的,虽然技术是相同,但是社会保险的精算更多的有不确定的因素,商业保险是没法比的,商业保险相对比较封闭的,对一个产品或者一个项目的精算平衡不受外界影响因素,但是社会保险基金相当于开放式的,更多的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就导致了基金会出现一些不平衡的问题。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般对于基金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外一般是采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就是精算方面的,一个办法就是说我可以制定一些精算模型,通过这些模型我们进行一下长期的预测,然后发现里面有哪些风险,对风险政府出台一些干预的政策。另外一个通过建立一些自动平衡的机制,比如像德国和瑞典,他们通过平衡的机制,把精算的因子和精算的因素加入到政策里面,加入到制度的计发的模式里面,通过自动的平衡,然后使之后的基金达到稳定。

    我们提出的对策建议,我觉得有以下几点。第一要坚持养老保险的精算平衡的原则,前提条件是财政应该做到应收尽收。《社会保险法》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以及政府补贴等组成。第一个是机关及部分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保险缴费支出,第二个是要负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改革前老人和中人视同缴费养老权益所产生的历史债务,养老保险待遇调整及长寿风险所带来的养老金的缺口。

    符合中国国庆的精算平衡有两层含义,一层财政应做到应尽其责,第二个就是政府要承担最后的兜底的责任,当然政府的责任不是无限的责任,应该是前提养老保险制度要完善,社保部门的工作要到位,也就是说社保部门对养老保险应该做到应收尽收,应发尽发,我们该做的工作一定要做到位,做到位以后,还有制度要非常完善,在最后可能再出现的缺口就是由财政来进行承担。

    第二个就是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做法,比如说像德国、瑞典,他们把精算平衡的概念引进到了养老保险制度里面去,所以我们想通过引进国外的精算平衡的概念,把这种概念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这里面我们觉得是有三个方面的完善的内容,第一个是对于筹资方面,建立筹资自动调节机制,通过工资增长率还有参保缴费人数、经济发展等指标的变化,可以启动缴费基数的上下限,费率等等其他因素或者是一个或者多个因素的自动的调节,比如现在政府出台了,现在有条件的可以降低费率,这个费率是政府出台文件,如果说建立了这么一个自动的调节机制,可以通过许多因素,比如工资增长,还有参保缴费基数变化的情况,通过调节机制发出一个信号,费率现在是太高了,我们可以降低,也可以是费率太低了,自动进行调整要增加。还有缴费基数,现在国家规定的最低缴费的基数下限是社平工资的60%,这个下限有的地方把60%调到40%40%是否合理,是否也需要调整到60%,或者是60%认为太高了,降到40%,可以不用政府来下行政性的文件,而是通过机制来自动的进行调整。这是其一。

    第二建立基础养老金的调整机制,这个机制希望通过这个机制,考虑的因素当然很多,通过这个机制自动的对养老金的水平进行调整,避免一个政府的人为的大幅度的调整、不合理的调整,通过调整机制自动进行调整。第三是完善个人养老金的计发办法,也是建立计发办法自动调节的机制,可以通过人口老龄化的程度的变化还有抚养比的变化以及参保人员的变化自动调整养老金的除数。养老金计发月数在2005年建的,现在已经12年过去了,但是没有调整,这个合理吗?肯定是不合理,因为从2005年到现在光说人口的平均寿命就延长了6岁多,这种情况下是对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等于是无形中加大了支出。

    第三个建议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化解地域基金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中央确定了对各省市之间的经济还有人口老龄化的程度都差异很大的情况,要通过建立中央调基金的办法,由中央统一进行各省间的基金的调剂,提高各省市抗风险的能力。这个政策应该是在今年出台了。要想做到统收统支全国统筹,现在肯定是不现实,现在起步还是从中央调基金的办法先开始启动,然后逐步过渡到统收统支的办法。

    第四个建议是通过政策的引导,鼓励参保人员长缴费,主要针对现在灵活就业人员整体来说缴费的年限非常低,很多的人缴纳15年以后不再缴费了,但是按照退休年龄来算,退休以后的平均领取年限应该在20年以上,虽然平均寿命是76岁多,但是对60岁人来说,他领取的年限应该是在20年以上(60岁平均余命),领取的年限长于缴费年限,所以这个也会导致未来基金的压力很大。将来在政策的引导上,应该通过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让他缴费长,待遇高,这样的话可能会更有积极性长缴费,否则如果说差距不大的话,缴费年限就会钻这个空子,就缴15年,最低缴费年限将来政策是怎么改,办法有很多,一个就是可以通过政策来说,通过养老金的多少长缴费,还有一种方式把15年缴费线提到20或者25年,这也是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很多了。

    这是一些基本的政策,还有其他的,刚才已经提到了对于基金的环节还很多,将来对个人养老金的投资运营,开拓投资渠道,社保基金理事会去进行运营,可以把这块做上去。另外还有比如说刚才提到的渐进式的延长退休年龄,这也是对于缓解基金的压力也是一个可行的政策。这是我们对基本养老保险精算平衡的基本考虑,不到之处请批评指正。

    樊明太:四位发言人给我们节约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我是2005年随着财政部的预算司访问过美国财政部,访问美国社保基金署,那时候接触到养老金精算的模型还有方法,从那个时候开始一直没做过这个研究,今天来主持,我觉得学习了很多东西,给大家提问之前,我算是小引导吧,我有四个问题引导大家,看大家下面有没有问题。第一个问题包括今天上午的团队,郑老师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的测算,还有包括今天下午北大的测算,隐含的东西基本上叫基准情景预测,现在做很多研究基准情景,原来里面假设很多东西是可以进一步考虑的,比如我举三个例子,三个例子是我最近几年去访问日本接触到的东西,第一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上午报告要做人口老龄化只有五年,所以还好预测,但是做到100年,2015年作为基准年来进行外推,大家知道现在改了,二胎化的政策,比如现在26岁、27岁、28岁的孩子,马上要改行为,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会怎么样?我之所以这么问因为我去日本访问的时候,我发现日本有很多关于社保基金研究的,他们现在有很大的功夫来研究人口老龄化,其中特别强调二胎化、三胎化,比如日本最近出台的政策,针对育龄妇女有了很多政策,包括要发放补助,提前下班等等,国内好象没有报道。

    所以我想这个问题大家将来讨论的时候来展开,我觉得这块还是可以进一步考虑的,人口老龄化比如说会不会缓解,比如到2050年会不会缓解,或者到2060年会不会缓解,这是一个问题,将来做的时候可以加深研究,我看到日本有很多人在做这个研究,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财政负担,我们去日本访问的时候,跟日本财政部合作,我花了很大功夫研究日本财政支出,日本财政有一个特色:日本社保基金里面,很大一部分钱是财政出的钱,财政的钱从哪来,日本有一个研究,按照负债率比希腊要高得多,在全世界差不多是比较高的负债率,但是为什么希腊发生危机,日本不发生危机,说因为希腊都是外债,日本都是内债。我算了一下,我看了一下日本支出结构里面,日本举了很大债,大家知道日本外汇储备高,对老百姓举债特别高,财政支出比例社保基金占的比例非常高,包括美国也是有这个特色,从老百姓这借的钱,来进行社保支出,包括社保基金支出,第二对退伍军人支出比重也是非常高的。所以我想第二个给大家引导几种情景考虑的时候,应不应该考虑财政负担,有没有国家不考虑财政负担的,因为我是外行,所以我可以大胆提问,内行的觉得这是小问题。

