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网
返回首页

提升硬核科技实力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较强等特点,是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多位全国人大代表认为,数字化是制造业创新的重点方向,科技创新已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变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技术研发与市场应用要紧密结合,广泛凝聚各方面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同步研发、共同验证和利益共享。要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加快建设高端数控机床全国重点实验室


  全国人大代表 于旭波

  本报记者 刘丽靓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于旭波重点关注加快建设高端数控机床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大国产机床在关键领域高水平应用、加强航天医学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逐步健全已使用医疗器械流通市场保障体系等。

  “通用技术集团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努力成为制造强国‘主支撑’和健康中国‘生力军’。”于旭波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做强国产高端数控机床

  高端数控机床是国之重器,是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枢纽和制高点。

  “国产高端数控机床要想从‘做大’到‘做强’,关键在于,一头要连着技术研发,一头要摸着应用市场。”于旭波表示。

  针对我国原有机床创新体系功能弱化、“产学研”中“研”的缺位问题,于旭波建议,优选机床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及相关高校,加快建设高端数控机床全国重点实验室,形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针对国产高端数控机床在关键领域没有得到充足应用的问题,建议推动关键领域用户和机床骨干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实现同步研发、共同验证和利益共享。

  “迫切需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领军企业和机床骨干企业长效合作机制。”于旭波表示,在这种机制之下,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的完整链条将打通,实现分阶段、系统性地开展高水平应用,从真正“好用”到用户真正“用好”,从而有效推动我国实现高端数控机床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提升航天医学科技实力

  作为以医疗健康为主业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通用技术集团高度重视和支持航天医学领域的创新发展。据介绍,通用技术航天医科旗下航天中心医院成立了航天医学中心、航天医学研究与转化重点实验室,经过潜心钻研,在航天特殊因素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探索航天在轨空间状态下的疾病诊断治疗体系和急救体系建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航天医学仍存在学科建设不足、临床研究不足、诊疗装备不足、产业转化不足等问题。为此,于旭波建议,广泛凝聚各方面资源力量,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加强航天医学领域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中国航天医疗硬核科技实力。

  打造健康中国“生力军”

  近年来,通用技术集团积极参与国企办医疗机构改革,以市场化方式整合国企医疗资源,着力打造规模实力进一步壮大、业务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增强的央企医疗集团,探索出一条具有通用技术特色的国企办医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在满足人民健康生活需要上勇担使命。

  数据显示,通用技术集团共承接医疗机构343家,开放床位数4.8万张,辐射全国27个省区市,已发展成为床位数量领先、网络覆盖全、全产业链特征明显的央企医疗集团。

  在医疗器械领域,于旭波建议,逐步健全已使用医疗器械流通市场保障体系,通过试点允许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参与部分已使用医疗器械的流通转让,研究建立相关检验检测标准、管理细则、质量监控体系,激活流通市场,助力优质医疗资源延伸下沉至基层。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 韩晓军

  本报记者 康曦

  全国人大代表,国机重装党委书记、董事长韩晓军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脊梁,应提升企业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实施技能根基工程,助力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本投入大、产品附加值高、带动力较强等特点,是现代化工业体系的基础和核心。作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基地,得益于深厚的制造技术沉淀和一批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国机重装解决了一系列“受制于人”的难题。

  在政策大力支持下,相关企业围绕各自领域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更好地发挥国家级创新平台作用,韩晓军认为,应加快落实关于企业创新平台的法律政策,提升企业建设的国家科技创新平台研发能力,承担更多科技攻关任务,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打造高端装备原创技术策源地,引领科技发展。韩晓军建议,加大投入,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给予企业建设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更多项目和政策支持。

  实施技能根基工程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靠一大批爱岗敬业、掌握精湛技艺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韩晓军表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平衡问题突出,亟需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实施技能根基工程。”

  韩晓军表示,当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培训、评价激励制度等还有待优化,尤其是在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域,迫切需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激励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韩晓军建议,支持以领军企业为主体实施技能根基工程,助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支持以国机重装等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领军企业为平台,发挥企业工艺链完整、极限制造优势突出、高技能人才集聚、培训基础扎实等资源优势,探索企业主导、院校协同、服务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技能根基工程培训基地。

  同时,大力支持企业面向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开展公共培训服务,牵头举办行业性职业技能竞赛,更好地培养行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提升国家重大技术装备行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综合实力。

  全国人大代表、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大力扶持专精特新企业


  全国人大代表 聂鹏举

  本报记者 段芳媛

  “专精特新企业位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攻克核心技术,在解决‘卡脖子’难题时举足轻重,对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具有重要意义。”全国人大代表、科力尔董事长聂鹏举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加大力度扶持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提供更多样化融资扶持

  “专精特新企业具有高研发投入、高人力资本和轻资产等特点,需要大量长期资金。这类企业大多规模较小,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前景存在不确定性,风险相对较大,且缺乏合格抵质押物,难以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聂鹏举说。

  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更好更快发展,聂鹏举建议,银行等机构为该类企业提供更多样化的融资扶持。结合专精特新企业特点与发展阶段,设计“弱担保、弱抵押”的信贷专属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订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

  聂鹏举表示,政府可以集聚当地服务资源,做好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推动设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联合银行、券商、投资机构、律所、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搭建科技金融生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金融优势,为企业提供从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到股份制改造、上市辅导等一站式服务,助推专精特新企业顺利进入资本市场,有效解决融资困难问题。”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新一代网络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制造业企业要向高端制造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聂鹏举认为,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工艺、制造、物流等环节,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随着更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工业数据库平台会越来越完善,企业数字化价值会更加凸显。

  目前,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大多在运营系统,实现制造环节全过程数字化的企业较少。“多数制造业企业只是自动化转型,管理者无法从网络终端系统实时了解设备、人员、物料等方面的数据,智能工厂建设任重而道远。”聂鹏举说。

  聂鹏举建议,国家设立专项基金或补贴,对专项技术研发进行补贴,对有关研发成果进行奖励,引导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培育专门服务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今飞凯达董事长葛炳灶:创新是制造业竞争格局关键变量


  全国人大代表 葛炳灶

  本报记者 杨烨

  作为制造业深度参与者,全国人大代表、今飞凯达董事长葛炳灶密切关注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这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葛炳灶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和人才集聚成为提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改变市场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建设智慧工厂

  作为深耕制造业数十年的企业家,葛炳灶一直致力于加强企业创新,并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探索。2022年年底,今飞凯达携手中国电信、华为,联合打造了金华首个“5G定制网+F5G工业PON”全联接智慧工厂。同时,今飞凯达结合自研的MES平台和智能仓储系统,使得智慧工厂实现了自动化排产、机器视觉+X光探伤高效质检,生产状态全流程可视,且产品质量全生命周期可溯源。

  “数字化是制造业创新的重点方向。”葛炳灶告诉记者,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规避传统管理下的许多漏洞。“企业数字化,首先需要建立智能产线,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可以利用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完成数据的收集、处理和应用,即时提供准确数据并运用到管理决策中,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创新型人才支撑,对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需要强化数字化转型观念,从制度、流程入手,将数字化观念渗透到公司所有层级。”葛炳灶说。

  实施“345计划”

  对于高校与企业如何在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方面开展合作,葛炳灶认为,高校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要重视推动高校科技人才与制造业有效融合,为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

  葛炳灶建议教育部、科技部实施“高校科技人才与制造业有效融合的345计划”,即3年构建4000个教授研究团队为5000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有效科技服务。他表示,高校科技创新要瞄准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同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优势和人才集聚优势实现精准对接。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