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藏,而万物生。
1月10日,银泰商业宣布收到阿里巴巴和公司创始人沈国军的私有化建议,后两者组成的联席要约方拟以不超过198亿港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完成对公司的私有化。
“在零售行业的冬天,竞争太激烈了,私有化之后,没有了短期的业绩压力,很多运作也更方便,更有可能活下去。”一家零售企业的高管分析认为。
但值得欣慰的是,零售行业的冬藏却开辟了另一个“新零售”的天地。在马云剑指“新零售”之后,阿里巴巴脱敏“电商”的步伐正在加速,从入股苏宁云商、三江购物到私有化银泰商业,能否通过收购锻造一个真正的O2O样本,对于互联网新零售平台的打造无疑极具参考意义。
阿里携沈国军私有化银泰
1月10日,银泰商业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Alibaba Investment Limited(“阿里巴巴”)联同银泰商业(集团)有限公司创始人沈国军的全资公司(合称“联合要约方”),要求银泰董事会向其股东提呈有关通过协议安排私有化银泰的建议。
据公告,联合要约方将就每股计划股份支付10.00港元,该价格较2016年12月28日停牌前最后交易日的收市价每股7.03港元溢价约42.25%,较其最后60个交易日的平均收市价溢价约53.59%。按照1港元=0.895人民币计算,银泰商业整体估值约243亿人民币。
公告显示,目前阿里巴巴投资占银泰商业已发行股本约27.82%,沈国军方面持有9.17%的股份,沈氏集团一致行动人持有8.51%的股份,上述股票将不会构成私有化计划股份且不会于法院会议上投票。根据建议交易,阿里巴巴将成为银泰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预计增至约74%。以此测算,完成建议交易所需的最大现金金额约为198亿港元(约合177亿元人民币),联合邀约方正以内部现金资源或外部债务融资支付交易所需款项。
银泰商业是中国内地业绩最好的零售公司之一。据公开资料,截至2016年6月底,银泰经营和管理共计29家百货店和17个购物中心,包括浙江省主要城市的20家百货和10个购物中心以及外埠门店,总建筑面积292万平方米,其中自有物业约170万平方米。
按照A股财报口径,银泰商业2015年营业收入约167.6亿元,归属母公司核心净利润约8亿元。
阿里和银泰的合作可追溯至2013年。当年5月,阿里巴巴与银泰集团共同投资打造“菜鸟网络”,银泰集团投资16亿元,为第二大股东。同年10月,阿里巴巴宣布与银泰达成战略合作,探索线上线下(O2O)的融合。双方还推出了银泰宝、喵货、喵街等一系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产品,实现了支付和会员体系的打通,同时多个淘品牌入驻银泰,双方业务全面融合。
2016年6月,银泰商业集团接受阿里巴巴的换股,阿里巴巴方面对银泰总持股达到27.82%,正式成为银泰商业的最大股东。对于银泰在新商业业态中的定位,阿里CEO张勇在当时兼任银泰商业董事局主席时就已明确:“银泰是阿里巴巴进行零售商业线上线下融合创新的平台。”
有券商人士认为,阿里对银泰实施私有化,原因之一是对旗下零售业资产的重新整合。去年底,阿里系旗下的阿里泽泰曾以战略投资者的身份认购三江购物股权;阿里系投资的易果生鲜日前还接手了永辉超市持有的联华超市全部股权。曾经以电商打天下的阿里,正不断加码线下实体店的投资,打造“新零售”。
受私有化消息影响,银泰商业昨日复牌后一度大涨近四成,最后收于9.54港元,大涨35.7%,且该价格较要约价尚有近5%的空间。高溢价的收购同时引来A股市场对零售股的追捧,其中百大集团、杭州解百、红旗连锁等三家公司涨停,步步高、银座股份、鄂武商、欧亚集团等多家公司股价涨幅一度超过5%。
“新零售”能否振兴零售业?
往前追溯,2016年1月,物美商业完成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物美商业曾这样描述公司私有化的原因:“公司近年盈利状况一直受到日益上涨的人工及租金成本,以及源自线上及线下运营商竞争的不利影响。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及国内零售额下跌,预期经营环境仍将严峻,公司盈利状况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如果私有化建议得以实施,将会使公司有较多灵活性及时做出投资决定,同时将对股东投资回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因为新的扩张和并购将带来成本上涨和盈利摊薄。”
而阿里对银泰商业私有化的解释是为了专注于长期利益。公告称,在零售业转型环境下,阿里巴巴计划与银泰展开更深入的合作、探索新的发展机会及实施一系列长期发展策略。相关举措可能影响公司的短期发展势头,私有化实施后,公司可专注长期利益,避免公开上市公司身份相关的市场预期及股价波动的压力。
对零售行业而言,如今无疑是寒冷的冬天,但阿里的“新零售”却让该行业看到了正在孕育萌发的生机。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2016年10月发布致股东公开信时曾大胆判断,电子商务本身正在迅速成为一个旧的概念,未来将会面临线上、线下、物流数据供应链相结合的新零售行业。
反观资本层面,截至2016年底,阿里系资本已经投资了包括苏宁、银泰、日日顺、三江购物等在内的累计几十个项目。在瑞银中国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徐鸣看来,线上的流量正在枯竭,引流成本提升,所以更多电商巨头从线下场景向线上场景引流,包括投资线下商超,这种投资趋势将进一步强化。
由此来看,阿里布局线下商超更多旨在“为我所用”,打造“新零售”样本。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更好服务读者、传递信息之需,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本网亦不对其真实性负责,持异议者应与原出处单位主张权利。
特别链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华网政府部门交易机构证券期货四所两司新闻发布平台友情链接版权声明
关于报社关于本站广告发布免责条款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证券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B2-20180749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060-1
Copyright 2001-2018 China Securities Journ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