    我看了一下日本的支出,我发觉好象很多都是财政负担的,所以如果要是财政支出,有财政补贴,那么补贴到什么程度,这是第二个可以引导大家讨论或者提问题的。

    最后一个特别受启发的是从王晓军老师这,谈到了流量和存量,我是学数学的,后来是做金融结构,所以我对存量和流量关系一直比较关注,现在我看到的是比如美国、日本,日本流量机制特别好,财政支出有一个项,预算有一部分,决算有一部分,中间差额有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流量变成存量,现在基本按现金支付现金流,存量进来以后,中国老百姓的储蓄率很高的,这些储蓄率不会无缘无故的没了,是不是把资产负债表考虑进来,又会是什么情景。最近有一篇论文,我是匿名评审专家,专门做流量存量这块,这个也是大家可以讨论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当时我参与他们讨论的时候,原来想让我发言,美国有三个大腕经济学家发了一篇文章,说在美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做的社保精算中,假设的投资收益率是有一些模型推导,比如推导是3%,就推导3%的收益率推了一百年,假设投资收益率一百年,三个大腕经济学家说按照经济增长规律,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收益率是会下降的,不能持续不动。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收益率大家看到包括今天上午的明明白白的给了3点多到5点多的收益率,比通胀率要高很多,高两到三个百分点,收益率最难的一点也是收益率的测算,就是怎么样来预测,但是大家都知道随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我们的收益率会提高还是应该下降,如果按照美国三个大腕经济学家用三种模型推导算出来,随着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会放缓的,我们怎么样看这个问题。

    我感觉这里面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能需要资本市场好好发展,才能收益率提高。那么我给大家提了四个也算我的思考,也算供大家讨论的问题,还有一段时间,谁有问题提问四位教授或者想讨论或者想发言评论的,请举手。

    嘉宾女:大家好,非常感谢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各位发言的内容对我收获特别大,我首先对李红岚主任提到前面几个发言人没有提到的,特别是核心的养老金自动平衡计算,就是按照OECD发的报告上,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用这个机制实现养老金的精算平衡,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增收节支,日本也采用了这个机制,这个机制的调整,李主任从三个角度说精算平衡,确定养老金待遇的时候,我们要根据各种参数的条件,然后看退休时点的待遇是多少才合适,这是自动平衡机制的核心点,瑞典模型其实说的是这个事,至于后面,已经退休的人待遇的调整,因为已经退休的人就是保证他的养老金不降,像您提到的第三个缴费率自动挂钩,瑞典缴费率就固定了,而且未来永远不变,因为企业受不了,企业说调到多少合适。再一个应对人口老龄化各种参数的变动,我们已经有的缴费率一般发达国家接近20%1520之间,在这个缴费率的情况下我们保证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剩下由于人口老龄化引起的差距,靠延迟退休,就靠他个人的力量自己去平衡,国家把基本生存保障用其他的手段因人而异去调整。

    刚才樊老师说的财政负担,财政负担的补贴日本是给基础养老金国库负担1/2,有两个养老金,一个覆盖全体国民相同数额,一半来自于缴费,一半国库负担,中高收入阶层是财政一点不补贴,2015年说过发达国家基本原则对高收入者养老金财政不去补,这个就是自我平衡,如果财政补贴,补贴的是基础的,所以这个时候日本总的养老金支出总额占GDP的比现在1012,全部日本老年人基本按国家补贴。

    第三个问题是收益率的问题,股票市场的收益率,我们选择制度模式的时候,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现收现付制不行,那么基金制可以解决,当时的假设就是认为收益率可以独立于人口老龄化,这个问题2013年世行模型的根据,拿这个根据让世界各国推行私有化,但是2013年的时候,模型的主要负责人世行的社保部门负责人在国际社保评论上公开发表文章,强调这点,基金的收益率无法独立于人口老龄化,这个假设是错误的,论文里直接说是错误的,世行当时犯了两个错误,其中一个是这个,这个模型整个是错误,考虑未来基金收益率,人口老龄化下可以不下降这样的事情不存在。今天感到收获特别大,谢谢。

    樊明太:这个评论非常好,谁来回答呢?

    李红岚:非常感谢,刚才提到第一个,这个提议还是启发于咱们国家的政策阶段性降低养老保险费率,这个可以降低,我们可以做一些相关的参数,比如在GDP增速达到什么程度,或者人口老龄化达到什么样的情况,或者企业开工率有多少等等一些因素的情况,就是一些条件,出现的情况我的费率是否可以降低,现在我的费率按照国家的政策规定可以支付9个月以上的可以降低一个点,通过这个设想,可以在特殊情况出现的时候是否可以启动应急的机制。通过建立这么一个机制,把国家行政指令变成制度,养老保险制度自动的进行调整,而减少政府的干涉,这是一个假设,谢谢你提到的,的确国外没有,因为我是研究所的,所以更多的是假设,可以对这个政策提出一些个人的想法,但是要真正落实到制度的形成,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樊明太:考虑到时间关系,其他老师还有没有要回应的,王老师。

    王晓军:刚才PPT也没有展示,我稍微花一点时间来回应刚才樊老师几个问题,还有社科院的几个问题。我们现在做精算报告,怎么理解精算?现在很多不敢做是因为怕做不准,其实所谓的精算,保险也在做这个,其实就是不确定性,比如说生育、死亡、工资增长、利率投资这些都是有不确定性,我们就要研究所有这些不确定性的因素规律性,其实现在已有的报告除了像美国过去都是静态下的测算,现在已经加入随机的模型,动态的测算,会给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区间估计,而不仅仅只是一个静态的值,所以在这个范围之内,我们在初步阶段,乐观情景、悲观情景下到底是怎么样的测算结果,更多是看趋势。

    另外一个财政补贴到底要补多少的事,日本很明确财政责任,我们财政责任就是补缺口,不知道缺口是多少,财政是很困惑的。在一个代际抚养的现收现付下,一代人一代人自我平衡还是在现收现付下,在人口老龄化下是有缺口的,因为总是有第一代历史占有的问题,所以能不能把旧规范,就是要补这部分,或者就是基本那部分,补齐了,这个清楚了,可能就是自我平衡的问题了,精算也可以进行调整。

    另外回到自动调整的问题,所谓自动就是国外立法,首先写到法律上,如果触碰红线了,将来不需要再通过任何法律程序自己调节了,要不然哪个制度下既得利益,说可以少缴费,多领取,怎么改呢,即使改,立法程序比较长,成本比较高,通过自动就是这个,自动有好几个关系,我不展开。我是觉得理解精算一定要理解不确定性,一定是风险的东西,一定只是让我们看到在风险下,可能发生的从而未雨绸缪,事先采取措施,使得它更可持续。

    樊明太:时间已经到了,非常荣幸来主持这一段,谢谢大家,谢谢四位教授。这段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 

    陈秉正:各位,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受主办方委托,我来主持下面这个单元,刚才前面讨论了社保的精算问题,精算只负责算,不负责花钱,如果有钱可花,资金的管理就非常重要。现在对社保基金,我觉得民间了解是比较模糊的,说到社保基金一个想到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下面管的钱,这是一部分钱,这部分钱现在我觉得就是国家的战略储备金放在那里面,我们今天讨论可能会涉及这一部分。但今天讨论社保基金的平衡,说从当年的收入累计等等,更多是现在各个省结余的,放在各个省的钱,我们是不是也把它称为社保基金,当然也有资金用的问题,如果省里有钱的话,也有这个问题,有些省没有钱,有些有钱,如果有钱基金怎么管,怎么用,我想这也是一个和上午讨论的相关的问题。把下面的时间留给这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下面有请第一位演讲的嘉宾,是来自于劳动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的谭中和研究员,大家欢迎。

    谭中和:

    非常感谢郑老师,非常感谢会议组织,今天的主题是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我这两天回想了一下2014101号开展的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里头有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是职业年金的问题,在座各位我想非常关注,所以就这个职业年金的管理,包括投资运营的管理,包括账户的管理问题,谈几点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与各位老师和朋友进行一下分享。

    首先第一个简单回顾一下职业年金的政策,职业年金跟企业年金不一样的地方,就是类似于基本的个人账户,是强制参加,筹资的方式是单位和个人缴费,比例大家都知道了,里头很重要的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职业年金个人缴费实行实账积累,这就是说对于参加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来说,是一个实账的,免除了像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甚至是机关事业的基本养老保险,存在虚账或者空账的问题,市场化投资运营并按实际收益来进行计算利息。那么这里我在想有这么几个问题需要讨论,第一个是在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时候,至少要为每一个人参保者建立两个账户,一个是基本的账户,一个叫职业年金的账户,这个账户谁来建,是省级统筹,中央机关在社保中心专门有一个机构已经成立了,而且规定这两个账户是单独建账,独立核算,就是两个之间横向是互不来往的,这样避免了在谈到长寿风险的时候,毫无疑问的对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来说,长寿风险是存在的。这里职业年金账户就不存在。

    第三个规定还提到记账的问题,有一条,按月计,如果说单位个人不按时缴或者缴不足,是暂时不计,在极端情况下或者其他情况下,账户是可以有空缺的,不像基本的账户一样是必须要连续或者不连续的话,将来对于缴费年限会有影响。收益的计算规定是这样的,一个缴费年度来进行记账,进行个人账户的收益计算并计入个人账户,说明记账也好,利息也好,或者说投资运营收益也好,第一是要进行一年的清算,不管退休不退休。还有一个就是要分账,到每个人的账户上。

    第五个规定是收支两条线管理,这里有这么几个问题,还有一个费用的收缴的时候,是不接受趸缴的,很多同志在问我以前没有职业年金账户,也快退休了,这块要不要补交,这些政策是不接受趸缴的。至于发放规定了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购买商业养老保险,依据契约领取,第二种就是按月来进行计发,发完为止,所以这是不存在长寿风险。但是这里的问题如果选择第二种毕竟好办,但是如果选择第一种,投资运营是市场化的,每年计算的时候,就有可能不一定非得是增长的,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每一年是定额发放的。

    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我觉得就是虚账实账的问题,我们知道单位和个人分别是8%4%,个人4%是实账的,对单位的8%政策规定,就是说非财政全额供款单位,比如公益二类的单位,像高等学校、公立医院,全国公益一类的单位和公务员,可以说是记账管理的,记账管理带来一个问题,记账之上是流动的,他有可能今天是大学老师,明天有可能是公务员,或者是反之,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就提到虚实转换的问题,这一虚实转换带来工作中很多的基金的管理中很多难点,比如工作来源如果是记账的,达到退休年龄的时候,要出国,丧失中国国籍的时候,或者期间没有领到养老金死亡的时候,还有向企业转移的时候,就需要做实。这个做实就带来怎么做实,钱从哪里来,他以前的怎么去算,周期该去怎么算,算周期,我们现在财政是按年度预算,正好5月份要提出上述五种情况,一般说是10月份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开始做明年的预算,所以财政资金带来问题,从流程上应该是个人或者单位先申请,然后对他的个人账户进行汇总,汇总之后才告诉他给你做实,能够做实多少,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我缴了十年,我的是虚的,给我做实的,我认为是十万块钱,可能你算出来和我不一样的,就带来这样的问题。

    然后达到一致之后才能做到实账,这期间的管理就存在很多工作和很多的问题,具体怎么做,我也大概梳理了一下。现在做实过程中除了刚才我说的这些,可能还会遇到一个计算的金额的问题,就是说根据截止到申请日的个人账户的缴费利息以及投资收益也罢,估算的金额和你实际的金额存在着差异的问题。第二个做实是全国拨款参保单位有领取的时候,如果做不实,领取的时候就没法发放。最后一个就是委托扣款的时候也会在再实的时候,强调智库或者不到账的问题。

    梳理一下在职业年金管理中除了做实之外还有其他的方面问题,比如基础信息的收集、归纳,投资组合的无主人的管理问题和选择问题,投资的估值问题,以及账户的管理和待遇支付的时候如何生成最终的待遇额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职业年金投资管理和基金管理中遇到的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个我们知道人力资源市场的流动,会有人员的流动,人员的流动很可能带来比如说过去是事业单位试点的,早已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或者是企业转到机关事业,转移过去的资金、个人账户的实缴额要转到企业职业年金账户上,会影响到未来的计税问题,缴费是不计税的,后来领待遇的时候要计税的。

    下一个问题是成本管理问题,我算了一下大概是在基金管理中,单独对职业年金有11个方面的动作需要去做,小的有70多项,也包括基金的监督,现在监督大家也都知道了,有各方面的监督形式和方式。最后一个问题就是投资运营管理中,经办机构所处的角色问题,有双重身份经办机构,就是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在两个期间,就会产生一些交叉,产生一些责任的分工和风险的问题,这里也是在职业年金管理中甚至影响到整个职工养老保险的管理方面。

    我所建议的就是鉴于职业年金的管理方式,在未来的投资运营中改革目前的投资的管理办法,比如说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规范化的像投资咨询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包括精算师,与上一个阶段相一致起来的建立精算制度,增加律师,也就是社会力量来参与到整个投资运营当中。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中,可以改革新的对职业年金的投资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的文化水平比较高,金融知识比较丰富,可以放开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允许他们自由选择投资的渠道或者资产的配置等等的。谢谢各位老师,不正确的地方跟大家讨论,请批评指正,谢谢。

    陈秉正:非常感谢谭中和研究员给我们介绍职业年金,在座的大部分都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和刚才谈的是息息相关的,其实我有很多问题,我有一个问题,刚才提到将来职业年金两种领取方式,这次国务院非常高看养老保险,在国务院的文件里面居然这么写了,第一种方式按一次性购买商业养老金的方式购买养老保险,为什么没有反响,是不是很多人还是不会购买,怎么操作,怎么购买商业保险产品,肯定要上保险公司去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保险行业没有反映,我始终想不清楚,你们有什么建议,觉得应该怎么落实国务院文件的精神,我觉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基金,不忘初心,我们建制度为了让他退休以后细水长流去使用,不需要一次性领走,建制度建半天没有用,积累的时候没有按保险计划、信托计划做,但是领取的时候回归本原,回到保险中来多好。也许我这个问题提的很幼稚,但是我始终想不通为什么这两个对接不好。

    接下来有请来自于世行的专家王德文先生跟我们就养老保险基金储备与投资管理的演讲。有请。

    王德文:

    非常感谢今天有这样的机会,首先非常祝贺郑秉文老师,郑老师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政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我因为上午没有来,会议期间把他新的大作认真的学习了一遍,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供我们学习。第二刚刚元旦过后,跟大家拜一个早年。

    第三件事非常感谢社科院、清华大学邀请我来下午做一个发言,给我的命题作文是谈一些社保基金的筹备与投资管理,每一项保险有自己的特性,考虑了半天,我想还是回到主题上来,还是从养老保险方面谈三点看法。

    第一点看法我想说关于整个保险的精算,也是与前一个单元有一个呼应。这里我想说的一件事情就是实际上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梳理性的工作,目前在国内来讲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世界银行也在这方面做很多工作。从我个人角度讲,我们做一项工作梳理从方法论来看,对基本的定义和概念,大家都谈人为成本,什么叫人为成本,什么叫隐形债务,不同的方法里面做了很多假设,差别很大,大家看到实际上测算出来的结果差的也很大,我们目前正在做的研究工作,就是把大家做的工作做一些梳理和回顾,回到最基本的概念上看看能不能做一点贡献,为下一步真正推动这个工作奠定一些基础,当然这些工作正在进展过程当中,分享一些关于精算基本方法论上的归纳,也不是我归纳的,我也看别人归纳的,至少从我个人角度,我是认同这些方法论的。

    第二点谈一下规模的问题,这也是回到前面讲的基金的缺口的问题,也是王晓军老师讲的流量和存量的概念,一定程度上讲是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在多大的规模是够的,对我来讲不知道,想问一些学者,看你们是不是有一些思考。第三块谈一点想法,关于投资管理,前面谭院长谈了关于机关事业单位的,实际上中国更复杂,我是把一些问题和观察先提出来,很大程度上不一定有答案,所以今天的发言,与其说我谈一些看法,不如说我谈更多的问题。

    第一个事情是有目共睹的事,中国如果不改革,不可持续,这个结论我是非常认同的,郑伟老师谈全球都是一样,如果不改革,道理是一样的,因为实际上你现在要强调的三个方面,三个之间是连在一块的,另外就是充足性,保障水平有多高,怎么设立水平。第三块因为人口老龄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改变的规律,这种情况下,也就是为什么以前不谈养老保险的可持续,这是工业化社会以后带来整个政治的社会制度的安排,我们也在讨论一些新颖的话题,很显然,无论是民意的还是做实的,凡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关键性的变化到来以后,都是做不到的,那怎么办,钱从哪来,一块肯定回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契约上去,谁担多大的责任。

    还有大家在讨论一件事就是今后筹资的来源,需要通过财政,但是怎么样把每个人的收入核准,大数据能提供,也就是说实际上现在无论是怎么样去看一个人究竟有多少钱是很难的一件事,但是你会发现无论是你用支付宝,还是微信支付的时候,有一堆数据在这,把数据搞在这一块,你一年消费就把你大概的收入做一个刻画。从这个意义上讲,养老保险改革怎么改永远在路上,对中国来讲,十九大提出关于精算平衡的原则,大的原则要保持可持续,怎么解决很大开口的问题,开口的问题关键是要知道究竟开口有多大,国内有一系列的研究,我们做一个表看已有研究很多,差别很大,差别为什么这么大,主要在方法论上差别很大,给政府告知,给决策者告知,开口有多少,告诉我哪个数据是可信,因为中国未来筹资战略的安排直接影响着,中国体量大,筹资的安排就会影响到今后政府财政应该怎么兜底,这个实际上有很大的问题,我们看到很多做的里面,基本上都采取比较标准的经济学上意义上的模型做一些简单的精算。

    因为关键的问题是说没有速率,没有缴费人的速率,最好的速率是从哪来,是参保人缴费的数据,世界银行在这里面做了很多工作,在很多其他国家一般这些国家都会提供数据给世界银行做一些模拟,包括其他国家也把参保人的数据拿过来,把敏感的信息剔除以后做测算,但是目前来讲中国在这块非常缺乏,不是没有,问题是怎么样把数据分享以后,做更加精确的测算,这也是在梳理方法论的时候会发现,确实是大家差距这么大的原因。

    正是因为一方面做的测算,从我个人角度来讲是很有必要,从教学的方法来讲可以做一些模拟,从方法论上可以熟悉,但是真的给政策做决策的时候,给政府做决策参考的时候,可能是更好的模型,复杂的模型,更加逼近真实。长期测算的时候,一系列的东西都是在做假设,而且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表明我们在不断动态的预测,长期的预测同时把短期的预测整合在一块进行调整,为政策决策提供服务,这也就是说今后建立在精算平衡基础上,我们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其他的国家所有做法都是建立在长期、中期和短期联动的基础上做出这样的安排,但是中国来讲已经有非常好数据的基础了。

    有这样的工作以后,今后应该为政策的决策服务非常关键。世界银行曾经提过一些想法和建议,为什么这么说,精算工作为什么重要,中国资金的缺口,养老金长期的缺口是有的,因为整个经济进入新常态以后,世界银行和国务院发展中心在2030年的报告预测中国大概到2020年前,经济增长率是6.5%左右,今后会进一步减速,到2030年的时候,大概在5%左右,这样的经济减速以后,实际上会带来一系列的东西都要进行调整。但是已经承诺这块的东西不能减少,这种情况下怎么办,当时的建议是说算清楚,做一个长期筹资安排的策略,长期筹资安排策略是可以做得到的,比如现在做的国有资产划拨的问题,还有其他的比如财政有多大的安排,哪些是中央来的,哪些是地方来的,这个基础上今后把与财政体制改革梳理清楚,这样的话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养老保险长期缺口的问题。

    另外的建议是说今后设计一套干净的制度,干净的制度建立在精算自动平衡基础上有吸引力的制度,自己解决长期可持续的问题。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件事情,大家谈的事情非常重要,直接联系到中国今后的无论是统筹的安排,还是筹资安排大的战略里面,精算这块的工作都是提供非常基础性的数据,而且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敏感,因为中国体量之大,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第一件事我想跟大家交流分享的。

    第二个层面我想说的整个养老金储备来讲,多大的规模可能比较合适,从全球来看中国规模还是非常低的,看其他的国家,储备的规模还是比我们要多得多,而且因为考虑到未来的人口高峰,比如我们的年龄或者更年轻这一代,尤其是60年代生育高峰到未来差不多是2020年退休以后是一个生育高峰,这些高峰到来的时候,养老金这块的压力很大,储备金应对这块是不是够,不知道,要做一系列的测算模拟以后才能看得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未来要加大储备的规模,这个储备的规模实际上与现在今后要改革的那块个人账户不做实了,是不是还要储备金,从2013年三个国际机构、四个国内机构给人社部写的报告的时候,我们当时提出应该是要加大一些储备的规模,加大储备规模,应对风险。

    现在有一个问题,不是问题,是非常积极的事情,也就是说已经开始逐渐把国有企业资产划拨到社保基金这里面来,划拨到这里面来,储备的规模究竟有多大,怎么有效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投资运营,很多事情有待观察,这是一个方面。另外一点我想谈的第二点从未来的,从中国的储备规模讲,应该讲应对人口的高峰到来,包括我们现在经济下行带来一系列的压力,有可能需要未雨绸缪,加大储备规模。现在需要研究的事情就是国有资产的划拨,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划多少国有资产,把工业资产划拨以后会对储备产生多大的增量,能增多少,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而且也是带有战略性的问题之一,这是我想讲的第二个方面,这里面有很多事情也在变化过程当中,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块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关于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的问题,这块问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一方面是整个体系、监管的制度、框架目前还不是很完善,下一步需要进一步完善,还有一块是收益比较低,但这里面想说明的一件事,前面主持人谈到的那样,中国这块我们讲全国的社保基金里面,全国社保理事会的战略储备投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关键现在一块最大的问题在哪,就是实际上我们讲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这块历史整个定位或管理,本身大部分在很多全国多处地方统筹在地级市这个层面,还有实际上在部分的地方,在县级层面统筹,所以管理就相当于地方的财政第二级财政的制度来管的。因此它的管理有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长期以来,这块的结余都是划了银行,就是市场化程度很低,比方说银行一年期的利息,所以这块本身投资收益率也是非常低的。

    第二块可以看到,如果把最大的管理上的问题是在社保基金管理这块,因为极其分散,而且整个监管的制度本身制度还没有形成,这块人才非常缺乏,如果把全国社保基金,也就是全国养老基金的结余管理怎么样划拨,谁来进行投资,实际上这里面刚刚出台的社保基金的管理办法里,基本把体制大的方面做了一个安排,但实际上如果过渡到真正的市场化,还有很多路要走,比如前面讲的事业单位一样的,是监管的制度,实际上需要去做。还有多元化的人才做,因为资本市场是风险很大的一件事,怎么样能做到我有一个很专业化的人管,因为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通过战略的投资,通过管理已经实现累计的利率在8%以上,收益率还是不错的,但是如果看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管理收益来讲,大概是在2.4%,有关的资料研究表明,实际上如果我们看在过去三年里面,通货膨胀率是2.5%,跑不嬴通货膨胀这块,可以看到这块投资收益率是很低的。

    另外在这块的管理来看,是整个金融部门的监管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这里面有很多空间,很多工作要去做,这里面一块在治理的结构,也就是说如果在这块整个社保养老保险基金和整个社保基金管理都是一样的,就需要非常好的监管的治理的机构,要把责任划分非常明晰,还有一块从管理层讲,因为整个投资来讲实际上也是通过一些无论是养老保险投资或者职业经理人做关注的是短期的收益,职业经理人关注短期收益和基金的长期收益之间能协调一致,实际上也是非常大的挑战,在这个过程当中从大的原则上讲,要着眼投资的长期的收益,另外要增加一系列的预警和风险监控的体系。这方面来讲,有很多工作是要做的。

    另外前面刚才谈到包括事业单位监管有一系列的监管和监督的制度,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信息技术这块,怎么样利用现有的信息体系,来加强为整个监管和规范化的预算和财务提供支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来看,人社部门已经在做的事情,比如说世界银行正在跟广东省进行合作,帮助广东省建立整个全省的社保一体化,什么概念?我们讲一体化的概念,大家讲统筹的时候都是讲钱放到这块更高的层次,钱的背后需要有一系列的数据的支撑,在广东我们是帮助他们建立了整个全省信息保障体系,今后不光数据可以在省里进行集中,同时支持广东省做全省统筹统支,这样的工作对今后全国来讲都有借鉴的意义。

    我们要看整个社保投资运营管理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制度,很多方面如果光讲每个方面,每个主题都可以谈很多,我想说的投资运营管理因为本身怎么样保值增值,是跟精算平衡,跟今后要保持可持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工作要做,也就是说从我今天的发言里面主要从三个方面,一个是精算,第二是储备规模,我个人认为储备规模应该进一步加大,第三点投资运营管理,投资运营管理里面关键下一步突出的工作是在于整个社保基金的运营、投资和监管三个方面,基本上我想给大家说的就是这三个方面,谢谢大家。

    陈秉正:非常感谢来自于世行的王德文跟我们的分享精算到储备到投资,三个方面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投资做好了,精算今天上午汤司长讲了,我们在缴费方面会降低压力,提高资金投资方面的收益。接下来请一线做基金管理的专家,中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窦玉明先生,大家欢迎。

    窦玉明:

    各位朋友下午好,今天跟大家分享一点,就是作为养老金的投资管理应该怎么做最合适。谈到这点先介绍下我自己,在学校毕业之后,1994年毕业到今天,一共做了23年,23年应该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帮别人管钱,所以在管钱上积累比较长时间的经验。我管理过全国社保基金的资产,也管理过企业年金的资产,我们管理更多的就是个人用于养老的钱,这23年整个经验,应该说见证了很多过去成功的、失败的案例,所以把这些东西集中在一点跟大家分享一下,到底养老金投资怎么做才是适当的,因为我看到这个问题关于在中国怎么管养老金,我认为从理论上我们有西方投资学的理论,我们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理论上告诉我们。有美国的实践,全球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是最好的,有中国的实践,过去实践了十几年、二十年也告诉我们路是怎么走才是最好的,这种情况下也有错误的声音充斥着媒体,混淆视听,让投资者、领导搞的不知道怎么样做投资,听着每个人说的都很有道理,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就是很简单的几个点,把握住这几个点,咱们整个投资就不会出问题。

    养老金郑教授领导课题组也谈到了从精算看到养老金缺口是明显的,压力是巨大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老龄化带来的靠年轻人去养老越来越难了,节流也很难,不能大家不吃饭、不取暖也很难做得到,我们现在看起来现实一点的,比较现实一点的,就是需要提高养老金投资的回报率。养老金的投资回报率可以看到刚才世界银行的专家也提到,各地方的养老金过去这么多年的回报率只有2.4%,这个带来的损失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我给大家算一个数,就是投资回报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到底对养老金,包括在座各位你们如果做投资,我估计在座99%的人都没算过这个数,如果一年挣2%和一年挣5%,一年挣10%,或者是一年挣15%,到底会给我们养老金,给你们每个人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带来多大的影响,我相信在座绝大部分人没有算过。

    如果一年回报是2%,就像现在投资方法,历经30年,你能挣多少钱?如果你现在投一百万,放30年,一年挣2%,我告诉大家30年之后你会有160万,这是第一个数。如果你放到银行的理财上去,或者你买保险的产品,类似回报率大概就在5%左右,一年5%,一百万,30年之后会变成多少钱?400万,比刚才那个数好了很多。如果你投一些权益类的股票类的资产,做到10%30年之后你会有多少钱?1600万。如果你一年做15%30年之后你会有6400万,就是这么大的差距,160万到6400万,15%10%是不是遥不可及的,我告诉大家,10%15%是摆在面前,不难取得的,不管中国历史、美国历史,我们都看到这个数,我告诉大家实际发生的事,美国过去70年,投资与指数,我像傻瓜一样随便买,70年的研究回报率是10%11%70年的总回报6000多倍,如果70年前投一块钱,现在变成六千块钱,就是这个数,这是美国事实在发生的。中国我再告诉大家一个数,如果你买基金,我们基金行业公募基金是1998年开始建立的,到现在正好20年历史,我是2000年加入基金行业开始做这份工作,你能挣多少钱,基金公司提供的股票资金,我告诉大家都是透明的数,你们都可以随便查的,平均数据买股票基金如果持有10年以上,平均回报率每年15%,这就是我们做的事,过去20年干的事,买股票基金一年大概回报率就是15%,平均回报率不是最高的基金,好一点的基金经理都是年化20%以上,一般的平均的15%,所以是不是遥不可及,不是,就在你的眼前,放在这,社保基金我们当时管,为什么社保基金做8%的回报率,企业年金大概5%的回报率,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距,一个8%,一个5%,地方的社保只有2%,为什么?地方社保拿钱去做银行存款,一年挣2%,企业年金要求每一年都不能亏钱,所以投低风险产品,不能波动,所以一年挣5%,全国社保基金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基础,然后也敢于坚持原则,所以社保基金用了30%左右的资金投资于和股票相关的资产,所以挣8%

    投资学理论在这不跟大家展开了,我只是告诉大家结论,理论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了,实践也告诉我们了,国外的、国内的,但是恰恰我们对这些理论实践都视而不见,有很多人还是天天说一些完全和我们的实践结合,理论相反的结论告诉大家一些错误的理念,最错误的点在哪,现在投资中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告诉你们要安全安全安全,所谓安全就是买国债,放入银行存款,你就安全了,你就每年获得2%,安全的结果就是投资30年之后,养活不了自己,这就是安全的结果。

    那么投资上我回归刚才所谈的一些重要的原则,什么样的原则,就是投资如果想获取回报,最主要的原则就是要提高回报率,就一个原则,如果提高回报率一个原则叫股权偏好原则,就是你的资产中,到底投资于和股权相关的资产有多少,投资于股权的比例越高,预期回报越高,这是基本的原则,从资产来讲为了简化,在座各位包括投资,不管个人投资还是养老金投资,我觉得可以简化成就三类资产可以投,就三类可以看,第一类叫现金,第二类叫债券,第三类股权相关的,三种东西简化基本就够用了,回报率多少?现金回报率我估计未来大概是2%左右,全球看现金回报率是0,甚至有的现金回报率是负的,如果把钱存在银行还要给银行交钱,负回报,买了国债,回报也是负的,所以这是现金类似资产,回报大概在2%。第二类资产叫债券类资产,大概回报率在5%,什么是债券类资产,你们买了银行理财,你们买的保险产品,保险产品的背后就是债券资产,如果你买保险跟投资相关的大概就是债券类的,就是债券的一种。保险公司现在给你们的是如果买保险的投资产品,2.25的保证收益加上上面不保证的投资收益,最后的结果我估计就是5%左右,不会离这个太远的,因为背后就是债券。

    第三类的东西就是股权相关的,有上市股票和不上市的,上市股票上市可以交易,不上市的就是PEVC,创业投资这类的不上市的,这都是属于股权资产,股权资产大概投资回报率会在10%20%之间,大概就是这样的数。三类资产大家怎么选,应该怎么配置,所谓资产配置并不复杂,简化就是三个东西怎么配,现金多少,债券多少,股票多少,我觉得对99%的人够用了,不用想那么复杂,现金、债券、股票类的三个东西怎么买,三个回报率现金2%,债券5%,股票10%,你怎么判断判断,该怎么去选呢?到底三种东西怎么去选,需要从三个维度考虑投资包括养老,哪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时间,你打算投资多长时间,你投资一天,还是打算投资十年,如果是一天的时间投资,你可以买余额宝,今天投明天就可以花,现在回报也不错,余额宝的年化回报还有4%,也是很不错的品种,时间上到底有多长时间做投资,这是第一个维度。第二个维度你需要多少流动性,这个钱是需要取的时候一天能取出来,还是可以慢慢取,分三天取,一个月取,还是今天要用,今天马上取,这是你考虑的第二个维度。

    第三个维度你能承受多大的波动性,就是资产持有一切资产,你是希望它每一天永远向上,一点都不能有一天向下波动还是可以承受一定的波动性,到底能承受多大的波动性,你的心脏的承受能力,波动性不等于亏钱,波动性也不完全等于风险,向下波动可能今天向下,明天向上,你是不是能承受波动性,你受不受得了。我谈的这些东西只不过把人家书上说的一些东西稍微精简一下,我觉得最最关键的几个点跟大家说说,三个维度,和养老金投资怎么相连,养老金恰恰是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第一时间很长,可以投资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养老金的投资可以期限很长,具备投资挣钱第一个要素。第二个维度流动性,不是太需要流动性,没有要求今天取,明天都取出来。第三个能承受波动性,中间有波动没关系,持有的时间很长,所以养老金具备了投资获取收益最好的三个特点,有时间,能承受波动,还不需要流动性,但是我们国家养老金的管理上恰恰没有利用好这三个特性,一个特性都没用,把它放在银行存款,明明有时间可以投资十年,你把你的钱当成一天一天的钱去用,时间上没有利用好。明明不需要流动性,非有投资流动性最好的资产,明明能承受波动性,你不愿意去承受波动性,你希望每一天你的钱都是往上去走,不能接受某一天往下有波动,这个我觉得恰恰完全没有利用好养老金本身的特性。

    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过去这些年已经证明了这点,地方基本养老的钱我们看看,只有2.4%的回报,这么多年放在那,一年2.4%2.4%如果当时买股票基金,15%会有多少钱,这是很大很大的数。我们现在养老金动辄以万亿计,全国社保大概是三万亿,地方储备有三万亿,一年差10%要差多少钱,如果投资回报上去,能给财政省多少钱,所以三个特性来讲,我认为完全没有利用好,美国的经验来看,如果把养老金投资,刚才郑老师也谈到养老金投资如果分类还有一个分发叫三个支柱,第一支柱国家出的钱,第二支柱企业出的钱,第三支柱个人出的钱,个人养老账户这部分目前中国没建立,未来我相信肯定会建立,个人这部分的钱一定要把它投资回报率做好。

    在座各方面的领导一定帮我们国家把这套体系建立起来,靠企业,中国现在企业负担很重,基本没希望了,所以只能靠个人,靠个人第三支柱,要做的事我认为就是在养老金投资中要充分利用好养老金的长期,时间长,第二个不需要流动性,第三个又能承受相当的波动性的三个特点,充分的把它做好,提高回报率,这样才能真正造福于未来,包括在座各位的养老才真正能实现这个目标,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的就这一点,谢谢大家。

    陈秉正:非常感谢窦玉明董事长,窦董事长是清华经管学院毕业的学生,分享他的经验深入浅出,也体现他的公司理念,做长期投资。非常感谢。接下来有请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教授,有请高老师。

    高明华:

    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首先祝贺《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的发布,上午发布了中国公司治理分类指数报告,里面涉及到很多公司治理指数,我是做公司治理的,所以今天有这么一个发言,也许对社保基金的投资管理有点启发,所以写了这么一个题目,机构投资者如何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实现投资价值增值兼谈社保基金投资管理。

    在国外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参与公司治理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之后有很多参与者,过去机构投资者都属于消极投资者,不参与公司治理,所谓消极投资者就是不参与公司治理,70年代之后更多的机构投资者开始积极参与公司治理,为什么要参与?就是为了增值,很多专家讲按照人口,人口按照缴费的比例来算一个数,我不太懂,精算怎么算的我也不太懂,但是这个恐怕也不够,精算也包括投资,是不是包括了投资,我上午没来没看到报告,所以投资是很重要的方面,钱一定要增值,这样社保基金才能越做越大,不仅仅满足于缴费。

    所以机构投资者包括社保基金通过参与公司治理实现价值增值,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目前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主要是通过一些基金证券投资管理公司和银行来进行投资管理或者委托管理,刚才那位董事长说他们也在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为投资管理单位,我看了他的网站,基金会的网站是有一些基金、证券公司帮他进行投资管理的,有一些投资,在中国银行占比不算小,在H股当中占8.99%,普通股当中占比2.55%,当然不是直接持有,他作为代理人进行投资,而不是直接投资的,这个公司就是香港某公司是中国银行H股中的第二大股东。

    另外持有交通银行A2.63%H1.89%,是第四大股东。如何更好增值,参与公司治理就是很好的方式,另外社保基金包括其他机构投资者本身就是一支重要的公司治理的力量,通过参与关心公司,促进公司能做好,做优,从而实现双赢,投资者公司做好了,他有利可赚,你也有利可赚,他赚的越多你分红越多,这就是双赢。那么机构投资者如何参与公司治理,两种方式,一个是直接参与,比如说直接参与决策和监督,或者派出董事,这是直接参与。那么1978年之前,全国社保基金会找我谈过这个问题,投资的企业批董事,后来这个事没有做。另外一个方式就是间接参与,间接参与其实就是我们目前做的工作,就是公司治理的评估,比较典型的就是国外的公司,就是加州公职人员退休基金会,是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力量,它就是间接参与,不像中国这样公布做的最好的企业,而是公布最差的企业,每年公布十个,谁做的最不好,谁做的最差公布谁,每年公布十个,最后带来很好的效果,最后发现这些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在被列入黑名单之后比列入黑名单之前绩效大幅度增长,走到五百前的前列,给公司带来很好价值回报,也给自己带来很好价值回报,真的是双赢的结果。

    这样的间接参与也是很好的方式。那么中国目前来看,我觉得参与公司治理是有很好的机会的,国企混改与国资管理体制改革,我们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出台1+N政策,大都强调国企混改,并把国企混改作为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突破口。然后还有国有资本金划拨,划拨社保基金,山东省已经划拨了,这种划拨不一定根据现实经验,也可能给股份,给股份之后你是股东了,如何更好的增值,就参与公司治理就是很好的方式。国资管理体制也改了,过去管资产,现在管资本,这是很重大的改变,管资本就是追求价值,看的是价值,不是看实务,看的是价值,如果价值增值是很重要的方面,这种体制改革社保基金参与混改来提升自己的价值,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机会。

    不仅仅是国企,民企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民企有的做的很好的,不要说民企的风险很大,我们看一下数据,民企确实有风险,但是不见得比国企的风险很大,很多国企做的也不怎么样。目的是增值,问题是怎么挑选那些最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去投资,从而给你带来最好的价值回报。目前民企上市公司很多了,现在整个上市公司当中占比63.77%,民企的发展还是挺快的,其中有些做的不错,像阿里巴巴、腾讯都是很好的民企。

    经过投资者参与混改企业,混改企业竞争方式有哪些,我提了三类三个方面,一个是投资者保护好的企业,因为你本身就是投资者,尤其要关注中小投资者保护好的企业,中小投资者保护好,肯定大投资者保护更好,因为我刚才讲到社保基金参与国企混改或者民企混改,成为大股东不太容易,肯定第一大、第二大、第三大之后的,交通银行是第四大,最大做不了。所以要关注中小投资者做的好的,肯定要关注大投资者。第二要关注董事会治理做的好,因为董事会是股东的代理人。第三财务治理,关注财务治理做的好的,这是直接收益,还有其他方面,通过关注这些方面,找一些最有投资价值的企业进行投资,风险小一点了,我们要规避风险嘛。

    首先找关注投资者保护好的企业,那么投资者保护有四个维度,一个就是知情权,告诉你相关的信息,否则怎么高投资回报高的企业,所以要了解信息完备的企业,通过信息披露,要了解企业的风险,中国的企业信息披露很不健全,自愿的不愿意披露,有一些东西隐瞒了,你了解不了,找那些信息披露比较完备的公司。第二要参与决策和监督,中国的公司参与了,但是参与力度不太大,比如大成基金也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会把它作为证券投资管理机构的,大成基金投资重庆啤酒,搞了一个项目搞乙肝疫苗,最后亏了很多,大成基金要参与决策,要求罢免公司董事长,但是没有罢免成,但是起码他有那个意识了,如果将来有更多的机构投资者有这样的意识,我想参与决策,参与监督,也许就会重视,能不能出台相关的文件也有可能。

    再一个就是收益,要关注收益,因为中国的企业很多都是铁公鸡不分红,仅仅满足收益,满足股票的溢价来获取收益,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中国有多少靠溢价获取收益的,中国的股市波动是非常大的,每隔几年来一次股灾,所以这样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国外强制性分红,包括美国都要强制性分红的,所以要考虑能分红的企业,中国证监会提出赚钱就要分红,如果每年都分红,说明收益比较稳定了,我们考虑溢价往往不靠谱,尤其在中国更不靠谱,要关注分红的企业,能愿意分红,赚了钱就要分红的企业,尤其要关注长期分红的企业。

    有的企业违规,损失了,哪些企业提供比较好的维权环境,你投资哪些企业,这几个方面,我想都是很重要的,尤其中间两个方面要参与决策,要参与监督,要关注收益。那么中国目前来看投资的风险都是比较大的,我们做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指数,其实没多大差别,尽管几年都在增长,但是不太理想,所以在中国投资风险是比较大的,投资民营有风险,投资国企同样有风险,他们的分值没有多大差别。

    这四个维度当中,中间两个维度,决策与监督权都比较低,所以怎么找出真的愿意让你参与决策,愿意让你参与监督,愿意给你收益的企业,在中国目前来看还不那么多,但是也是有的。中国找出真正的很好的参与决策的机制,参与监督的机制,收益率领先的企业。

    第二个方面就是董事会的治理,刚才讲到董事会代表谁,中国人容易搞混了,认为董事会就是职业经理人,这是错误的,所以中国人都愿意当董事长,其实国外都不关注董事长,都关注总经理,总经理才是最重要的。董事会包括董事长代表是股东,代表股东对经理人进行监督的,一定代表股东,国外很强调董事会的权益一定是所有的股东,你不代表他,人家就罢免你。所以我们找投资者,关注能不能代表你的董事会,董事会是不是真的能代表你,我们再评价的时候涉及到四个维度,董事会结构、独立董事,董事会行为,董事激励和约束,更重要关注后面两个方面,董事会的行为,他做的事,他的行为是不是代表了投资者,中国人特别喜欢讲结构,中央的文件,包括企业董事长、总经理谈话的时候都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加上结构就容易忽视机制,中国不缺结构,缺机制,好的机制不一定能发挥作用。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董事会结构当中看起来还不错,里面有国资的股东,有民资的股东,看起来配置不错,特别提出要跟民资股东,跟中小投资者有话语权,这些说的很好,但是能不能实现呢,未必。如果占比低,我让你说话,你说了也白说,没人听你的。

    社保基金在中国环境下被认为是国资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投资国资可能你的收益是有保障的,因为自身就被认为是国资,投民营企业的话,保障力度就小了一点,因为你不是国资,人家不一定保护你。所以董事会行为很重要,中国关键不是结构问题,是机制的问题。所以特别关注后面两个方面。我们的董事会治理普遍不好,这些年还有所下降,民营的是上升的,国有企业有所下降,民营企业是上升的,所以怎么能找到董事会做的好的企业,我觉得要对社保基金参与公司治理至关重要,四个维度,董事会行为是比较差的,做的是不好的,当然结构也不好,审计委员会、信托委员会都是依托形式的,不具有独立性,比如审计委员会是否作假了,是不是背离投资人利益了,不独立就很难办,所以关键是行为。

    我们按照董事会的结构来搞投资恐怕要走入误区,IOT公司不差于非IOT的公司,IOT公司做的不好,甚至高于非IOT公司,但是后面两个维度,董事会行为和董事激励和约束不一样,非IOT公司大大高于IOT公司,所以不要紧紧关注结构,更重要关注机制,机制做的好的企业才是值得投资的企业。

    第三个方面就是财务治理,分了四个方面,财权配置、财务控制、财务监督、财务激励,这里我特别强调的是第一个方面,就是财权的配置,比如乐视,这两年麻烦不断,让贾跃亭回来他就是不回来,他回来就完了,就进去了,为什么出现这个问题,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财权配置不好,什么是财权配置,财权配置就是里面所有的利益相关的财务权利,其中包括中小投资者,如果社保金参照这样的企业,当时乐视很不错,前几年看起来很不错的,如果真的投资这样的企业那你麻烦了,人家不关注你的,关注大的股东,投资风险就来了,如果碰到他这样的企业那就白投了。所以财务治理也是不太好,但是非国有上升,国有在下降,不要以为投了国有的就是保险箱,就是保险的,未必,投资非国有的未必就一定会损失,真正要找到有投资价值的企业,关键要看公司治理。

    我们采取配置很多企业当中,总体来看都是不太好,太关注大股东,不太关注其他股东,乐视其实在2014年就已经露出征兆来了,这本身就有风险的,我做了一个比较,乐视2014年财权配置指数很低,比总体指数低了一半,如果投资者关注我这个指数,当时就可以把乐视揪出来,当时没人去关注,我们评价是所有上市公司也不可能就关注那一个公司。但是乐视出事之后发现财权配置很糟糕,关注指数的时候可以找到风险比较大的企业,或者说找到投资价值的企业。

    最后总结一下社保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要做积极的投资者而不是被动的投资者,或者不能作为消极的投资者。积极的投资者要参与投资企业的公司治理,要关注公司治理好的企业,优秀的企业,尤其中国目前公司治理普遍不太理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更要着眼公司治理做的好的企业。一方面对你所投资的企业形成约束和激励,另一方面可以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而不是短期的增长,最终实现双赢。我的数据来自自己发布的报告,有兴趣的话可以跟我们联系,谢谢。

    陈秉正:非常感谢高老师,刚才他从另一个角度帮我们分享,如何我们社保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投资的话,我们可以直接投资上市公司股权,也可以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至少保险基金可以,其他社保基金我不是特别清楚,投资过程中要注意投资对象的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感谢高老师,下面有请今天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来自中国政法大学胡继晔教授。

    胡继晔:

    今天回到这个校园我非常非常高兴,因为30多年前在这上了八年,其中五年的工科本科,三年硕士跟随清华经济所刘教授研究经济学的问题,博士到了社科院,开题和答辩都是由郑秉文老师参加的,当年我论文答辩的时候,我的师弟用模拟录像机录下来非常珍贵的视频,那时候郑老师满头黑发,不像现在,但是声音还是那么洪亮,那么慈祥,每次跟郑老师在一起的时候都充满了高兴。今天我想跟各位汇报的是金融如何服务养老金的投资管理,事实上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我想有这么几个背景,第一个背景就是前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因为养老问题进行了政治局的学习,把养老问题提到国家战略层面。另外一个背景也是前年,一行三会推出63号文,金融界如何为养老做出一些工作,金融界也在支持养老。

    在最近十九大报告里面关于养老和金融的问题,习总首先提出来金融要支持服务实体经济,实体经济里面我个人认为现在最需要支持的就是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因为其他的产业和服务业都处于过剩的状态,但是优质养老院现在要排长队,需要配给,需要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是实体经济需要努力的。同时,十九大报告里面少有提出了我们的难题,难题是什么?群众在就业、医疗、养老等方方面面的难题,这是我们面临的困难。这些面临的困难怎么办,提出加快老龄产业的发展。

    还有金融界包括母校清华的金融系、金融专业都是最聪明的脑袋,最聪明的学生在学习,不光是中国,在美国或者其他国家的也一样,那么金融聚集最聪明的头脑,养老又是最难的问题,最聪明的头脑解决最难的问题,难道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吗?所以这是为什么我今天提到金融来支持养老的问题。同时养老问题实际上也是一个和我们人的生命周期进行匹配的过程,因为年轻的时候叫养老金,老了才能领,这么长时间靠什么才能保值增值,靠银行存款是没戏的,惟有权益类的才能战胜通货膨胀,就像刚才窦总所说,所以这也就是我讲的背景。

    基于这几个背景,因为时间关系,我想分别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这几个行业如何来服务于养老金投资管理,这是我们的主题,做一点我自己的思考。首先看银行,因为银行是我们国家金融体系总资产占90%以上的行业,而且银行面临非常多的挑战,比如来自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挑战,这种情况下银行如何来服务养老,银行在服务养老的过程中有这么一些优势,一是渠道的优势,所有银行有各种各样的渠道来跟老人进行服务,第二个客户的优势,因为银行的客户是最多的,没有之一,整个金融体系银行客户最多。第三是资产管理的优势,银行系的资产管理占据资产管理非常重要的方面,当然融资的优势,产品的优势,品牌的优势也是银行业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银行业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举几个案例,第一个是中信银行,已经提供了预防养老的产品,这些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今年的中国很多的家庭都是房屋,光看房屋资产是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实际上现金资产非常有限,所以预防养老在下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渠道。另外一个就是兴业银行,我进行过调研,我发现兴业银行服务养老方面他们专门成立的一个总行的养老金融部,这个部应当来说是比较早成立银行养老金融部,因为兴业银行调研中发现,当今世界谁存钱最多,老年人,年轻人已经不存钱了,存钱最多的是老年人,所以他们要服务这些老年人,我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他们的社区银行大概只有6070平米就在社区里面,里面没有金库,也没有柜台,就有两个取款机以及两个服务人员,这两个服务人员就是为这些老人做咨询做服务,他们那里面甚至提供了蔬菜种子,大家知道蔬菜种子干什么的吗?老人都爱种菜,兴业银行的社区银行居然为当地社区的居民免费提供蔬菜种子,这样的服务发现银行也在放低身段为养老金为老人服务。

    另外一个案例是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是四大行之一,建设银行应当说在四大行里面率先成立了一个自己的建信养老金公司,这个公司由建设银行投资85%,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15%,这个公司应当来说是作为银行系的养老金公司目前来讲进展业绩非常好,成立刚刚两年的时间,总资产到了三千多亿。所以可以看得出来银行业在服务养老的过程中由于他们能跟老百姓,跟老年人零距离的接触,所以在未来应当说是具有基础性的地位,是任何一个金融体系所无法取代的。

    第二个就是证券和基金业,65号文件里提到非常重要的提法,叫提升居民养老财富储备和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那么如何提升居民养老财富的储备,我非常同意窦董事长的观点,也就是说惟有来投资于权益类的产品,才有可能提升居民财富储备能力。那么从美国的情况来看,我们都知道美国的股市在506070年代发展并不快,最快就是80年代以后,是因为在1978年推出税法的修正案,这些为资本市场奠定了资金来源的基础,这些基础主要是养老金。那么根据美国的ICI91%的基金投资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养老,证券业和基金业投资于养老在美国是一个主流。而且在整个投资中大家讲到都是风险,美国次贷危机巨大的风险,即使风险最大的严重,2008年的时候还有87%的美国人反对由政府监管养老金账户,只有3.7%的人从养老金账户提现,大家相信养老金账户,我们还没有经过那么严重的金融风险,但是美国在金融风险中养老金账户的持有人他们的表现,真的是让我们非常令人吃惊。原来以为全都给直接提现了,不是这样的。

    我个人去年发了一篇英文的文章,是关于养老金和机构投资者,因为养老金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以及保险资产,他们对股市的影响分析,我就发现如果养老金和保险资产以及基金资产,资产每增加1%,股市的波动性会减少0.32%或者0.2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养老金是整个资本市场的压仓石,这个结论不包括中国,28个国家十年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得出来这么一个结论。所以我想也就是说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稳定的作用应当来说是可以进行凸显的。

未来应当说美国的养老金里面主要包括了一些在养老金投资方面,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就是所谓的智能投顾服务,今天大数据时代,包括今天的AlphaGo,大家都知道AlphaGo战胜了李世石,战胜了何洁,我想告诉大家AlphaGo可以媲美的有一个富达Go,富达是一个基金,富达Go可以使得投资年化的管理费降到0.25%,也对我们的基金经理提出了重要的挑战。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在养老金投资或者基金投资这方面,不管是科技方面,还是立法方面,或者是理论的研究方面都走到了前面。

我曾经七八年前在英国牛津大学做了半年多访问学者,我发现美国2006年养老金保护法案和英国2008年养老金保护法案都推出非常重要的词汇叫自动加入,为什么要自动加入,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懒惰的,或者说都是被动的投资者,这里面上午孙守纪教授也去了英国,他翻译了非常重要的一个美国学者的文章,85%的人都是被动投资者,只有15%是主动投资者,85%的被动投资者对自动加入,对这些人是有效的,所以可以看得出来美国和英国的养老金法案,自动加入也是有数据的支撑。可以看得出来当今在学界的研究,越来越多的数据化的研究,对养老金投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我们看我们国家,因为我们企业年金是自愿的,2004年到现在只有2325万人参加了企业年金,好在新的职业年金办法,所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是强制性加入的,也就是说我们国家第二支柱的职业年金跟英国、美国一样都是强制,我们国家只要是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比如清华的教授,或者政法的老师都要自动加入,机关事业单位更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未来养老金本身的资金来源是会越来越多,未来的投资管理当然也会非常好。公募基金目前来讲已经是养老金投资的助力,社保基金来讲,我们看过去15年平均收益率8.82%,其中18家境内委托管理人中,基金公司占了16家,公募基金目前来讲已经开始4000多家,更重要的文件是《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会对养老金投资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养老目标日期基金就是傻瓜版的基金,2035年退休,就买2035年退休目标基金就OK了,下一步基金公司在这方面我坚信他们的产品研发能力应该能满足大家对养老目标投资的要求。

    未来可以看得出来65号文已经对于证券业和基金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下一步应当来说会有更大的发展。

    第三部分想跟大家汇报信托和保险,因为保险业应当来说,第一支柱是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我们早在20多年前商业寿险已经是第三支柱,只不过一直没有税收优惠,所以如果下一步税收优惠,我想商业保险会有更大的发展。保监会对养老支持方面,我觉得做的最好的是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这也是在幸福人寿力推下2014年提出53号文,当然光有保监会参与还是不够的,将来我认为一行三会,包括住建部都应当参与到养老的群体里面来,因为中国人大家都是房产的富人,但是是现金的穷人,如何把房产的富裕的有一部分转化成养老,我想未来是一个极其巨大的蓝海市场。

    另外就是信托,全世界的养老金都是用信托模式,原因在于信托是三个人,第一个是委托人,管理公司是受托人,未来老了的我们是受益人,这三个人只有信托的长久的体系才能得以完成,所以全世界几乎所有养老金都采用信托的模式,我们国家也一样,从企业年金到第三支柱都用信托的模式。所以信托,未来应当来说可以不仅提供制度的保证,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一些信托产品,比如说兴业银行安逸信托,门槛非常高,有六百万,安逸信托也可以为未来的老人提供更好的保障。

    最后我个人的一点观点就是养老和金融的融合,养老金融这个概念第一次我听到是郑秉文老师2012年在海南招商银行的一次会议上,郑老师提出这个概念,我第二年在C刊发了一篇关于养老金融的文章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养老金融的问题。什么是养老金融,我个人认为养老金融是养老金的几个支柱,分别于金融的所有的形态进行融合,我可以用这个表来代表,养老金的第一、二、三支柱都要借助银行,养老金第一、二、三支柱应该投资证券和股票,也就是权益类的。第二、三支柱要和保险业有交叉,而一、二、三支柱和信托业进行管理上的交叉,这就是我个人的理解,这个理解也是求教于大家。

    未来包括除了金融领域,我们还要解决养老领域的人财物,人就是养老的照护和服务,也需要金融的支持。钱当然是今天讲的重点,最后物就是养老产业,这是金融服务实体的问题,这些是金融服务实体的标准。我想最后我自己的观点也跟大家分享,就是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里面,因为养老产业养老服务业作为一个抓手,未来应对今天的人口老龄化应该化危为机,大家应该看到机是什么,就是我们有庞大的养老消费能力,同时这些老人随着改革开放,这些老人越来越有钱了,他们有投资的能力,所以化危为机,未来可以为养老事业,金融能为养老事业做出贡献,谢谢大家。

    陈秉正:非常感谢胡老师,从整个金融在大的行业,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各个金融行业如何为养老基金管理来提供支持,提供服务,给我们全方位的视角,非常好,再次感谢胡老师。因为今天时间也比较晚了,就暂时先不安排讨论互动环节了,刚才主办方的同志跟我讲,我代表一下,我现在也在清华的老龄社会中心做一些工作,所以我也代表一下主办方,非常感谢今天各位嘉宾的光临和非常有价值的演讲,在此郑老师您还有话吗?

    郑秉文:没有。

    陈秉正:那我就宣布了,我宣布《中国养老金精算报告20182022》发布式暨社保基金投资管理研讨会圆满谢幕,谢谢大家。

top会议日程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41706号-1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22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